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47290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集結國內外十二位跨領域學者最新研究
戰後七十年來第一本日治時期臺灣的哲學專書

日治時期,臺灣在文化上不同於日本,政治上又不歸屬中國
只有透過現實世界與抽象理論之間的辯證,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存在
以存有問題出發,思索早期臺灣哲學的時代精神

臺灣當代哲學的誕生,始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浪潮。當時臺灣正面臨殖民同化的生存危機,早期哲學家所關心的是:若臺灣在文化上不同於日本,政治上又不歸屬中國,那它到底是什麼?他們思想的共通特徵是「存在交涉」——透過現實世界與抽象理論之間的反覆辯證,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存在現況。以存有問題出發,正是早期臺灣哲學的時代精神。

然而,哲學始於懷疑,常體現於對既有價值體系的批判。故而早期哲學所遭遇的困挫,多來自當權者的壓迫。除了在日本皇民化與戰時體制下受到壓制,在後來的兩蔣威權統治下更是禁忌,終而造成本土哲學的斷裂。為使先哲思想不致沒於荒蔓,本書的出版正是為了稍微填補這一段思想史上的空白。

本書以專家而非專題的方式編輯,讓讀者了解臺灣早期哲學家的理論之外,也能對其人與所處時代背景有較清楚認識。本書共收錄十一篇文章。除第一章導論,其餘十章則是國內外十二位學者針對臺灣九位哲學家的研究:包括李春生在基督教觀點下的儒家詮釋、林茂生的陽明研究與殖民政策下的教育哲學理想、洪耀勳的實存概念與真理辯證、林秋梧的左翼佛學、張深切的孔學批判、陳紹馨的社會哲學理論、廖文奎從祖國派到臺灣民族獨立的認同轉變、郭明昆以西方人類學方法探討傳統經學與家族稱謂,以及黃金穗從研究數理邏輯到創辦《新新》來思索臺灣文化前途的歷程。
  • 封面
  • 書名頁
  • 序一 探索臺灣的啟蒙時代
  • 序二 古道照顏色
  • 編序
  • 第一章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系譜與分期
    • 一、臺灣哲學的誕生與困挫
    • 二、發展分期與時代精神
    • 三、理論系譜與四大學派
    • 四、結論
    • 參考文獻
    • 註釋
  • 第二章 李春生論儒家與基督教
    • 一、李春生獨尊基督教
    • 二、李春生對儒、釋、道三教的不同態度
    • 三、「合儒」的策略
    • 四、「補儒」的策略
    • 五、「益儒」、「超儒」的策略
    • 六、結論
    • 參考文獻
    • 註釋
  • 第三章 日本陽明學發展氛圍下的臺灣思想家林茂生
    • 一、林茂生之死
    • 二、詩歌中的輕與重
    • 三、日本陽明學的轉向
    • 四、日本陽明學發展氛圍下的林茂生
    • 五、結語:林茂生之生
    • 參考文獻
    • 註釋
  • 第四章 臺灣哲學之軌跡 ──林茂生的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探究
    • 一、前言
    • 二、林茂生赴美前的近代教育理論
    • 三、林茂生博士論文的近代教育理論
    • 四、從林茂生的思想脈絡來看近代教育理論內涵之轉變
    • 五、結論
    • 參考文獻
    • 註釋
  • 第五章 洪耀勳的真理論
    • 一、前言
    • 二、京都學派的真理論述──西田幾多郎與三木清
    • 三、實存概念與真理
    • 四、從康德、波爾查諾到拉斯克的真理論
    • 五、絕對媒介的真理辯證法
    • 六、結論
    • 參考文獻
    • 註釋
  • 第六章 從「階級鬥爭」到「現世淨土」 ──論林秋梧批判早期臺灣佛教的方法與目的
    • 一、前言
    • 二、為何林秋梧要批判早期臺灣佛教?
    • 三、社會主義思潮與大乘佛教思想的會通
    • 四、林秋梧如何從「階級鬥爭」導出「現世淨土」?
    • 五、結論
    • 參考文獻
    • 註釋
  • 第七章 張深切的孔子哲學研究
    • 一、前言
    • 二、生平與著作
    • 三、思維特徵:辯證、比較與批判
    • 四、孔子哲學研究
    • 五、結論
    • 參考文獻
    • 註釋
  • 第八章 祖國的辯證 ──廖文奎(1905-1952)臺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
    • 一、前言
    • 二、一個中國民族主義者的形成
    • 三、從中國民族主義到臺灣民族主義
    • 四、結語
    • 參考文獻
    • 註釋
  • 第九章 陳紹馨的哲學思想
    • 一、引言
    • 二、吉野作造及新明正道的思想
    • 三、陳紹馨的思想
    • 四、結語
    • 參考文獻
    • 註釋
  • 第十章 郭明昆對西方人類學理論的 接受與利用
    • 一、郭明昆的生平與學習研究背景
    • 二、郭明昆學術介紹
    • 三、對西方人類學理論的吸收與討論
    • 四、與馮漢驥研究的比較
    • 五、郭明昆的獨特性與悲慘的結局
    • 參考文獻
    • 註釋
  • 第十一章 追求純粹形式的沉思者 ──黃金穗的日常性現象學與臺灣本土文化運動
    • 一、前言
    • 二、生平、著作及其思想特徵
    • 三、日治時期哲學著作:〈關於日常性─現象學的試論〉分析
    • 四、存在交涉下的臺灣本土文化運動
    • 參考文獻
    • 註釋
  • 附錄 臺灣哲學大事年表(1895-1950)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