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这是一部研究胡适《说儒》创作缘起、意旨及其所引发的儒学问题论争的专著,列入陈平原主编“学术史丛书”中。《说儒》是胡适最长的一篇文章,近五万字,发表于抗日战争前夕。《胡适之〈说儒〉内外: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试图重新将《说儒》放置在近现代的政治现实和学术史的大语境中考察,从日记、书信、文章著作中挖掘史料并进行再评估,探究胡适对儒学认识的变化轨迹,解释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酝酿到爆发过程中所持立场与其思想根源的关系。
- 版权信息
- “学术史丛书”总序
- 让儒学回归人文化成——序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
第二章 史、道、儒秩序的重建:晚清民初的原儒说及其出现的原因
-
第一节 晚清原儒论的初创:刘师培的奠基
-
第二节 题号由古今异:章太炎原儒及其范式意义
-
第三节 道为儒之本:张尔田的原儒说
-
第四节 “史”无前例:以江瑔、刘咸炘的原儒为例
-
-
第三章 《说儒》前史:影响《说儒》写作的内源性因素
-
第一节 思想碎片:学生时代有关儒家和孔教的认知
-
第二节 重建学术谱系:系统研究儒家和孔子思想的起始
-
第三节 《先秦名学史》和《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中的“老前孔后”说
-
-
第四章 事不阻隔:《说儒》出现前胡适的学术重心
-
第一节 “整理国故”时期的原儒:许地山、陈钟凡、张寿林和狩野直喜
-
一、许地山原儒的神话和比较宗教学视角
-
二、陈钟凡以“礼”解读儒和儒家
-
三、张寿林为狩野直喜原儒说“代言”
-
-
第二节 诉诸启蒙:胡适1920-1930年代初的学术重心
-
一、计划之外:胡适“整理国故”的偶然性
-
二、“清学”为何重要?
-
三、从齐学到“国教”:对中古特征及中国思想宗教化动因的求解
-
-
-
第五章 时势造境:《说儒》的出现
-
第一节 胡适学界中心地位的确立及自我反省
-
一、代际更迭:学界新核的诞生与际遇
-
二、名声之累:胡适“暴得大名”后的自省
-
-
第二节 学界地位如何消解?学科化、唯物论和清华哲学学派
-
一、史学学科化的客观影响
-
二、唯物论的兴起及其冲击
-
三、哲学学科化、清华哲学学派和冯友兰的反戈
-
-
第三节 不意成圣:胡适的孔子式孤独
-
一、少数派:“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主和”论的内与外
-
二、“孟真是反对我的”:以对日态度和策略分歧为例
-
三、期望与失望:胡适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分歧对其心理的影响
-
-
-
第六章 寻觅重心:《说儒》的文化密码(上)
-
第一节 超越“尊孔派”:《说儒》出现的意味
-
一、孔子乃殷人:《说儒》的雏形
-
二、接力章太炎:《说儒》的学术承续
-
三、《周东封与殷遗民》对《说儒》的启发
-
-
第二节 原始的儒:殷遗民和殷民族的教士
-
一、巫史传统的重拾:“儒”之概念的重新定义
-
二、人类学或民族学视角:殷民族教士的特征
-
-
第三节 儒之“柔逊”与文化的“倒征服”
-
一、原始“儒”“柔逊”之史实
-
二、现实因素的渗入:儒之“柔逊”说的另一面
-
-
-
第七章 建构重心:《说儒》的文化密码(下)
-
第一节 文化乃王道:文化上的“倒征服”及其历史依据
-
一、“摧刚为柔”:“柔”与“刚”的现实转换
-
二、历史、现实与文化学:文化上“倒征服”的发见
-
-
第二节 儒教教主:《说儒》对孔子形象的塑造
-
一、“反孔”与“尊孔”:胡适在不同时空和不同层面的表达
-
二、新形象和新儒行:《说儒》中的孔子
-
三、吊诡的结局:“教主”神话的解构
-
-
-
第八章 《说儒》的争议和反响
-
第一节 青年无畏:学生辈的回应和挑战
-
一、细节辨正:新派青年的质疑
-
二、“先见”各异:旧派青年的商榷
-
三、唯物论影响下的社会史的回应
-
-
第二节 新派间的学术博弈:同辈学人的商榷
-
一、意气以外:冯友兰的全面商榷
-
二、借问胡适:郭沫若的“思想战”
-
三、中华文化的宗教起源与人文起源:钱穆师生的驳议
-
-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胡适儒学简谱
- 后记
- 作者小传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