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93474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擺脫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重新定義何謂幸福
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能夠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20世紀的主流觀點認為,經濟是一部以增長為燃料的機器,任何人為干涉都可能阻礙其順暢運作,危及經濟增長。我們將經濟增長奉為圭臬,掠奪各種自然資源,威脅其他物種的生存,我們聚焦於自身慾望,無視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與他人的犧牲。然而,地球資源的耗盡及不平等的加劇,讓許多人開始懷疑這些代價是否值得付出。
本書打破「經濟是一部機器」之迷思,將經濟重構為「我們決策和行動的後果」,並帶領讀者思考以下問題:何謂幸福?我們如何好好生存?如何分配剩餘?在我們尋求好好存活之際,我們如何對待他人?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如何維護我們共有的資源?如何投資未來?我們在自己的社區中能夠做些什麼以產生影響?

世界各地的人們起身行動,嘗試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使其為社會和環境服務,造福人類與地球。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意味著在好好存活之際,也關懷他人、環境與其他物種的處境,因為我們共享地球棲息地,且相互依賴。我們不只替資本主義企業工作賺錢與消費,我們還相互照顧,彼此幫助,我們以物易物,自給自足,我們贈送或收受有形與無形的禮物,彼此互惠。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可以一步步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本書提供一套簡單實用的思考工具,教導讀者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以適合自己社區和環境的方式奪回經濟,創造更公平且永續的世界,邁向真正的幸福。

◎奪回工作
我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何謂幸福?
◎奪回商業
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員工付出大量時間與心力,自然環境也付出代價,絕大多數的利潤卻都進入老闆的私人口袋,這樣的剩餘分配方式合理嗎?是否有其他選項?
◎奪回市場
在市場上,除了價格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考慮的事情?我們的消費習慣如何影響他人與環境?
◎奪回財產
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我們如何維護地球棲息地與其他共有資源?
◎奪回金融
金融部門掌握了大量社會財富,然而今日其運作更像是個巨型賭場,而非我們財富的守護者,我們該如何改造金融,使其投資於我們共同的未來?

吉勃森.葛拉罕(J. K. Gibson-Graham)
西雪梨大學的經濟地理學家凱瑟琳.吉勃森(Katherine Gibson)教授和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已故的裘莉.葛拉罕(Julie Graham)的共同筆名。吉勃森.葛拉罕的早期著作包括:《後資本主義的政治》(A Postcapitalist Politics)、《(如我們所知的)資本主義的終結:對政治經濟學的女性主義批判》(The End of Capitalism (As We Knew It): A Feminist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珍妮.卡麥隆(Jenny Cameron)
澳洲紐卡索大學地理學和環境研究副教授。她參與撰寫的著作包括《階級與它的他者》(Class and Its Others)、《社會經濟:經濟團結的國際觀點》(The Soci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Solidarity)等。

史蒂芬.希利(Stephen Healy)
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州立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他的作品收錄於《經濟再現:學術與日常》(Economic Representations: Academic and Everyday)、《團結經濟:為人們和地球建立替代選擇》(Solidarity Economy: Building Alternatives for People and Planet),以及《人文地理學的國際百科全書》(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 各方推薦
  • 推薦序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 劉揚銘
  • 推薦序 改造資本主義的務實路徑 陳東升
  • 推薦序 重構新世代的解方「合作經濟」:Together We Are Stronger 陳怡樺、陳郁玲
  • 譯序 經濟,不只是數據指標,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互惠共好的美好相遇 周睦怡
  • 致謝 Acknowledgments
  • 導論 — 奪回經濟 為什麼是現在?Take Back the Economy: Why Now?
  • 1 重構經濟,重構我們自身 Reframing the Economy,Reframing Ourselves
  • 2 奪回工作 存活得好 Take Back Work: Surviving Well
  • 3 奪回商業 分配剩餘 Take Back Business: Distributing Surplus
  • 4 奪回市場 遇見他人 Take Back the Market: Encountering Others
  • 5 奪回財產 共有化 Take Back Property: Commoning
  • 6 奪回金融 投資未來 Take Back Finance: Investing in Futures
  • 結論 — 任何時刻、任何地點 Any Time,Any Place
  • 註釋 Notes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