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帝國棄民: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379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懷柔外交、政治婚姻、種族科學
帝國如何在「蕃界」內理解與教化「棄民」?

本書描述1870年代至1940年代的晚清和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族成為「原住民」的過程。首先藉由「牡丹社事件」為開端,闡述世界秩序的圖像何以成為全球性的規範;其後則透過語言、經濟、社會、教育、性別及視覺文化等面向,探究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將臺灣原住民族領域區隔成特殊統治的「蕃地」。換言之,「原住民化」的過程,既是在地日本殖民統治政策的結果,同時也是全球變遷一部分。

作者從微觀角度,著墨過往未被關注的小人物;並以宏觀視野,解釋國際競爭怎樣驅策著清國及日本相繼在統治的臺灣邊疆推動國家建構。同時探討通譯、頭目、交換所業者等中介者與臺灣「蕃界」內的關係。
  • 在歷史與文化之間:《帝國棄民》導讀/陳偉智
  • 作者序:為中文版而寫
  • 緒論
    • 序幕:霧社事件與臺灣原住民族復興
    • 「漫長十九世紀」與原住民族在世界史的浮現
    • 結合的世界、分開的世界
    • 以邊陲為中心的歷史和理性國家
    • 土著、國家與移民者
    • 地理實體的形成與高速資本主義
    • 規訓、治理術與生命政治
    • 威爾遜時刻與原住民的現代性
    • 本書架構
  • 第一章 從懷柔外交到焦土政策
    • 前言
    • 懷柔外交與日本早期的殖民統治
    • 通商口岸臺灣與牡丹社事件
    • 李仙得將通商口岸體系擴張到瑯嶠
    • 明治維新與1874年的侵臺
    • 瑯嶠與公共權力的幽靈
    • 清朝到日本的過渡期與上野專一
    • 盛宴、禮物與暢飲:泰雅族與日本在殖民時期的外交關係
    • 原住民文化中的製酒和飲酒
    • 透過懷柔外交建立連結
    • 懷柔外交的制度化
    • 特殊行政的起源
    • 深堀探險隊與懷柔外交的結束
    • 樟腦產業與隘勇線
    • 從中間位置到土著權威
  • 第二章 歷史的長時段和溝通短路
    • 日本軍隊和警察部隊的中國語通譯
    • 原住民的語言與日本殖民官僚
    • 跨界溝通中的性別分工
    • 「通事」所具有的問題
    • 新的日本人通譯階級
    • 佐久間左馬太統治下的政治婚姻
    • 大正時期的政治婚姻
    • 教導原住民日本語
    • 原住民教育的北擴
  • 第三章 紅色情結的糾纏
    • 全球糾纏和在地回應
    • 友誼的象徵和天真的原住民
    • 交換所、行為矯正和懲罰性禁運
    • 納入「一般行政」的標準(1904-1914)
    • 泰雅族領域的經濟監護政策
    • 博覽會、博物館和照片中的織品
    • 族群觀光和原住民藝術形式
    • 遺產與兩難
  • 第四章 一個地理實體中的多個地理實體
    • 全球變遷做為人類學定型化時代
    • 明治時期的民族主義和殖民地臺灣的地理實體建構
    • 全球變遷做為種族紀元
    • 上野專一與臺灣地理實體建構史前史
    • 臺灣總督府與原住民的初次交會
    • 種族科學來到臺灣
    • 烏來、屈尺和北蕃的泰雅族化
    • 在屈尺拍攝:視覺文化和由上而下的族源建構
    • 母國的觀點:當消費需求遇到殖民政策
    • 臺灣的殖民地攝影中對蕃界的場面調度
    • 討伐攝影集
    • 在地圖上附加照片:第二階地理實體的文化投資
    • 原住民的現代性:雙重發明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