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孔子面對禮壞樂崩的局勢,作為具體倫理規範的禮制淪為僵化的形式,這是孔子所憂心的。禮儀以參與者的真誠情感為基礎,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能夠充分顯露內心情感,父母亡故最能觸發真情。一旦真誠,人們面對父母亡故的重大事件時,如果不為父母善理後事,心裡就會產生不安的強烈情感,要求人採取行動,這股源於自身的要求便是一切倫理規範的起點。
- 自序
- 導論
-
第一章 由《論語》中的喪禮分析喪禮對死者的安頓
-
第一節 《論語》中的「喪禮」界說
-
第二節 瀕死的「禱」
-
第三節 封藏形體的「棺」與「椁」
-
第四節 治喪之「臣」
-
第五節 「精」的安頓——「歸」
-
第六節 小結
-
-
第二章 喪禮對生者的安頓功能
-
第一節 「哭」
-
第二節 喪禮的情感基礎——「哀」、「戚」
-
第三節 真情顯露的契機——「自致」
-
第四節 三年之喪與生者安頓
-
第五節 小結
-
-
第三章 喪禮對生者的教化功能
-
第一節 倫理規範的普遍性建構
-
第二節 「三年之喪」與「啟仁」
-
第三節 「三年之喪」與「仁」
-
第四節 小結
-
-
第四章 《論語》中的祭禮——以祖先祭祀為中心
-
第一節 行祭禮對象的界定
-
第二節 祭禮的準備作業——「齊」
-
第三節 參與祭禮所應抱持的態度
-
第四節 小結
-
-
第五章 《論語》中的鬼神觀
-
第一節 《論語》中「鬼神」的意義
-
第二節 鬼神的構造
-
第三節 《論語》對「鬼神」的態度
-
第四節 小結
-
- 結論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