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殷海光全集(1):中國文化的展望(上)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317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專著,無論就思想史脈絡或是就殷海光個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書都深具意義。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幾無已時。殷海光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的方法,敘述討論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現身處二十世紀中葉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以科際整合的認知,借鑒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衝擊的反應,嘗試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近代變遷,提出宏觀視野的系統解釋。

本書不僅是殷海光對「中西文化論爭」這個問題的回應解析,還全面展現了他的文化觀、知識觀與人生觀,具體反映當代自由主義者探求理想未來的思惟世界。在這部書裡,殷海光呼籲「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識分子無畏威權,扛起道義責任的大纛。字裡行間,透露出自由主義者的學術研究,和他的生命意義,實在不能須臾或離。

本書為《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半冊,內容為全書的第一章到第八章。書中從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性質開始,一直推論至自由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其間,章與章之間,且每一章的各節之間,皆環環相扣。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變遷及未來這個重大問題,拓展多重的認知,獲得無限的啟發;更可以是我們理解自由主義者殷海光之關懷所在的一種方式。

殷海光(1919年12月5日-1969年9月16日),

湖北黃岡人。殷海光本名「殷福生」,「殷海光」是在抗戰結束後踏入出版界時採用的筆名。他早年求學於西南聯大哲學系、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1949年赴台後於臺大哲學系任教,先後開設課程有:邏輯、邏輯經驗論、羅素哲學、理論語意學、科學的哲學、現代符號邏輯、歷史與科學等。他亦曾任《中央日報》、《自由中國》主筆。

殷海光是1950-60年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之一。他深受羅素、海耶克、波柏等哲學大師的影響,所寫文章以科學方法、個人主義、民主啟蒙精神為基準,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並堅持以筆的力量來對抗言論思想禁制。因而,他曾被倫敦《中國季刊》推崇為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的領袖,為台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與啟蒙者。

時至今日,殷先生已成為臺灣某一世代的象徵人物。談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臺灣或臺灣的自由主義,必然會談到殷先生及他著作。而殷先生的著作,以思想深刻、邏輯層次縝密、文句充滿情感著稱,有一種極為獨特的感染力。其著作,數十年來影響了海內外的無數讀者,早已成為華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遺產。

  • 序 殷夏君璐
  • 編者的話
  • 編輯凡例
  • 序言
  • 第一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觀
  • 第二章 什麼是文化?
    • 一 清開道路
    • 二 文化的定義
      • 第一組 記述的定義
      • 第二組 歷史的定義
      • 第三組 規範性的定義
      • 第四組 心理的定義
      • 第五組 結構的定義
      • 第六組 發生的定義
  • 第三章 文化的重要概念
    • 一 文化的變遷
      • A 濡化
      • B 文化價值的移接
      • C 文化與性格
    • 二 本土運動
    • 三 文化的羅聚形態
    • 四 文化的特徵
    • 五 文化價值與生物邏輯過分違離的問題
    • 六 文化對文化的倚賴
    • 七 歷史與文化
    • 八 文化的繁縟化
    • 九 文化理想與文化實現
    • 十 文化與價值
    • 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礎和特殊形色
    • 十二 文化所在的層次、原料和功能
  • 第四章 近代中國文化的基線
    • 一 家
    • 二 中國社會的基型
    • 三 社會的層級
    • 四 我族中心主義
    • 五 離隔和心性凝滯
    • 六 合模要求
    • 七 長老至上
    • 八 地位與聲威要求
    • 九 兩性分別森嚴
  • 第五章 中國社會文化的激變
    • 一 家庭的瘦化
    • 二 孔制崩潰
    • 三 本土運動
      • A 三元里事件
      • B 義和團運動
      • C 五四運動
    • 四 代間緊張與衝突
  • 第六章 一個長久的論爭
  • 第七章 保守的趨向及其批評
    • 一 一個論辯
    • 二 保守主義者的特徵
      • A 國粹派
      • B 義理派
    • 三 保守主義的基本觀念
    • 四 保守主義的批評
    • 五 保守主義的社會文化功能
  • 第八章 自由主義的趨向
    • 一 嚴復
    • 二 譚嗣同
    • 三 梁啟超
    • 四 吳虞
    • 五 胡適
    • 六 吳稚暉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