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

作者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26408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父親與母親對子女之恩,豈有輕重之別?
儒家的喪服禮制,「父服」重於「母服」,是否有違人情?

1.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39號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林麗月專序推薦:「本書既映照出喪服禮制中父與母、嫡與庶、禮與情不斷交涉對比的過程,更能不自囿於「母服」的性別視角,呈現了明太祖「父母等恩」的孝道觀與明清國家治理、學術思想、社會教化等層面多元互動的幽微。」

洪武七年(1374)孫貴妃之死,使明太祖注意到傳統母服制度的內容。考量到現實生活中的母子情感連結,明太祖堅持「父母等恩」觀念,一反過往子為母親服喪等級低於為父親服喪等級的禮制,下令今後子為母、子為父,皆服喪服禮制中的最高階序──斬衰三年。為此,明太祖御製《孝慈錄》一書,作為明代喪服制度的定本,並為清代沿襲。
《孝慈錄》「父母同斬」的喪服禮制,不但衝擊了傳統父系宗法制度與倫理秩序,也遠遠悖離士人長期研讀的儒家經典內容。在《孝慈錄》的制定、推行與實踐過程中,父與母、禮與情、嫡與庶等因素始終不斷的交相關涉拉扯,向我們訴說著中國喪服禮制史上最複雜深刻的孝道故事。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39號
  • 出版緣起
  • 序/林麗月
  • 緒論
    • 一、研究緣起
    • 二、研究回顧
    • 三、研究取徑與章節安排
  • 第一章 服有等差:明以前母服制度的變遷
    • 第一節 喪服制度與人倫關係
    • 第二節 《儀禮‧喪服》中的母服制度
    • 第三節 唐代《開元禮》中母服的改制
  • 第二章 孝順父母:明代《孝慈錄》的制訂及其孝道觀念
    • 第一節 明太祖對孝道的提倡
    • 第二節 《孝慈錄》的頒行
    • 第三節 《孝慈錄》中的孝道倫理
  • 第三章 禮情之間:子為母服的議論與實踐
    • 第一節 士人對《孝慈錄》的評價
    • 第二節 私修禮書中的母服制度
    • 第三節 「父母同斬」的折衷與實行
  • 第四章 嫡庶之辨:庶子為生母服的落實
    • 第一節 康妃杜氏之死
    • 第二節 周之夔(1586-?)的母服經驗
    • 第三節 「厭於嫡母」說對庶子為生母服的衝擊
  • 結論
  • 徵引書目
  • 附錄 歷代母服相關規定一覽表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