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溫病條辨》是清朝名醫吳鞠通的代表著作,從清末到民初,「溫病學派」和「傷寒學派」在論病及治療觀點上的不同所引起的爭論,直到今日仍餘波蕩漾,兩者皆為治療發熱疾病,傷寒論立論嚴謹,用藥簡潔,而溫病條辨方劑實用應用廣泛,兩者各有千秋,但溫病條辨的說理多使用陰陽五行之說,令後世習醫者難以完全理解。本書的作者惲子愉教授以現代醫學理論,包含生理病理學、血液動力學、感染學等來解釋溫病條辨中所描述的病人徵象、症狀、病理機轉及處方用藥的原則與效果,讓讀者在讀完本書之後,能夠清楚掌握溫病的病理機轉且可將書中的方劑靈活運用。
本書特色
1.擷取《溫病條辨》合理之論述,將原書所述的陰陽五行玄學去蕪存菁,以現代醫學理論來解釋原書描述的病人徵象、症狀、病理機轉及處方用藥的原理與機轉,利於讀者理解溫病的精髓。
2.通過惲子惲教授的精闢解說原書理論,可使習醫者掌握溫病的病理機轉,從而更加靈活地運用溫病方劑。
3.依據《溫病條辨》原文論列,編寫方劑索引,增進閱讀的便利性。
本書特色
1.擷取《溫病條辨》合理之論述,將原書所述的陰陽五行玄學去蕪存菁,以現代醫學理論來解釋原書描述的病人徵象、症狀、病理機轉及處方用藥的原理與機轉,利於讀者理解溫病的精髓。
2.通過惲子惲教授的精闢解說原書理論,可使習醫者掌握溫病的病理機轉,從而更加靈活地運用溫病方劑。
3.依據《溫病條辨》原文論列,編寫方劑索引,增進閱讀的便利性。
惲子愉
1927年1月2日 ~ 2005年4月14日,中華民國中醫學家,中國醫藥學院(今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民初上海名醫惲鐵樵之孫。於台灣行醫數十年,以善治疑難雜病聞名。
學術特點在於以現代科學知識來詮釋中醫,由現代生理病理學、血液動力學的角度,配合他多年的中西醫臨床經驗,來重新註解《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重要的中醫書籍。將傳統陰陽寒熱虛實等令人不易理解的條文及解釋改以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機轉來說明,此一開創性的註解與看法,對於中醫的科學化與現代化有著重大的影響,讓傳統中醫與現代西醫的對話,有一共通的語言。
- 緣起
- 第三版小誌
- 凡例
- 推薦序
- 前言
-
第一章 上焦篇
-
第一節 溫病的「三焦」立論
-
第二節 所謂溫病如何由上焦開始的真相
-
第三節 病有整體性及局部性,但不可能特別指定範圍
-
第四節 有是病知其機轉用是藥,不必拘泥於溫病
-
第五節 處方不一定必須用藥而有時比用藥更妙
-
第六節 處方用藥因勢而為絕不可逆自然
-
第七節 發斑疹非一定是溫病,其病理與古說不同
-
第八節 溫病用藥的方式有時也不盡然高明
-
第九節 要澈底明瞭病,不必斤斤爭論於藥
-
第十節 所謂暑溫症的真相及治療(一)
-
第十一節 所謂暑溫症的真相及治療(二)
-
第十二節 在暑天發的病不一定是暑溫
-
第十三節 《黃帝內經》可以作參考,並非全對
-
第十四節 何謂濕溫症
-
第十五節 濕溫症的各種處理法
-
第十六節 風濕熱也雜在濕溫章中,更含有其他疫病
-
第十七節 燥的機轉及治療
-
第十八節 治燥的方解
-
-
第二章 中焦篇
-
第一節 溫病學派之優於《傷寒論》處在處理治療
-
第二節 溫病學派及《傷寒論》的各有千秋處
-
第三節 用藥瀉下之道理
-
第四節 抵抗病毒的侵犯各有活法不同
-
第五節 發黃牽連的結果
-
第六節 中醫門戶之見,出主入奴,糾紛至多
-
第七節 暑溫在中焦
-
第八節 生理之反應本屬多面性不可死熬句下也
-
第九節 中焦的寒濕
-
第十節 中焦的寒濕機轉
-
第十一節 把霍亂也投入寒濕章中
-
第十二節 此霍亂與真霍亂不同
-
第十三節 〈中焦篇〉用藥的主方正氣散加減以及其他
-
第十四節 「濕」對消化道( 尤其是腸子) 所作的負面作用
-
第十五節 黃疸與瘧疾之類別
-
第十六節 所謂黃疸之用藥解
-
第十七節 又寒又熱之症候非一定是瘧而稱瘧
-
第十八節 腸子失常之外觀症候云痢
-
第十九節 不一定是痢之病數則舉例
-
第二十節 「燥病」的腸胃道情形
-
-
第三章 下焦篇
-
第一節 復脈湯方劑變化及演繹之一
-
第二節 復脈湯方劑變化及演繹之二
-
第三節 復脈湯方劑變化及演繹之三
-
第四節 復脈湯方劑變化及演繹之四
-
第五節 某種不能先用復脈湯的條件及理由
-
第六節 不眠的病情與用藥的機轉
-
第七節 久熱的退熱並不簡單
-
第八節 末傳的危險症候如何處理及其理由(六例)
-
第九節 末傳危候較為特別的變化(三例)
-
第十節 末傳危險下脫的症候、機轉及治療、治則
-
第十一節 女性溫病及月事來內分泌發生變化後處理的商榷
-
第十二節 溫病的善後處理
-
第十三節 暑天發熱病末期的處理及所謂反饋的變象
-
第十四節 末期危候更深一層的處理(二則)
-
第十五節 非一定為暑邪,也不須是溫病的病(三則)
-
第十六節 〈下焦篇〉的濕與〈上焦篇〉、〈中焦篇〉有何不同?
-
第十七節 小青龍湯止喘的機轉
-
第十八節 不同條件的喘咳和痰飲以不同的方式處方治療
-
第十九節 飲家的陰吹真相如何?
-
第二十節 疝氣發作處理(三則)
-
第二十一節 寒濕、濕溫辨別,處理方法有何不同(三則)
-
第二十二節 瘧之久者,應如何治療?
-
第二十三節 痢之久者,又應如何治療?
-
第二十四節 燥分急症及慢性兩種
-
- 附錄:從現代高深醫學發展中對中國醫學的再認識為答新加坡西醫界說黃連有毒辯
- 參考文獻
- 方劑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437/185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