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一部用秩序的輸入和輸出來解釋1912年至今百年東亞變遷的歷史與政治
百年來對東亞歷史最大的認知錯誤是:
「用神話代替歷史,誤解自己的真實地位。」
——劉仲敬
遠東的近代史,實際是國際政治體系演變的「終端」
──她的歷史演化路徑,決定於西方秩序(文明)的輸入,
從而不是自己驅動或主宰
即便是21世紀的今天也是如此
●沒有列強,民國無法成立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大清歲代表的內亞秩序瀕臨解體。而民國之所以能夠成立,是英國主導的列強為了維護遠東秩序的穩定,盡力推遲大清體系的解體之結果。換言之,沒有殖民主義秩序,中華民國無法成立。
●列強退出東亞,意味著原本秩序輸入的中斷
一戰以後,列強忙於戰事,條約體系撤出遠東,卻被「中國」的民族主義者視為是自己成功地驅逐了殖民者。真實的情況反而是秩序輸入的中斷。北京政府一旦沒有條約體系的支持,對各省的權力就化為泡沫,這才有北伐的成功。
●蘇聯輸入秩序,國民黨淪為特洛伊木馬
趁虛而入東亞的新秩序大致有三種:日本的泛亞主義、蘇聯的共產主義和南方知識分子構築的大中華主義。1922年,機會主義者的孫文拋棄了國民黨在辛亥時代堅持的泛亞主義,配合了亟欲擴張的共產國際,使國民黨淪為共產國際的特洛伊木馬。
●蔣介石夾在兩強之間
1927年北伐成功後,蔣介石以重構的大中華民族主義,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與日本的泛亞主義,夾在兩強之間,以黨國體制全力吞併和破壞東亞大陸殘存的各個自治體系(指北洋時代的各省自治)。
●國民黨並不是敗給共產黨,而是敗給蘇聯
二戰後,曾短暫成功的日本帝國泛亞主義破滅,被迫撤出了東亞。只有蘇聯才有辦法填補秩序的真空,希望以支持蔣介石在關內的統治換取自己對滿洲的統治。但大中華主義者蔣介石拒絕了對自己最有利的和平,史達林轉而支持毛澤東,最終導致國民黨的失敗,只能逃到台灣。
●中共充當韓戰的人肉盾牌
1949-1950年,蘇聯為了支援朝鮮戰爭,為北京和平壤建立了完整的計劃經濟體系。紅色中國根據自己在冷戰當中的位置,確立了建國初期的史達林體制。毛澤東作為中共內部的梁山系,以馬基維利的手法和莫斯科支持的列寧黨苦苦周旋——中共建政後的一系列內部鬥爭都可以籍此解釋。
●毛投入西方陣營,中國假借美國秩序韜光養晦
毛澤東臨死之前,切斷了黨內的列寧主義者(周恩來、鄧小平)重新投靠蘇聯的管道。1972年尼克森訪華,1978年中美建交。華盛頓-北京的機會主義聯盟解除了蘇聯的外部威脅,北京投入西方陣營,搭上自由主義秩序主導下的全球化快車,從而保持了長達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也導致莫斯科兩線作戰,加速了蘇聯的崩潰和冷戰的結束。
●臺灣轉型為民主國家
台灣在美國的保護下,社會重建漸次展開,在冷戰結束時,已經具備了恢復正常國家地位的條件,也同樣在自由主義秩序的保護下轉型為民主國家。沒有美國的自由主義秩序主導,以大中華秩序運作的台灣,絕對沒有民主化的可能。台灣屬於美國秩序的一部分,美國不允許大陸上的強權改變均勢,是它的利益所在和長期政策,臺灣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不會改變。因此臺灣在涉及自身安全和共同體塑造的關鍵問題上,完全可以先發制人,製造既成事實。
●中國企圖改變既定秩序,最大可能是自身崩潰
21世紀,對接英美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秩序而「崛起」的中國,力圖推行自己的政治秩序(中國夢、一帶一路、新型大國關係、南海、兩岸)。這是中共革命正當性和統治合法性的最終驗證。然而中國的認知圖景和路徑選擇,和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產生巨大衝突。如果這種認知圖景是無法改變的,未來的悲劇就是無法避免的,不到資源枯竭迫使它修改認知圖景,鬥爭就不可能結束。
——
劉仲敬在本書中,嘗試重新建立我們對於近代東亞歷史的認知,打破神話,重新理順東亞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位置、以及東亞地區的政治實體在當代國際體系中的真正位置。他以獨創的歷史模型和詮釋體系(秩序輸出論),分析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到現在,遠東秩序輸入和輸出的演化路徑,從而解構了「中國」的建國神話和黨國的歷史話語。
在他看來,秩序是不能容忍真空的。因為東亞世界並沒有內在生成強大秩序的能力,在歷史上,它一直被內亞輸出的秩序所主導;近代以來則是西方秩序。它排除一個秩序之後,到來的絕對不是理想王國或千年盛世,一定會有另外一種秩序繼承原有秩序的地位。遠東的歷史就像這樣在各方秩序(殖民主義、共產國際、泛亞主義、中華民族主義)的輪替、衝突之間持續演進至今。
以如上視角看待今日的政治格局,就會發現:二〇一六年以後的東亞格局酷似一九七二年以後的世界,只是層次和數量級相應地降低了。北京接替了莫斯科的角色,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都陷入日益狹窄的境地。它利用過去三十年贏得的紅利,試探國際社會,盡可能在亞太地區取代美國,至少爭取事實上的中美共治局面。這種策略如果成功,遠東建立集體安全體系的可能性就會消失。所有各方都會損失慘重,北京很可能是損失最大的一方。
然而作者認為,北京一直存在認知結構上的缺陷,所以這是一個歷史的決斷時刻。瓶塞一旦打開,一百多年積累的歷史運動將被壓縮,未來不得不從當初中斷的地方重新起步,而東亞的秩序真空可能引起新的入侵和潰敗。
然而開放的路徑本身就具備無窮的魅力,因為決斷時刻的毫釐之差都會留下長久和深刻的印記。
百年來對東亞歷史最大的認知錯誤是:
「用神話代替歷史,誤解自己的真實地位。」
——劉仲敬
遠東的近代史,實際是國際政治體系演變的「終端」
──她的歷史演化路徑,決定於西方秩序(文明)的輸入,
從而不是自己驅動或主宰
即便是21世紀的今天也是如此
●沒有列強,民國無法成立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大清歲代表的內亞秩序瀕臨解體。而民國之所以能夠成立,是英國主導的列強為了維護遠東秩序的穩定,盡力推遲大清體系的解體之結果。換言之,沒有殖民主義秩序,中華民國無法成立。
●列強退出東亞,意味著原本秩序輸入的中斷
一戰以後,列強忙於戰事,條約體系撤出遠東,卻被「中國」的民族主義者視為是自己成功地驅逐了殖民者。真實的情況反而是秩序輸入的中斷。北京政府一旦沒有條約體系的支持,對各省的權力就化為泡沫,這才有北伐的成功。
●蘇聯輸入秩序,國民黨淪為特洛伊木馬
趁虛而入東亞的新秩序大致有三種:日本的泛亞主義、蘇聯的共產主義和南方知識分子構築的大中華主義。1922年,機會主義者的孫文拋棄了國民黨在辛亥時代堅持的泛亞主義,配合了亟欲擴張的共產國際,使國民黨淪為共產國際的特洛伊木馬。
●蔣介石夾在兩強之間
1927年北伐成功後,蔣介石以重構的大中華民族主義,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與日本的泛亞主義,夾在兩強之間,以黨國體制全力吞併和破壞東亞大陸殘存的各個自治體系(指北洋時代的各省自治)。
●國民黨並不是敗給共產黨,而是敗給蘇聯
二戰後,曾短暫成功的日本帝國泛亞主義破滅,被迫撤出了東亞。只有蘇聯才有辦法填補秩序的真空,希望以支持蔣介石在關內的統治換取自己對滿洲的統治。但大中華主義者蔣介石拒絕了對自己最有利的和平,史達林轉而支持毛澤東,最終導致國民黨的失敗,只能逃到台灣。
●中共充當韓戰的人肉盾牌
1949-1950年,蘇聯為了支援朝鮮戰爭,為北京和平壤建立了完整的計劃經濟體系。紅色中國根據自己在冷戰當中的位置,確立了建國初期的史達林體制。毛澤東作為中共內部的梁山系,以馬基維利的手法和莫斯科支持的列寧黨苦苦周旋——中共建政後的一系列內部鬥爭都可以籍此解釋。
●毛投入西方陣營,中國假借美國秩序韜光養晦
毛澤東臨死之前,切斷了黨內的列寧主義者(周恩來、鄧小平)重新投靠蘇聯的管道。1972年尼克森訪華,1978年中美建交。華盛頓-北京的機會主義聯盟解除了蘇聯的外部威脅,北京投入西方陣營,搭上自由主義秩序主導下的全球化快車,從而保持了長達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也導致莫斯科兩線作戰,加速了蘇聯的崩潰和冷戰的結束。
●臺灣轉型為民主國家
台灣在美國的保護下,社會重建漸次展開,在冷戰結束時,已經具備了恢復正常國家地位的條件,也同樣在自由主義秩序的保護下轉型為民主國家。沒有美國的自由主義秩序主導,以大中華秩序運作的台灣,絕對沒有民主化的可能。台灣屬於美國秩序的一部分,美國不允許大陸上的強權改變均勢,是它的利益所在和長期政策,臺灣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不會改變。因此臺灣在涉及自身安全和共同體塑造的關鍵問題上,完全可以先發制人,製造既成事實。
●中國企圖改變既定秩序,最大可能是自身崩潰
21世紀,對接英美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秩序而「崛起」的中國,力圖推行自己的政治秩序(中國夢、一帶一路、新型大國關係、南海、兩岸)。這是中共革命正當性和統治合法性的最終驗證。然而中國的認知圖景和路徑選擇,和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產生巨大衝突。如果這種認知圖景是無法改變的,未來的悲劇就是無法避免的,不到資源枯竭迫使它修改認知圖景,鬥爭就不可能結束。
——
劉仲敬在本書中,嘗試重新建立我們對於近代東亞歷史的認知,打破神話,重新理順東亞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位置、以及東亞地區的政治實體在當代國際體系中的真正位置。他以獨創的歷史模型和詮釋體系(秩序輸出論),分析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到現在,遠東秩序輸入和輸出的演化路徑,從而解構了「中國」的建國神話和黨國的歷史話語。
在他看來,秩序是不能容忍真空的。因為東亞世界並沒有內在生成強大秩序的能力,在歷史上,它一直被內亞輸出的秩序所主導;近代以來則是西方秩序。它排除一個秩序之後,到來的絕對不是理想王國或千年盛世,一定會有另外一種秩序繼承原有秩序的地位。遠東的歷史就像這樣在各方秩序(殖民主義、共產國際、泛亞主義、中華民族主義)的輪替、衝突之間持續演進至今。
以如上視角看待今日的政治格局,就會發現:二〇一六年以後的東亞格局酷似一九七二年以後的世界,只是層次和數量級相應地降低了。北京接替了莫斯科的角色,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都陷入日益狹窄的境地。它利用過去三十年贏得的紅利,試探國際社會,盡可能在亞太地區取代美國,至少爭取事實上的中美共治局面。這種策略如果成功,遠東建立集體安全體系的可能性就會消失。所有各方都會損失慘重,北京很可能是損失最大的一方。
然而作者認為,北京一直存在認知結構上的缺陷,所以這是一個歷史的決斷時刻。瓶塞一旦打開,一百多年積累的歷史運動將被壓縮,未來不得不從當初中斷的地方重新起步,而東亞的秩序真空可能引起新的入侵和潰敗。
然而開放的路徑本身就具備無窮的魅力,因為決斷時刻的毫釐之差都會留下長久和深刻的印記。
- 封面
- 目錄
- 序 命運播種
-
第一章 世界體系的破裂
-
一、自由主義與殖民主義,中心與邊緣
-
議會式政黨
-
從施特勞斯學派衍生的詭辯
-
「自由—殖民主義」的同構
-
大英帝國的課業
-
降虜社會的本質
-
大英帝國轉向日本
-
-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的革命外交
-
軍事動員與戰爭型態的變化
-
貴族式外交的沒落
-
德國釋放「革命外交」
-
-
三、協約國和日本維護遠東體系的佈局
-
英日聯盟
-
日本的外交性格
-
東亞大陸的小邦競逐時代
-
國民共同體的塑造
-
遠東病室與拉美搖籃
-
-
四、十月革命與世界革命策源地
-
德國和列寧的交易
-
列寧主義以俄羅斯為宿主
-
布爾什維克大洪水
-
列寧主義進入遠東宿主
-
-
-
第二章 遠東體系的破裂
-
一、列強的綏靖主義和民國的機會主義
-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遠東
-
日本受惡名而不得惡行之利
-
民國突破外交底線
-
列寧送來特洛伊木馬
-
俄對滿洲的滲透和日本對滿洲的建設
-
北京拆除藩籬
-
-
二、法統的崩潰與邊界的崩潰
-
段政府的善後會議
-
孫文投靠蘇聯
-
從泛亞主義者到列寧主義者
-
-
三、「遠東共和國」與遠東革命佈局
-
遠東革命的指揮權
-
作為白手套的遠東共和國
-
遠東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外交
-
共產國際對中國支部的撥款
-
-
四、短兵相接的時代
-
加拉罕扶植馮玉祥
-
鮑羅廷經營國民黨
-
共產國際在廣州、華北、滿蒙的網絡
-
-
-
第三章 三種革命外交的競技場
-
一、蘇聯的路線鬥爭與遠東革命政權的反覆
-
世界革命派失敗
-
遠東局經營上海
-
莫斯科調整遠東政策
-
奪取上海的革命高潮
-
遠東局過河拆橋
-
清黨與中華蘇維埃的建立
-
史達林大權獨攬
-
-
二、日本的國際協調主義和泛亞主義
-
日本民主勢力上升
-
大眾民主與綏靖主義
-
殘破的藩籬
-
莫斯科編織蛛網
-
沉睡的看門狗
-
日本的激進化
-
泛亞主義及其盟友
-
-
三、國民政府的歷史 —— 國族建構和區域霸權主義
-
蔣介石的賭注
-
國民政府的藍圖
-
條約維護者的後退
-
國民政府的巔峰時刻
-
-
四、瓜分舊秩序殘餘資源的鬥爭
-
圍繞上海的鬥爭
-
共產國際的內陸攻略
-
竭澤而漁的蘇維埃憲制
-
列寧黨的組織資源
-
南京國民政府的野望
-
次級帝國主義的深入
-
-
-
第四章 從二戰到冷戰
-
一、國共抗日與國際統一戰線
-
日、蘇、蔣三角變局
-
西安事變並不影響歷史進程
-
蔣介石挑起戰爭
-
莫斯科和南京的交易
-
毛澤東改變生態位
-
國民黨準備總體戰
-
史達林和毛澤東鬥法
-
毛澤東拯救共產黨
-
共產國際通過西方經營遠東
-
-
二、「滿洲堡壘」和泛亞各國的民族構建
-
日本激進派的滿洲夢
-
新天地的開闢
-
滿洲國的憲制
-
汪兆銘推動東亞聯盟
-
日本經營南洋
-
東南亞的國家構建
-
-
三、華北、南京和重慶的法統復辟與革命投機
-
「抗戰建國」的虛構
-
南京的黨統與北平的法統
-
孫文主義的最高峰
-
-
四、毛澤東的切香腸戰術與梁山路線
-
史達林改變遠東政策
-
毛澤東建立根據地
-
統一戰線與滲透策略
-
發展是硬道理
-
滲透—劫持—重組—汲取
-
統戰與革命一體兩面
-
毛澤東貳心日漲
-
美國調停失敗
-
-
-
第五章 冷戰與反殖民主義
-
一、從滿洲到朝鮮,格局選擇憲制
-
蘇聯占據滿洲
-
蔣介石自取滅亡
-
滿洲—朝鮮無國界
-
不平衡的內戰
-
毛澤東和蔣介石隔海建國
-
土改、鎮反與朝鮮戰爭
-
新中國的憲制
-
東亞冷戰結構的凝固
-
-
二、一九五四年體制的鞏固和演變,憲制適應格局
-
美國保護臺灣
-
毛澤東挑戰赫魯雪夫
-
流沙社會與賭徒策略
-
一九六〇年代的逆襲
-
世界革命的失敗與文革
-
大中華主義在臺灣失敗
-
-
三、反殖真空地帶的顛覆與反顛覆
-
胡志明的崛起
-
毛澤東干涉越南
-
南洋穆斯林社會的抵制
-
莫斯科和北京在河內的競爭
-
-
四、梁山的逆襲,一九七二年外交革命
-
尼克森和毛澤東的宮廷外交
-
東亞格局再次改變
-
-
-
第六章 世界革命的失敗
-
一、列寧主義的復辟與冷戰末期的機會主義聯盟
-
列寧黨在中國的復辟
-
臺灣戰略地位的下降
-
台北流亡政權的本土化
-
-
二、全球化的重臨:冷戰真空和遠東孓遺
-
中國劫後社會的重建
-
最大的秩序真空俄羅斯
-
遠東的秩序孓遺
-
中國走向市場列寧主義
-
-
三、羅馬世界的挑戰者和投機者
-
羅馬秩序的形成
-
威爾遜主義的約束與挑戰
-
日本地位上升
-
臺灣認同轉移
-
國民黨的未來就是沒有未來
-
北京追求霸權
-
臺灣面向海洋
-
-
四、遠東冷戰體制的最後崩潰
-
中國告別韜光養晦
-
中國扭曲的認知結構
-
中國的車臣化或朝鮮化
-
日本的角色
-
-
- 跋:決斷時刻
- 附錄 一、關於山東善後交涉問題的政府方針(山東善後交涉問題に關する政府方針)
- 附錄 二、《關於與遠東共和國的軍事協定》(《極東共和國との軍事協定案に關する件》)
- 附錄 三、一九二三年日俄談判紀錄《關於日蘇兩國間非正式預備交涉的交換文書》 (《日ソ非公式豫備交涉ニ關スル交換文書》)
- 附錄 四、關於解除進出口的禁止及限制的國際條約(輸入及輸出の禁止及制限の撤廢の爲の國際條約)
- 附錄 五、關於山東派兵的政府聲明(山東派兵に關する政府聲明)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