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短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

作者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019941529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二十世紀落幕了。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邦在歐洲的視角內,將這個世紀界定為從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至1991年蘇東解體為止、作為“極端的年代”的短二十世紀。與他的看法不同的是,在本書中,作者將中國的二十世紀界定為從1911至1976年的作為“漫長的革命”的短二十世紀——這是一個極端的但同時也是革命的時代。

本書作者論述了中國在這個“短世紀”中的兩個獨特性:第一個獨特性集中於這個“短世紀”的開端,即在革命建國過程中的帝國與國家的連續性問題。第二個獨特性集中於這個“短世紀”的終結,即革命與後革命的連續性問題。全書由10篇論文組成:

1. “亞洲覺醒”時刻的革命與妥協

2. 文化與政治的變奏
——論中國的“短二十世紀”的開端
──戰爭、革命與1910年代的“思想戰”

3.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

4.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逝

5. 1989社會運動與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

6. 自主與開放的辯證法
——再論當代中國大陸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
——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之際

7. 兩種新窮人及其未來

8. 代表性斷裂與“後政黨政治”
──“後階級社會”的階級問題及其尊嚴政治

9. 代表性的斷裂

10. 兩岸歷史中的失蹤者
——再問“什麼的平等”?
──《臺共黨人的悲歌》與臺灣的歷史記憶

汪暉,中國大陸近十年來最受爭議的知識分子、學者,被譽?新左派領袖,現任清華人文與社會高等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後研究、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柏林高等研究所、海德堡大學研究員。汪暉目前研究工作集中於現代中國思想的研究。主要著作有:
《去政治化的政治:短二十世紀的終結與九十年代》、《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四卷本),增訂版2008、《死火重溫》、《亞洲視野:中國歷史的?述》

  • 自序
  • “亞洲覺醒”時刻的革命與妥協——論中國的“短二十世紀”的開端
    • 一、中國的短二十世紀:兩個獨特性
    • 二、革命與連續性的創制
    • 三、帝國與國家、北方與南方
    • 四、民族自決與“落後的北方”
    • 五、三種政治整合:議會多黨制、行政集權與革命建國
  • 文化與政治的變奏──戰爭、革命與1910年代的“思想戰”
    • 序論:“覺悟”的時代
    • 一、從“文明衝突”到“文明調和”
    • 二、洪憲帝制、政體危機與“新舊思想”問題
    • 三、調和論與二十世紀新 (舊) 文明
  •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
    • 一、“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有利”: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條件
    • 二、人民戰爭轉向國際主義聯盟戰爭的政治意義
    • 三、並非結論:停戰體制與去政治化條件下的戰爭
  •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逝
    • 一、中國與六十年代的終結
    • 二、去政治化的政治與黨——國體制的危機
    • 三、去政治化的政治與現代社會
    • 四、霸權的三重構成與去政治化的政治意識形態
  • 1989年社會運動與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再論當代中國大陸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
    • 一、1989年社會運動的歷史條件與“新自由主義”的反歷史解釋
    • 二、1990年代的三個思想階段及其主要問題
    • 三、為什麼從現代性問題出發
  • 自主與開放的辯證法——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之際
    • 一、獨立自主及其政治內涵
    • 二、農民的能動性
    • 三、國家的角色
    • 四、主權結構的變異
    • 五、政黨國家化的悖論
    • 六、金融危機還是經濟危機
  • 兩種新窮人及其未來──階級政治的衰落、再形成與新窮人的尊嚴政治
    • 前言
    • 一、新窮人與新工人的誕生
    • 二、不確定的主體:農民工、工人階級或新工人?
    • 三、打工短期化、法律維權與政治正義
    • 四、工人國家的失敗與代表性的斷裂
  • 代表性斷裂與“後政黨政治”
    • 一、全球政治的代表性危機
    • 二、重構二十世紀中國的代表性政治原理
    • 三、“後政黨政治”的條件
    • 四、理論辯論與政黨的“自我革命”
    • 五、人民戰爭與群眾路線
    • 六、階級重組與階級政治的衰落
    • 七、“後政黨政治”與憲政改革的方向
  • 代表性的斷裂——再問“什麼的平等”?
    • 序言:政治體制與社會形式的脫節
    • 一、再問“什麼的平等”?
    • 二、齊物平等與“跨體系社會”
  • 兩岸歷史中的失蹤者──《臺共黨人的悲歌》與臺灣的歷史記憶
  • 當代中國歷史巨變中的臺灣問題──從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談起
    • 一、兩岸政治關係的危機與統派的式微
    • 二、反服貿運動與反TPP
    • 三、政治認同的至關重要性與兩種規則的衝突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