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不同於既有《新青年》研究偏重於思想啟蒙的詮釋進路,本書對於《新青年》的探究,主要將《新青年》視為一動態歷史文本,置於清末民初的政治轉型──從專制帝國走向現代民族國家建國──此一政治整合艱難且擺盪的思考背景下。據此,作者希望在本書中能較具體的呈現出民初歷史的動態性結構,以此鋪陳《新青年》與民初政治之間,彼此是變向、對話的複雜關係。並且透過各章的分析,以呈現《新青年》此一面向:從其創刊前的前史研究到文化運動的提倡、同人的活動與實踐,其實正是圍繞在對民初政治與社會思潮的反省、探索與批判。在此意義上說明作為新文化運動核心刊物的《新青年》,為何它所形成的是中國新政治形式探索、實踐的可能,而不僅僅只是文化傳統的改造。
- 序言
-
前言
-
一、作為動態歷史文本的《新青年》:歷史化與脈絡化的差異閱讀
-
二、《新青年》「與」民初政治、社會思潮
-
三、重新認識《新青年》的歷史功能
-
-
第一部 緣起:辛亥遺人軼事──《新青年》網絡空間的形成
-
第一章 舊邦如何新造:《新青年》崛起的問題視野
-
第一節 緣起:晚清《新青年》同人的革命運動與思想文化革新
-
第二節 何謂「民國」: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的檢討
-
第三節 「文化」危機:民初復古復辟思潮的反動
-
第四節 結語
-
-
-
第二部 奮起:「民國」危機──文化運動的政治命題
-
第二章 「民國」危機:《新青年》文化運動的時政命題
-
第一節 入憲與復辟:《新青年》孔教問題的政治意涵
-
第二節 文白之爭的政治現場:林紓與《新青年》的交鋒與國體危機
-
第三節 《新青年》女權論述的弦外之音:民初法律與復辟意識的共謀
-
第四節 結語
-
-
-
第三部 整合:《新青年》園地激進勢力的形成
-
第三章 抵抗國家:《新青年》民主思想的展開與激進勢力的形成
-
第一節 民權抵抗國權:以《甲寅》、《新青年》為場域展開的討論
-
第二節 《新青年》「國民政治」觀的形成與邊緣欄目的實踐
-
第三節 《新青年》接納無政府派:反政府與左傾思想之合流
-
第四節 《新青年》與無政府派的政治風險:過激派與政治高壓
-
第五節 結語
-
-
-
第四部 逆轉:十字路口的徘徊──威爾遜/列寧的時代選擇
-
第四章 走向社會的中國視野:「西方」典範的分裂與轉移
-
第一節 威爾遜主義的興衰:山東問題與《每週評論》的轉折
-
第二節 中國問題的「社會」視野:五四運動與社會力量的形成
-
第三節 勞動與政權:《新青年》與「俄國第一次對華宣言」的相遇
-
第四節 建立新秩序:陳獨秀〈談政治〉與中國未來道路的抉擇
-
第五節 結語
-
-
-
第五部 低谷:五四落潮期的分裂與再整合
-
第五章 從文化政治到黨派政治:左翼勢力的分化與再整合
-
第一節 無政府派的文化運動:社會革命與俄國路線批判
-
第二節 羅素來華風波:社會改良主義者與《新青年》的爭論
-
第三節 1920年代《新青年》:左翼勢力與國民黨工農運動的再整合
-
第四節 結語
-
-
第六章 一枝「獨秀」的超克:後五四同人的政治思考
-
第一節 文學、階級與政治:周氏兄弟與俄國近代文學
-
第二節 胡適的《努力》歧路:走向議政之路
-
第三節 小結:20年代的時代命題
-
-
-
第六部 蛻變:再造革命──國民革命的前奏
-
結論 《新青年》:探索民初中國政治轉型的蛻變之路
-
一、「民國」危機:《新青年》的主旋律
-
二、扣問1920年代的中國:帝國走向民族國家的艱難轉型
-
三、國民革命的前奏:《新青年》與國民革命力量的凝聚
-
四、追尋「現代」中國及其革命進程
-
-
- 後記
-
附錄
-
附錄一:1902-1911《新青年》撰稿人於報刊雜誌等傳播無政府主義或社會主義
-
附錄二:《新青年》「通信欄」批孔、孔教問題一覽表
-
- 重要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