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 App
0人評分過此書

熟番社會網路與集體意識:台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0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3176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平埔(熟番)村社受到外力衝擊始於17世紀,尤其在清治時期(即17世紀末以來至19世紀末),其社會變遷之急速、社群互動之頻繁,為前所未有。本書以文獻紀錄、遊記、探險紀錄等資料為主,考察平埔社群的互動關係;一則描述外力介入前平埔族群彼此間固有的互動網絡,一則考察外力介入後不同村社如何在統治策略的操縱下,影響彼此的互動,並檢視過去有關平埔社群組織鬆散、各自為政的部落(tribe)社會特質成說的適用性。 本書從地域史與族群關係史的觀點,檢討平埔族群的人群組合原理暨外力對平埔社會關係的影響。除了藉由清治下「社」的多重性質之釐清,了解平埔社群關係,勾勒平埔村社關係發展軌跡並釐清社群互動因素外,並以見於文獻資料的平埔跨社群遷徙活動,呈現平埔族群的社會網絡展現方式。平埔族社原以各自的生活領域為核心,並視周遭人群為異文化的世界,隨著17世紀中葉外力入殖,尤其在清廷邊疆控制力的擴充,以及漢人優勢社會的形成過程交互作用下,逐漸跨越單一的部落認同,發展出熟番集體意識;熟番我群(we group)與漢人、生番他者(otherness)之分逐漸成為對比。而隨著平埔人群逐次成為台灣社會的少數族群,這一與漢人社會競爭失敗的生活經驗乃產生共同的行動基楚,並引發他們一波波再造新生活園地的企圖。由於這些部落內部的變化由來並非自發,而是與部落外部環境的發展因素相互作用,兩者同時促使變化的最終實現。 換言之,就平埔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的發展過程而言,其現實生活的困境和複雜的歷史經驗,使得外在因素對內在變遷造成至為明顯的影響。而19世紀的大遷徙活動,則是此內外環境交互作用結果的具體呈現。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