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人工智慧,是當代發展最快速、影響最全面的新科技,其典範性的技術變革被稱為第四次產業革命,它改寫了產業發展模式,更衝擊了社會運作形態。人工智慧之應用已產生各種隱私侵犯、訊息偽造、觀念操控、就業機會消失等倫理課題與社會疑慮。然而人工智慧倫理與社會風險,是否也在媒體渲染中被誇大呢?任何新科技都有利益與風險的兩面,該如何持平看待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福祉與潛在風險呢?當人工智慧社會已是必然趨勢,我們只能選擇如何迎接與應對,法律制度也無法再迴避其衝擊。
本書從美歐中三大強權在人工智慧發展上的策略與競爭關係為主題,映照出人工智慧倫理議題的真實情境,亦即各國在科技競爭壓力下如何看待人工智慧的倫理與風險議題,同時受到政治體制、歷史經驗、產業結構等因素影響。本書同時探討了包括美國對中國進行的技術出口限制,歐盟對美國網路公司以個資保護、反壟斷法制以及數位服務稅進行規範,這些都擺脫不了科技競爭策略對科技法制的塑造,也因為政治經濟條件差異而選擇了歧異的發展路徑。本書並比較專利制度如何保障人工智慧創新成果,以及各國政府對科技風險治理模式的差異,以全方位觀察人工智慧法制的發展趨勢。
台灣在第三波產業革命(資訊革命)中有幸加入全球經濟生態圈,創造了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面對人工智慧革命襲來,台灣更該冷靜觀察美歐中三大強權的發展策略與競爭態勢,審慎擘劃當前新的科技發展策略並凝聚社會共識,以因應相關衝擊,本書提供了最前瞻的分析洞見。
本書從美歐中三大強權在人工智慧發展上的策略與競爭關係為主題,映照出人工智慧倫理議題的真實情境,亦即各國在科技競爭壓力下如何看待人工智慧的倫理與風險議題,同時受到政治體制、歷史經驗、產業結構等因素影響。本書同時探討了包括美國對中國進行的技術出口限制,歐盟對美國網路公司以個資保護、反壟斷法制以及數位服務稅進行規範,這些都擺脫不了科技競爭策略對科技法制的塑造,也因為政治經濟條件差異而選擇了歧異的發展路徑。本書並比較專利制度如何保障人工智慧創新成果,以及各國政府對科技風險治理模式的差異,以全方位觀察人工智慧法制的發展趨勢。
台灣在第三波產業革命(資訊革命)中有幸加入全球經濟生態圈,創造了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面對人工智慧革命襲來,台灣更該冷靜觀察美歐中三大強權的發展策略與競爭態勢,審慎擘劃當前新的科技發展策略並凝聚社會共識,以因應相關衝擊,本書提供了最前瞻的分析洞見。
-
第一章 序論
-
一、人工智慧的科技悲觀論
-
二、人工智慧的倫理與治理
-
三、人工智慧競爭之意義
-
四、人工智慧競爭之本質
-
五、後疫情時代之全球變局
-
六、本書主旨與架構說明
-
-
第二章 人工智慧之倫理原則與應用
-
一、人類主體性與監督
-
二、技術穩固與安全性
-
三、隱私與資料治理
-
四、透明性
-
五、多元、不歧視與公平性
-
六、社會與環境之利益
-
七、可問責性
-
-
第三章 美中科技競爭與人工智慧策略
-
一、李開復的預言
-
二、人工智慧在中國的創新模式
-
三、美國對中科技出口管制政策
-
四、美中競爭關係的政治爭論
-
五、矽谷的政治影響力
-
六、美國需建構的AI民主同盟
-
-
第四章 歐盟內部整合與人工智慧策略
-
一、歐盟對數位產業之規範趨勢
-
二、資料經濟與資料之重新定性
-
三、個人資料保護法制
-
四、針對跨國網路公司之管制
-
五、布魯塞爾效應
-
六、歐盟人工智慧及數據發展策略
-
七、人工智慧發展之國家競爭力比較
-
-
第五章 人工智慧研發成果之專利保護
-
一、從國際專利資訊分析創新趨勢
-
二、世界智財權組織提出之人工智慧課題
-
三、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之專利議題
-
四、省思專利制度理論與實務
-
-
第六章 人工智慧之風險治理模式初探
-
一、人工智慧風險之性質
-
二、歐盟對人工智慧之風險治理
-
三、人工智慧風險治理新模式之建構
-
四、新治理模式下的三方關係
-
五、科技風險治理與政治社會考察
-
- 附錄:歐盟人工智慧倫理綱領之自我檢核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8401/87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