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统辨正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对“依篇疏解”“就章迻译”两大新体例的研究实践,斟酌他们对《论语》注疏史遗留下来的疑难章句之精义的辩诘,以及对若干学界已有定见章句之新义的诠解,省察其对隐贯于全书的孔子之“道”的阐释,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来《论语》注疏的嬗变过程。最后,本书试图就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之路略陈管见。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目录
- 自序
-
导论 跨进近代门槛的《论语》注疏
-
引言 西学:“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入侵者?
-
一 从夷夏之辨到中西之辨
-
二 三种“体”、“用”论与《论语》注疏之致思
-
三 三种文化坐标系张力下的《论语》注疏之演递
-
四 两岸格局与《论语》注疏之断续
-
五 结语:《论语》注疏的现代之路在何方?
-
-
-
上编 体例辨正篇
-
小引
-
第一章 “依篇疏解”施于《论语》的依据、难题
-
一 从“依章疏解”到“依篇疏解”
-
二 “依篇疏解”的根据、意义
-
三 制约“依篇疏解”的第一重因素
-
四 制约“依篇疏解”的第二重因素
-
-
第二章 《论语》若干迻译示例辩难
-
一 “就章迻译”:从“话解”到“译文”
-
二 若干迻译示例辩难
-
-
-
中编 章句辨正篇
-
小引
-
第一章 从《学而》到《里仁》章句辨正
-
一 《学而》“学而时习之”章
-
二 《学而》“孝弟也者”章
-
三 《为政》“为政以德”章
-
四 《为政》“思无邪”章
-
五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章
-
六 《为政》“孝乎惟孝”章
-
七 《八佾》“绘事后素”章
-
八 《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章
-
-
第二章 从《公冶长》到《述而》章句辨正
-
一 《公冶长》“性与天道”章
-
二 《雍也》“人之生也直”章
-
三 《述而》“游于艺”章
-
四 《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章
-
-
第三章 从《子路》到《宪问》章句辨正
-
一 《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章
-
二 《宪问》“知我者其天乎”章
-
三 《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章
-
-
第四章 从《季氏》到《尧曰》章句辨正
-
一 《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章
-
二 《阳货》“性相近也”章
-
三 《尧曰》“尧曰”章
-
-
-
下编 主题辨正篇
-
小引
-
第一章 “义”、“利”之辨
-
一 君子唯义、小人唯利?
-
二 孔子之前中国人心灵眷注的重心在于“命”
-
三 孔子之后中国人心灵眷注的重心在于“道”
-
四 “道”、“命”之辨
-
-
第二章 “文”、“质”之辨
-
一 “君子”说、“历史嬗替”说、“仁”说
-
二 从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文质彬彬”
-
三 从社会风尚的淳化再看“文质彬彬”
-
-
第三章 “形上”、“形下”之辨
-
一 朱子:“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
二 近代以来注家之“中庸”观(一)
-
三 近代以来注家之“中庸”观(二)
-
四 近代以来注家之“中庸”观(三)
-
-
第四章 “内圣”、“外王”之辨
-
一 “修己”、“为政”纽结上的“教之”
-
二 “修己”而“为政”的极境:“无为而治”
-
三 “修己”、“为政”的错落:“境界”、“权利”之辨
-
-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钱穆《论语新解》探微
- 附录二 近代以来《论语》注疏的又一范本
- 后记
- 鸣谢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2787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