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台灣在戰後持續了數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
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
瞿宛文專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探討造就這優異績效的原因,
挑戰了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
就「如何做到」而言,主流的自由市場理論實難以提供合理解釋,關鍵因素確如對該學派採批判立場的結構學派所言,是國府在有利的客觀條件配合下,在當時採取了符合時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再則,日本殖民遺產與美國的援助,雖提供了重要有利條件,但僅為輔助性角色,無法在戰後「自然地」帶來工業化。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採取歷史性角度,探究了「發展動力」層面,認為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動力,高度提升了國府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並促使國府施行土地改革並著重社會公平。然而這歷史條件也隱含了這發展模式的局限,影響至今。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一書希望藉由此研究促進對台灣經濟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討論,同時對後進發展理論做出貢獻。
延伸閱讀:
《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台灣經濟的浴火重生》
《台灣經濟發展的省思與願景》
《台灣泡沫經濟》
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
瞿宛文專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探討造就這優異績效的原因,
挑戰了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
就「如何做到」而言,主流的自由市場理論實難以提供合理解釋,關鍵因素確如對該學派採批判立場的結構學派所言,是國府在有利的客觀條件配合下,在當時採取了符合時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再則,日本殖民遺產與美國的援助,雖提供了重要有利條件,但僅為輔助性角色,無法在戰後「自然地」帶來工業化。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採取歷史性角度,探究了「發展動力」層面,認為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動力,高度提升了國府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並促使國府施行土地改革並著重社會公平。然而這歷史條件也隱含了這發展模式的局限,影響至今。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一書希望藉由此研究促進對台灣經濟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討論,同時對後進發展理論做出貢獻。
延伸閱讀:
《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台灣經濟的浴火重生》
《台灣經濟發展的省思與願景》
《台灣泡沫經濟》
- 謝詞
- 導言
-
第一章 如何看待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理論視野
-
一、自由市場論與結構學派
-
(一)自由市場論
-
(二)結構學派與東亞爭論
-
(三)東亞政府干預為何成功?
-
-
二、啟始條件與非政策因素決定論
-
(一)啟始條件與殖民遺產
-
(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因素
-
(三)南韓關於日本殖民統治影響的討論
-
-
三、為何發展:發展意志的來源
-
四、台灣戰後發展成因的不同解釋
-
(一)殖民遺產與延續說台灣版
-
(二)黨國與公營企業
-
(三)中國近代史領域中關於國民政府的討論
-
-
五、結語
-
-
第二章 台灣戰後工業化是否日殖時期的延續:論日本殖民遺產的影響
-
一、殖民經濟發展綜述與比較
-
二、以米糖為中心的殖民經濟
-
三、日殖時期的工業:製糖與軍需工業
-
四、工業飛地與發展方向問題
-
五、歧視性的職業與教育政策
-
六、結語
-
-
第三章 台灣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1949-1953
-
一、推動現代土地改革的理論性說法
-
二、台灣土地改革為何發生:歷史性探討
-
(一)孫中山聯俄容共
-
(二)國共決裂與競爭
-
(三)國共競爭的歷史脈絡
-
(四)近來相關的翻案文章
-
(五)美國與其他因素
-
-
三、台灣土地改革得以成功的客觀條件
-
(一)日殖地政基礎及戰後進一步改進
-
(二)農復會
-
(三)土地行政體系與人才
-
-
四、土地改革的直接效果
-
(一)三七五減租
-
(二)公地放領與地籍總歸戶
-
(三)耕者有其田
-
(四)產量成長與生產效率的改進
-
(五)靜態的分配效益
-
(六)農業剩餘的流出與徵收
-
(七)社會面影響
-
(八)農村工業化、城鄉差距與所得分配
-
-
五、土地改革在制度面的影響
-
(一)對傳統業佃制度的有限衝擊
-
(二)都市出租耕地免徵之影響
-
(三)新自耕農轉為都市地主?
-
(四)農地不再能作為投資標的
-
(五)土地產權的現代化與土地增值
-
(六)農業生產模式
-
-
六、結語
-
-
第四章 台灣戰後經建體制的萌芽
-
一、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的行政現代化
-
(一)國府建立現代化政府的努力
-
(二)中央政府財政薄弱
-
(三)行政現代化與經建體制
-
-
二、以工業救國的資源委員會
-
(一)資委會的前身:國防設計委員會,1932-1935
-
(二)資委會之成立與發展,1935-1945
-
(三)資委會的組織與人才培訓
-
(四)戰後在大陸的接收與復產工作,1945-1949
-
-
三、資委會來台接收日產,1945-1949
-
(一)來台接收的背景
-
(二)資委會來台接收十大公司
-
(三)資委會在台企業恢復生產
-
-
四、國民政府遷台初期,1949-1953
-
(一)資委會本部之留守大陸與生管會的成立,1949
-
(二)省府生管會與尹仲容的作用,1949-1953
-
(三)美援下的行政院財政經濟小組委員會,1951-1953
-
(四)蔣中正對財經政策的領導作用
-
-
五、結語
-
-
第五章 台灣戰後經建體制的形成與發展,1953-1970
-
一、經濟安定委員會的成立,1953-1958
-
(一)以省府為重心的經濟執行單位,1949-1953
-
(二)1953年經濟機構的調整
-
-
二、台灣第一個產業政策單位:經安會下的工業委員會
-
(一)資料來源:近史所經濟部門數位化檔案
-
(二)尹仲容團隊的組成
-
(三)工委會的時代使命
-
(四)延續性任務:資源分配與管制
-
(五)選擇贏家:經濟四年計畫與新興工業計畫
-
(六)工委會處理工業計畫之程序
-
(七)充足的政策工具
-
(八)美援作為政策工具
-
(九)有條件的扶植與發展願景
-
-
三、經安會1958年之改組與其後之延續
-
(一)由總統推動的「行政革新」
-
(二)推動發展需要跨部會協調
-
(三)經安會的裁撤與歸併
-
(四)工委會產業政策的延續:改組後的美援會,1958-1963
-
(五)產業政策逐步進入體制:經合會與工業局,1963-1970
-
-
四、面向國際的政策大轉向: 1958年外匯貿易改革
-
(一)戰後初期的多元複式匯率
-
(二)為何要外貿改革:藉由促進出口來推動產業升級
-
(三)外匯貿易改革成功開啟出口導向時代
-
-
五、以實業救國的儒官這一代人
-
(一)這一代「財經官僚」的背景
-
(二)使命感、能力與發展願景
-
(三)當事人的言行
-
(四)小結
-
-
六、結語
-
附錄5.1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組織規程
-
附錄5.2 工業委員會推動新興產業計畫相關會議摘要,1953/8-1958/7
-
附錄5.3 美國經濟援助相關機構的沿革
-
-
第六章 國民政府的公民營政策
-
一、前言
-
二、採公營、民營抑或外資的相關理論
-
三、國府在大陸時期的公民營政策
-
(一)資源委員會的位置
-
(二)大陸時期國府的公民營政策
-
(三)1949年之後的國府公營企業
-
-
四、國府在台灣戰後初期的公民營政策
-
(一)台灣公部門工業的建立
-
(二)1945-1953 年公民營部門的發展趨勢
-
(三)國府在大陸與台灣的公民營政策比較
-
(四)小結
-
-
五、政商關係與公民營企業
-
(一)公營企業的制度與歷史性分析
-
(二)台韓產業結構的比較與中小企業的空間
-
-
六、結語
-
-
第七章 台灣戰後民營資本的發展,1945-1970
-
一、前言
-
二、1945年之前的發展
-
(一)51大集團企業1945年之前的經驗傳承
-
-
三、戰後1945到1949年的變化
-
(一)民營部門「接收」日產
-
(二)民營工廠的增長
-
(三)貿易、商業與其他
-
(四)51大集團企業當時的情況
-
-
四、1949年後產業政策的推展與民營資本的角色
-
(一)1950年代的進口替代產業政策與土地改革
-
(二)1958年以後的出口導向成長
-
(三)51大集團在1949年以後的發展
-
(四)第一代資本家的既有條件
-
-
五、特許行業與其他
-
(一)水泥業
-
(二)人壽與產物保險業
-
-
六、結語
-
-
第八章 台灣棉紡織業早期發展的案例
-
一、前言
-
二、日殖時期的棉紡織業
-
三、棉紡織業在戰後初期的發展
-
(一)接收復產與擴張
-
(二)代紡代織政策
-
-
四、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
-
五、發展人造纖維產業
-
六、第二次進口替代:人纖原料產業
-
七、經驗檢討
-
(一)產業政策上多次適應性的改變
-
(二)政策思維的重要性
-
-
八、與其他國家經驗的比較
-
(一)亞洲國家早期棉紡織品自給率比較
-
(二)台灣出口附加價值較高
-
(三)香港案例
-
(四)哥倫比亞案例
-
(五)近年拉丁美洲發展狀況
-
-
九、相關的政治經濟分析與爭議
-
(一)政策空間
-
(二)相關爭議
-
-
十、結語
-
-
第九章 台灣發展經驗的普世意義
-
一、發展的意志與條件
-
二、威權統治與現代化計畫
-
三、國府發展模式的限制
-
四、台灣發展經驗的普世教訓
-
- 後記
- 附錄 台灣戰後初期經濟成長相關統計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