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從蔡明亮、雅斯敏、阿牛、陳翠梅、劉城達、黃明志到廖克發
探索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以及處於離散與反離散間距中的不即不離
電影研究一直比較偏重以從敘事、影像或美學等幾個層面進行文本和理論分析,華語電影中的土腔、語言等聲音元素,卻少有研究觸及。《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探討一批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的電影導演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如何在國內外催生一組揉合土腔風格、華夷風或作者論的華語電影。結合近年在全球興起的土腔電影和華語語系,此書探討當代馬來西亞土腔電影文化中的華語、方言和多語現象,這些交織著各種土腔、多元聲音和多元拼字的揉雜化語言景觀,如何在離散和反離散的邊界內外進行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的同時,也在全球化的大都會主義和本土第三世界後殖民的雙重語境下,操演諸種涉及本土、國族、文化、階級和性╱別的身分認同?這些離散電影和反離散電影又是如何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運用華夷風的聲音和土腔去回應或超克「國家失敗」的預兆?
作者許維賢指出,無論是從蔡明亮到廖克發不時重返馬來西亞歷史現場的離散電影,抑或從阿牛到黃明志對離散去疆界化的土腔電影,再回到本土雅斯敏、陳翠梅和劉城達對國族叩問的反離散電影,馬華的離散論述不盡然是反本土化的書寫;馬華的反離散論述也不必然就是對國家仰慕和充滿願景的國族主義。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同時收錄作者走訪多位導演和歐洲影展選片人的第一手資料,對華語電影在馬來西亞內外的生產、消費和傳播進行田野調查,從而更深入理解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延伸閱讀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
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合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
施如芳等,《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
野島剛,《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
探索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以及處於離散與反離散間距中的不即不離
電影研究一直比較偏重以從敘事、影像或美學等幾個層面進行文本和理論分析,華語電影中的土腔、語言等聲音元素,卻少有研究觸及。《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探討一批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的電影導演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如何在國內外催生一組揉合土腔風格、華夷風或作者論的華語電影。結合近年在全球興起的土腔電影和華語語系,此書探討當代馬來西亞土腔電影文化中的華語、方言和多語現象,這些交織著各種土腔、多元聲音和多元拼字的揉雜化語言景觀,如何在離散和反離散的邊界內外進行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的同時,也在全球化的大都會主義和本土第三世界後殖民的雙重語境下,操演諸種涉及本土、國族、文化、階級和性╱別的身分認同?這些離散電影和反離散電影又是如何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運用華夷風的聲音和土腔去回應或超克「國家失敗」的預兆?
作者許維賢指出,無論是從蔡明亮到廖克發不時重返馬來西亞歷史現場的離散電影,抑或從阿牛到黃明志對離散去疆界化的土腔電影,再回到本土雅斯敏、陳翠梅和劉城達對國族叩問的反離散電影,馬華的離散論述不盡然是反本土化的書寫;馬華的反離散論述也不必然就是對國家仰慕和充滿願景的國族主義。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同時收錄作者走訪多位導演和歐洲影展選片人的第一手資料,對華語電影在馬來西亞內外的生產、消費和傳播進行田野調查,從而更深入理解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延伸閱讀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
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合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
施如芳等,《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
野島剛,《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
- 名家推薦
- 圖片說明
-
導論
-
一、有關「華語」與「華語電影」的兩種說法
-
二、「華語」與「華語電影」在新馬的原初記憶和歷史
-
三、華語語系論述:1.0、2.0和3.0版本
-
四、華夷風的邊界:冷戰與身分認同的再造
-
五、土腔電影:作者論、馬華電影與後馬來西亞
-
六、研究目的和章節概述
-
-
第一章 在鏡像中現身:重探蔡明亮電影的作者論和肉身化
-
一、肉身化與作者論的共盟
-
二、庶民的肉身:早期作品、《黑眼圈》與後馬來西亞
-
三、在鏡像中現身:小康與蔡明亮的「影像迷戀」
-
四、作者論:同志和直男攜手共盟的美麗暗櫃?
-
-
第二章 鏡外之域:論雅斯敏電影的國族寓言、華夷風和跨性別
-
一、雅斯敏與「一個馬來西亞」
-
二、華夷風與鏡外之域的跨性別
-
三、作者論:從羅曼史到國族寓言
-
四、酷讀《木星》和《單眼皮》的跨性別
-
五、鏡外之域與書信體:作為幽靈的阿龍
-
六、「一個馬來西亞」作為「國家失敗」的隱喻
-
-
第三章 離散的邊界:離散論述、土腔電影與《初戀紅豆冰》
-
一、離散華人、反本土化與反離散
-
二、原住民神話、巫族與土著特權
-
三、邊界想像、主奴結構與離散有其終時
-
四、《初戀紅豆冰》:土腔電影與土腔風格
-
五、離散的去疆界化
-
-
第四章 反離散的在地實踐:以陳翠梅和劉城達的大荒電影為中心
-
一、大荒電影:土腔電影模式
-
二、哀悼馬共和再現底層:大荒電影的階級面向
-
三、劉城達:華巫關係的越界
-
四、陳翠梅:反離散與後馬來西亞
-
五、華語語系作為電影書信的連結
-
-
第五章 土腔風格:以黃明志的饒舌歌和土腔電影為例
-
一、華夷風:反離散的饒舌歌與土腔電影
-
二、《辣死你媽! 2.0》的土腔風格
-
三、土腔口音:出境和入境
-
- 結語 不即不離
-
附錄 導演和選片人訪談
-
〈「你必須相信電影有一個作者」:在鹿特丹訪問蔡明亮〉/林松輝、許維賢
-
〈放映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巴黎和鹿特丹與選片人的一席談〉/Jérémy Segay、Gertjan Zuilhof、許維賢、林松輝
-
〈新浪潮?與馬來西亞獨立電影工作者的對話〉/許維賢
-
〈大荒電影的故事:兼側寫幾位大荒導演〉/許維賢
-
〈無夏之年,老家沉進海底:走訪陳翠梅導演〉/許維賢
-
- 引用文獻
- 本書各章發表出處
- 導演和選片人訪談發表出處
- 致謝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