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是洪子诚先生“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他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回想、叙述与反思。在这本书里,洪先生摆脱了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穿行于个人体验、情感流脉、理性思考和时代细节之间,展示了自己阅读积淀、审美品味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饱含个性的“个人精神史小叙事”是对“文学史大叙事”的鲜活补充和生动阐释,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具生命感的文学史叙述。此次新版,书中文章有所删,有所增,体现了作者近几年来的又一种思路或状态。正如作者所言:“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除此之外,我想我们也可以
- 版权信息
- 再版序
- 初版序
- 语文课外的书
-
我的“巴金阅读史”
-
一
-
二
-
三
-
四
-
- 巴金的精神遗产
-
历史承担的意义——“我的阅读史”之《郭小川全集》
-
一
-
二
-
三
-
-
“怀疑”的智慧和文体——“我的阅读史”之契诃夫
-
重读将损失些什么
-
“当代”的契诃夫图像
-
孤独的“无思想者”
-
“怀疑”的智慧
-
不奢望,也就不会有苛求
-
-
批评的尊严——“我的阅读史”之丸山昇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幸存者”的证言——“我的阅读史”之《鼠疫》
-
《鼠疫》与“文革”叙述
-
历史创伤的“证言”
-
“幸存者”的身份意识
-
危险的“感激之情”
-
-
有生命热度的学术——“我的阅读史”之乐黛云
-
“罗网困陷”的体验
-
“思想之源”的鲁迅
-
“野蛮精悍之血”
-
“我就是我”
-
-
“边缘”阅读和写作——“我的阅读史”之黄子平
-
回到历史深处
-
阅读、写作的策略
-
燕园“三剑客”
-
-
在不确定中寻找位置——“我的阅读史”之戴锦华
-
“不确定性”
-
“无名的一代”
-
“生为女人”
-
“涉渡之舟”
-
“学院知识分子”
-
文体的“两面性”
-
派 别
-
-
一部小说的延伸阅读——“我的阅读史”之《日瓦戈医生》
-
1958,知道日瓦戈这个名字
-
1986,看了改编的电影
-
1987,读到了小说
-
1994,“生活”的概念
-
1998,海燕与“篷间雀”
-
2002·秋天的别列捷尔金诺
-
-
思想、语言的化约与清理——“我的阅读史”之《文艺战线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
-
《大事记》的编写
-
另外的大批判写作
-
怎样回到“过去”
-
精神和语言的“简化”
-
- 关于《切·格瓦拉》的通信
-
“组织部”里的当代文学问题——“我的阅读史”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题 解
-
文学史位置
-
“风景”的禁忌
-
角色的转移
-
结 构
-
白天/夜晚
-
文学组织与组织文学
-
- 1990年代:在责任与焦虑之间——《90年代学者散文选·导言》
- 文学的焦虑症
-
“树木的礼赞”——“我的阅读史”之《牛汉诗文集》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两个王晓明?
-
《谢冕编年文集》:研讨会邀请函和开场白
-
一 会议邀请函
-
二 会议主持人的开场白
-
-
纪念三位诗人:商禽、张枣、许世旭
-
一 商禽:负伤的鸟
-
二 张枣:知音寻求者
-
三 许世旭:跨“界”的歌者
-
-
纪念三位诗人:纪弦、梁秉钧、牛汉
-
一 纪弦(2013年7月22日)
-
二 梁秉钧(2013年1月6日)
-
三 牛汉(2013年9月29日)
-
- 种种可能:周梦蝶和辛波斯卡
- 献给无限的少数人——大陆近年诗歌状况
- “为赞颂一切我所焚毁的……”——“我的阅读史”之结束语
-
附录
-
答张彦武先生问
-
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洪子诚先生访谈录
-
- 读书的心情(代后记)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