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9775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沒有最好的父母,但有願意為了孩子改變的父母。」
──20年資歷心理治療師給父母的最佳建議

上一輩留下的影響,我們也很容易傳給孩子;
愛是這樣;同樣的,不安與傷害也是。
沒有父母是完美的,重點不是錯誤本身,而是我們如何改正錯誤。


{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很可能就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
成為父母後,每個人都會在孩子身上或與伴侶相處時,重新經歷一次自己的童年。我們會看見自己童年受過的創傷,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子或家庭。唯
有願意回顧、整理、沉澱;才能從過往的經驗中修復自我、親子和好。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快樂,都不想把孩子教壞,但要如何才能做到這點呢?}
我們從上一代獲得的教養,以及那些教養方式對我們養兒育女的影響,也可能是我們在面對孩子時,可能會犯下的錯誤。這本書將幫你:
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你的親子教養。
接受你也會犯錯這個事實,並學習如何改進。
打破惡性循環,避免陷入窠臼。
處理自己與孩子的感受。
瞭解不同行為所傳達的訊息。

★關係整理、修復、和好的三堂課:
這不是一本「完美」的教養計畫──本書作者菲莉帕身為心理治療師,有機會觀察親子關係是如何變調的,以及如何讓它恢復正常運作。這包括如何處理你和孩子的感受;如何傾聽孩子,以便更瞭解他們;如何與孩子建立真正的聯繫,而不是陷入令人疲憊的衝突或退縮的模式。
從關係整理、修復、和好的練習中,覺察是什麼因素阻礙了親子溝通,相處時的負面情緒來自何處?怎麼做可以破裂與修復親子關係,讓它更加深厚。
第一堂課:回溯過往經驗的回馬槍→過去如何影響現在?
第二堂課:覺察這種現象/情緒來自何處?→練習覺察自我
第三堂課:破裂與修復→不怕錯誤,只怕不願修復


讚譽推薦(依姓氏筆畫)
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親子教養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這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可以做為你身為父母無力與無助時刻的心理支持。因為,這本書著重的不只是育兒技巧,例如如何餵食、如何哄睡、如何陪孩子讀書、如何建立規矩,更是告訴你,在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把握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都別太執著。
所有的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內在都上演著許多小劇場,不論是你是否察覺到。這本書,也會帶你去看清楚這些小劇場,在演著什麼戲碼,透過對那些瞬間想法與感覺的深刻覺察,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更加了解自己,並修正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與作法。
這是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地方!」──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親子教養作家

「演講上千場,發現到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只有『關係』而已。親子關係深厚,我們說的教養話語,孩子才願意聽得進去。關係緊密,孩子才願意說出內心話,與我們進行溝通。而關係的累積,父母絕對是掌控者,因為孩子都是非常的渴望得到爸媽的愛,可惜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卻用錯了方法。
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往往是受到過往成長的影響。讓我們透過這本書,能更加瞭解自己,重新建立與孩子牢不可破的親子關係吧。」──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 前言
  • 簡介
  • 好評推薦 魏瑋志(澤爸)
  • 推薦序 沈雅琪(神老師)
  • 推薦序 陳志恆
  • 第一部分 親子教養的傳承
    • 過往經驗的回馬槍
    • 破裂與修復
    • 修復過去
    • 如何自我對話
    • 好父母/壞父母:評斷的缺點
  • 第二部分 孩子的環境
    • 重點不是家庭結構,而是我們如何相處
    • 父母不在一起的時候
    • 如何使痛苦變得可以忍受
    • 父母在一起的時候
    • 爭論的方法
    • 培養善意
  • 第三部分 感受
    • 學習如何包容感受
    • 確認感受的重要
    • 否認感受的危險:個案研究
    • 破裂與修復及感受
    • 去感受,而不是去處理
    • 床底下的怪物
    • 接納每種情緒的重要
    • 要求快樂
    • 從感受中轉移注意力
  • 第四部分 奠定基礎
    • 懷孕
    • 交感巫術
    • 你是哪類家長?
    • 寶寶與你
    • 規劃分娩
    • 講述分娩經驗
    • 乳房爬行
    • 最初的關係
    • 支援 :為了呵護孩子,我們也需要獲得呵護
    • 依附理論
    • 強迫性的呼喊
    • 不同的荷爾蒙,不同的你
    • 孤獨
    • 產後憂鬱症
  • 第五部分 心理健康的條件
    • 關係
    • 互動及來回交流
    • 如何開始交流
    • 輪流
    • 交流困難時:交流恐懼症
    • 專注觀察的重要性
    • 沉迷於手機會發生什麼事
    • 我們天生就有交流能力
    • 嬰幼兒也是人
    • 討厭的孩子是怎麼訓練出來的—如何打破那種迴圈
    • 為什麼孩子變得「黏人」
    • 尋找育兒的意義
    • 孩子的預設情緒
    • 睡眠
    • 什麼是睡眠逐步推進?
    • 幫助,而不是拯救
    • 玩樂
  • 第六部分 行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溝通
    • 榜樣
    • 輸贏遊戲
    • 以當下可行的狀況為重,別想未來可能發生什麼
    • 行為合宜所需要的特質
    • 如果所有行為都是溝通,那些麻煩行為意味著什麼?
    • 早點積極投入時間,比較不需要被迫投入
    • 以言語來表達感受,有助於改善行為
    • 解釋毫無助益時
    • 父母應該多嚴格?
    • 關於發脾氣
    • 哭鬧
    • 父母的謊言
    • 孩子的謊言
    •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孩子
    • 為年紀較大的孩子及青少年設定界線
    • 青少年與青年
    • 孩子長大成人後
  • 後記
  • 延伸閱讀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