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5143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蔡璧名新作──《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

依循傳統中國哲學特重修習、實踐之特色,承繼學界既有「工夫論」研究,
進而正視認識理論與完成任務間的巨大差異,採「專家與生手」研究進路試圖突破「論」的樊籬,
尋求將《莊子》的理想身體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落實的可能。

《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解碼輻輳於「鵬」與「樹」的群組譬喻,可在儒學為主流價值的文化座標上定位出《莊》學典範之特質。而對比儒、莊論「孝」與用情之同異,可一窺二者用「心」原則與哲學底蘊箇色所在。
莊子以「心」為永恆主宰並為一切工夫鵠的,然由生手至專家的修練過程仍需「形」與「心」相互輔成。傳統思想義界下的「身體」,實涵括有形的軀體感官與無形的心意志氣,同時延伸至人文化成的範疇。本書聚焦於過去被忽視關乎「形」的實修研究,探究「緣督以為經」、「形如槁木」等身體技術,援引廣闊文化域中對「身體」的共識,試圖使人得以理解乃至具體實踐《莊》學。
關於《莊》學的日常意義,蔡璧名的《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對比西方正向心理學,發現莊子肯定人「咸其自取」的主體性,倘在一貫的工夫體系中習練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拾級而上,人人最終皆可臻於「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逍遙無待之境。

延伸閱讀
《儒門內的莊子》,楊儒賓
《開闊混同的精神世界:莊子》,楊照
《莊子四講》,畢來德
《于丹《莊子》心得》,于丹
《莊子外雜篇研究》,劉榮賢
  • 導論 《莊子》書中專家的「身體感」:一個道家新研究視域的開展
    • 前言、伏流與潮流的交會:尋找中國學術的「方法」
    • 一、從「工夫論」到「專家與生手」專題
      • (一)從「思索」到「實修」
      • (二)可指導任何專家的「專家」特質
    • 二、從「心性論」到「體會之知」
    • 三、操作技術之有、無:擁有「專家」身體感的可能性
      • (一)「視為止」、「徇耳目內通」:感官外逐的中止與內返
      • (二)「安之若命」、「得其環中」:轉化心思想法與看待世界的眼光
      • (三)「哀樂不能入」與「心齋」:對治情緒攪擾、掃除念慮盡淨
      • (四)「形如槁木」與「墮枝體」、「離形」的身體感陶養
      • (五)「勝物」與「乘物」:身心修鍊與身體主體性
      • (六)身體感的定義、組成與必要條件
    • 四、操作技術的意義與身體感研究的必要性:探究《莊子》書中專家訓練過程的理由
      • (一)效法「不近人情」與「畸於人」之專家的理由
      • (二)「身體感」研究的必要性
      • (三)「複製少數以成就多數」的可能
    • 結論
  • 第一章 大鵬誰屬:解碼〈逍遙遊〉中大鵬隱喻的境界位階
    • 前言、四十年當代研究
    • 一、歷代注疏〈逍遙遊〉之「鯤鵬」所喻
      • (一)小=大;魚=鳥
      • (二)鯤、鵬同為大而神之究竟
      • (三)鵬方至極之境
      • (四)大鵬必資以九萬里之風、六月之息,非培風不能舉,引而遠也、有方有物,則有待/非究竟
    • 二、「水」、「風」譬喻中「乘/御」力的等級
      • (一)解碼「水」、「風」象徵
      • (二)解碼「乘」與被「乘」
    • 三、空間、時間與智能:三個向度中的鵬之大與超凡入聖
      • (一)空間里程中的「小大之辯」
      • (二)時間歷程中的「小大之辯」
      • (三)智能中的「小大之辯」
    • 四、大鵬所喻是否為〈逍遙遊〉中的「至/神/聖人」
      • (一)得道者的境界內涵:「負面顯示」或「正面敘說」
      • (二)得道者的工夫內容:「其神凝」、「旁礡萬物以為一」、「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 (三)得道者的表徵:回到根本的「歸」、「巢」與「渾沌」
    • 結論
      • (一)典範移轉:探照燈轉向
      • (二)兩種飛行:「有翼飛」與「无翼飛」
  • 第二章 《莊子》的感情:以親情論述為例
    • 前言
    • 一、「无所逃於天地之間」:為人子者的「不得已」
    • 二、「无情」之「孝」:從經驗現象到哲學底蘊
      • (一)經驗現象之異:莊子與儒學傳統中的踐孝工夫
      • (二)現象背後的哲學底蘊:莊子與儒學之論宇(universe of discourse)與生命觀
    • 小結
    • 三、父必「詔」子:父子之「親」其「貴」所在
      • (一)「虎狼,仁也」與「父子相親」:《莊》學論「孝」的初階
      • (二)父兄「詔/教」子弟大旨:規以「利/名」或「返本/全真」
      • (三)「將柰之何哉」:「詔」、「教」而未必成
    • 四、從「仁」到「至仁」:莊子論「孝」的工夫進程
    • 結論
  • 第三章 「守靜督」與「緣督以為經」:一條體現《老》、《莊》之學的身體技術
    • 前言
      • (一)怎樣作(knowing how)《老》、《莊》身體的「自然」
      • (二)《老》、《莊》的工夫:「無為」之「為」與「不刻意」之「刻意」
    • 一、檢視注疏傳統中的「緣督以為經」
      • (一)歷代詮字釋義出走的緣由
      • (二)《莊子》工夫論中的身體位階:邊陲論述與共時體現(synchronistic embodiment)
      • (三)《帛書老子》「守靜督」的佐證
    • 二、「知道怎樣作」(knowing how):複製《老》、《莊》「守靜督」與「緣督以為經」的「身體技術」(body techniques)
      • (一)「頂頭懸」、「腰如車軸」與「尾閭中正」:參驗太極拳中的「緣督以為經」
      • (二)身體中心線(Body Alignment):從皮拉提斯照見「緣督以為經」的現代生理學詮譯
      • (三)「保身」、「全生」、「養親」、「盡年」:重審「緣督以為經」的效果論述
    • 結論、從「守靜督」與「緣督以為經」看《老》、《莊》義界下身體的「自然」
      • (一)「無為」有「為」、「不刻意」卻「刻意」
      • (二)將「緣督以為經」重新安置回身體座標的意涵
  • 第四章 「槁木」與「輕身」:《莊子》注疏、詩人具身認知、醫家辨證的跨界討論
    • 前言、何謂「形如槁木」:心靈取譬、身體感或身體技術
      • (一)莊子的著書動機:才子之書、愛智之學或身心修鍊的傳承
      • (二)《莊子》書中身、心技術之有無
      • (三)身、心技術的發生動機
      • (四)身心技術的探問
      • (五)莊子身、心技術的意義
    • 一、向注疏傳統提問:「形如槁木」與「墮枝體」的身體技術
    • 二、詩歌中「身如槁木」的身體感書寫
      • (一)「身如槁木/枯株」的身體感描述:借物狀寫輕盈之身體感
      • (二)具身認知的「身如槁木/枯株」:主觀感受與正向的身體感論述
      • (三)「身如槁木/枯株」可學:「身輕」之法的工夫次第
    • 三、醫家經典中的「身重」與身輕
      • (一)《傷寒論》中的身「重」之病
      • (二)本草學中的身「輕」之效
    • 結論
  • 第五章 當莊子遇見Tal Ben-Shahar:莊子的快樂學程:兼論情境、情緒與身體感的關係
    • 前言、當代西方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中的快樂理論
    • 一、工夫與技能:從生手邁向專家之路的情境、情緒與身體感
      • (一)「凶器」、「飛禽」與「樹」隱喻:尋找莊子思想的緣起
      • (二)人間世的情境、情緒與身體感
    • 二、「心如死灰」、「用心若鏡」、「得其環中」與「心齋」、「虛室」:習鍊「用心」的隱喻與解碼
      • (一)「使其自己」、「咸其自取」的「彼其所保」
      • (二)由「生火甚多」、「內熱」到「心如死灰」
      • (三)從「慮」、「嘆」、「將」、「迎」到「用心若鏡」
      • (四)自「成心」、「師心」、「將執而不化」到「道樞」、「環中」與「照之於天」
      • (五)從「安」、「和」到「神凝」、「心齋」與「虛室」
    • 三、「緣督以為經」、「形如槁木」、「嗒焉似喪其耦」:身體技術暨身體感中的焦點意識與支援意識
      • (一)從莊子談身體感
      • (二)「不以目視」、「无聽之以耳」、「徇耳目內通」
      • (三)焦點意識「緣督以為經」與其支援意識
      • (四)焦點意識「形如槁木」與其支援意識
      • (五)焦點意識「嗒焉似喪其耦」與其支援意識
    • 四、被「乘」與「乘」
      • (一)生手與專家的譬喻與解喻
      • (二)人的主體性:心靈主體性與身體主體性
      • (三)情境、情緒與身體感的關係
    • 結論
  • 附錄 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
    • 一、引論:莊子「逍遙」論述中的「荃」與「魚」
    • 二、「乘」/「御」的境界與工夫:當代研究史的回顧
      • (一)境界說
      • (二)工夫說
      • (三)即境界即工夫說
    • 三、「正」/「辯」的意涵:歷代注解的考察
      • (一)「乘天地之正」異解
      • (二)「御六氣之辯」異解
    • 四、「天地之正」與「氣變」/「失常」: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思維基礎
      • (一)候知四時與天地之正
      • (二)氣變與失常
      • (三)正、變之氣的「乘」與「御」
    • 五、莊子「乘」/「御」的「用心」:「天地之正」與「六氣之辯」的新義涵
      • (一)「大」的超越
      • (二)「待」的解消
    • 結論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