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51682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國「反日」的歷史解釋與深層結構大揭開!

◎中國人的愛國,為何一定會變成反日?
◎從五四運動到近十年的反日遊行,真的只是因為民族主義的操作嗎?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容易相信政府的說法?

「中國人將『愛國』和『反日』畫上等號的心情和想法,日本人既無法理解也感到不悅。」——岡本隆司

就近年的中國「反日」運動來看,其原因形形色色,而這些事件不僅使中日對立加劇,就連東亞局勢也受到極大影響。但是,中國究竟為何「反日」?為了探究中國「反日」的深層結構,《中國為何反日?》一書記述了十六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包括「社會體系」、「經濟運作」與「對外態度」在內的整個歷史,並通過中日比較進行細膩的脈絡分析。
——
【社會體系】:就日本江戶幕府的統治而言,由於權利統治須尋求與社會體的合作,因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緊密。而在清中國,由於社會體聽憑「家族」、「鄉團」等中間團體的規範,因此國家與社會之間處於游離狀態。
【經濟運作】:由於日本江戶幕府限制與海外貿易,因此對自然資源進行徹底迴圈再利用的經營方式,得到了持續不斷的自我發展,政經之間極為緊密。而在商業化發展的清中國,由於政府不願介入民間經濟,但中間團體所發揮的作用愈來愈大,導致政經互相背離。
【對外態度】:日本江戶幕府因「鎖國」政策與外國的接觸較少,但官民均熱衷於收集外國資訊,相比之下,與外國人事物接觸機會眾多的清中國,卻因實用主義致使外國資訊無法廣及整個社會。再者,進入十九世紀後,雖然清中國和日本都與西方諸國締結了條約,但清朝並無意接受主權國家之間對等的國際關係。而日本卻結合西方的意圖解讀條約,將消除不平等因素的能量轉化為推動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就這樣,由於政治與社會游離所形成的「軟結構」中國,在吸納「開港」的「衝擊」之後,並未呈現巨大變化。而因凝聚力強所形成的「硬結構」日本,卻因受到「開國」的「衝擊」,開始謀求結構上的徹底變革。而這種對「西方衝擊」的「反應」差別即為中日對立的根源。
——
那麼,於十九世紀後,「開港」後的「軟結構」中國與「開國」後的「硬結構」日本,又是如何具體走向對立的呢?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欲以西方「條約體制」重建對外關係。而中國則沿襲了明代以來的「抗倭」觀念,加深了對西化日本的戒心。從一八七一年的《日清修好條規》到一八八五年的《朝鮮撤兵條約》,中日兩國為避免直接衝突而多次談判,但最終還是沒能防止一八九四年日清戰爭的爆發。之後一九〇五年日俄戰爭的戰勝國日本意欲接管俄國在中國東北的特權,但遭到中國人民的抵制。這就是「反日」局勢的最早出現,並歷經一九一五年的「五九國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戰爭」,之後在共黨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推動下,中國人從此將「愛國」和「反日」畫上了等號。
——
綜上而論,本書透過漫長的歷史視野比較中日兩國的體制,並清晰地闡述了中日兩國走向最終對立的過程。
  • 前言
    • 二◯◯五年──愛國無罪
    • 現實政治與深層結構
  • 【第一部】「近代」的日本與中國
    • 第一章 十八世紀的東亞
      • 難懂的中國
      • 十七世紀以後的世界
      • 十八世紀──東西的對比
      • 太平與政權
    • 第二章 統治的結構
      • 日中比較
      • 日本的公權力與社會
      • 「共和政治」與「一片散沙」
      • 國家與社會的游離
    • 第三章 從明朝到清朝
      • 明朝的實物主義
      • 商業化與貨幣
      • 北虜南倭
      • 明清交替
      • 清代的體制與經濟
      • 財政制度
      • 承包制度
    • 第四章 宏觀動向
      • 人口動態
      • 康熙時期的通貨緊縮
      • 從「大開發」到元祿、享保
      • 乾隆時期的通貨膨脹
      • 進口替代
      • 「封閉系統」與「勤勞革命」
      • 流動性與移住
      • 社會構成與中間團體
      • 日中的聚落型態
  • 【第二部】揭開「近代」的序幕
    • 第五章 回顧十九世紀
      • 「一治一亂」的中國史
      • 「移住民的秩序」
      • 白蓮教徒的反叛與「地方軍事化」
      • 日本的轉折點
    • 第六章 與近代西洋的邂逅
      • 「西洋的衝擊」
      • 對外態度與社會結構
      • 「鎖國」與海外資訊
      • 資訊收集與擴展
      • 日中的差異
      • 差異所在
    • 第七章 中國的「開港」與日本的「開國」
      • 鴉片戰爭與鴉片問題
      • 「條約體制」與中國
      • 條約與貿易
      • 「軟結構」與「硬結構」
    • 第八章 動亂的時代
      • 太平天國
      • 湘軍的結成
      • 鎮壓內亂
      • 李鴻章的出現
      • 就地籌餉
      • 督撫重權
      • 清末的出發
  • 【第三部】近代日中的相剋
    • 第九章 近代日清關係的開始
      • 德川日本的對外體制
      • 「華夷」的轉變
      • 清朝的對外體制
      • 清朝的日本觀
      • 對日政策的形成
      • 《日清修好條規》
      • 《日清修好條規》之目的
    • 第十章 日清對立的深化
      • 出兵臺灣
      • 關於《江華條約》
      • 森.李會談
      • 琉球處分
      • 朝鮮的條約締結與壬午兵變
      • 甲申政變
    • 第十一章 「洋務」的時代
      • 洋務運動
      • 日本的威脅與「海防」
      • 「洋務」的停滯不前
      • 中體西用
      • 「洋務」與「社會結構」
      • 「君民一體」與「官民隔閡」
      • 中日對峙
    • 第十二章 愛國反日的開始
      • 日清戰爭
      • 時代的轉換
      • 日俄戰爭的結局
      • 一九◯五年
  • 結語
  • 欲速則不達──後記與文獻介紹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