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是董黎明教授为庆祝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65周年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院10周年而作。董黎明教授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并留校任教,对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具有巨大贡献,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建立于1955年,始终秉持“教学科研并重,理论服务实践”的宗旨,6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探索出一条跨学科交叉发展的教学科研之路,建成了一个独具特色、高度综合的北大经济地理学科群体,享誉海内外,在中国地理学界及城乡规划、土地科学、区域科学、风景园林等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巨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自序
-
一 创办初期
-
(一)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班底的经济地理教研室
-
(二)参差不齐的学生来源
-
(三)以莫斯科大学为蓝本的教学计划
-
(四)重视实践、宽口径的办学思想
-
-
二 燕园五年学习点滴
-
(一)老先生的风范
-
(二)只有“一字之差”的学科研究对象大辩论
-
(三)异常活跃的教学、学术交流
-
(四)丰富多样的实习生活
-
(五)群众性的“科研”活动
-
(六)与苏联留学生结下的深情厚谊
-
(七)经济地理专业初现危机
-
-
三 短暂的“春天”
-
(一)以农业地理为主要研究方向
-
(二)一丝不苟,认真备课,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
(三)“十年动乱”的冲击
-
-
四 城市规划方向的探索与实践
-
(一)初涉城市规划,参加北京调研
-
(二)转战邯郸,初见成效
-
(三)与北京市规划局合作举办平谷城市规划短训班
-
(四)独立承担承德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
(五)“文革”后经济地理专业的第一次招生
-
(六)在山东开创第一个办学实践基地
-
(七)1978年——经济地理发展新的里程碑
-
-
五 繁荣昌盛的80年代
-
(一)参与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及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
-
(二)城市化等城市问题的相关研究促进了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
(三)积极参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
(四)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
(五)培养年轻的接班人,教研室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
(六)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地理学的思想和理论方法
-
(七)与海内外学者频繁的学术交流
-
(八)北大地理系更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
-
(九)支持北京联合大学创办城市与区域科学系
-
-
六 百花盛开的90年代
-
(一)喜迁逸夫二楼
-
(二)城市规划趋于稳定成熟
-
(三)第一个获得城市规划甲级资质的地理院校
-
(四)生产实习由“大兵团”的集中方式转换为分散的组合方式
-
(五)设立五年制的城市规划专业
-
(六)初现多元的发展方向
-
-
七 城市土地利用与房地产开发方向的探索与实践
-
(一)参与土地经济问题的理论探讨
-
(二)探索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土地分等定级实践
-
(三)全国城市土地分等——土地经济评价的又一次创新
-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排头兵
-
(五)房地产估价的新军
-
(六)加入亚洲房地产学会
-
(七)与台湾学者的广泛交流
-
(八)成立房地产专业的尝试
-
(九)参加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研究
-
(十)率先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
-
八 进入新世纪的经济地理
-
(一)人文地理学的复兴
-
(二)城市与环境学系被合并为环境学院
-
(三)五年制的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两次审查
-
(四)喜迎北大地理科学60华诞
-
-
附录一
-
忆毕生教书育人的仇为之先生
-
侯仁之先生——探索城市规划方向的先驱者
-
忆北大农业地理的先导者林雅贞先生
-
- 附录二 我的退而不休的生活
- 附录三 1962—1964年北大校刊对地质地理系的报道
- 附录四 经济地理专业55级和86级教学计划
-
附录五 经济地理教研室不同时期的照片
-
一、经济地理教研室的部分老师
-
二、董黎明与他的团队
-
三、寄希望于未来
-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