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集結兩位作者多年來有關華人孝道的系列研究,以心理學的觀點,將原本以文化色彩著稱的孝道概念,由人文學的研究範疇,引介到華人本土心理學的實徵研究中。本書分從「社會態度」與「認知發展」兩種不同取向切入,探究孝道如何在日常生活運作中影響人們的心理與行為:前者主要針對孝道的靜態組成內涵進行檢驗,進而探討各成份間的關聯及其作用;後者則強調由動態的認知思考歷程,分析影響個人孝道行動的各項認知特徵,以探討各項特徵是否組合成不同認知組型,並據以界定不同的孝道認知發展階段及其影響效果。本書不僅有助於從事本土心理學研究者的理論思考,對於關切家庭與親子互動、華人社會文化變遷等議題的其他人文社會學科者,亦可提供研究取向上的互補與聯結。
- 序
- 緒論:孝道之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及發現
-
孝道的社會態度取向研究
-
第一章 現代社會的新孝道
-
第一節 傳統孝道與泛孝主義
-
第二節 孝道的社會心理學觀
-
第三節 孝道為後天逐漸習得
-
第四節 新孝道不同於舊孝道
-
第五節 以新孝道來實現自我
-
-
第二章 孝道的社會態度與行為:理論與測量
-
第一節 概念架構
-
第二節 目的與方法
-
第三節 結果與討論
-
第四節 結語
-
-
第三章 臺灣民眾之孝道觀念的變遷情形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第四節 結果與討論
-
第五節 總結
-
-
第四章 年老父母居住安排的心理學研究:孝道觀點的探討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第三節 第一階段的研究方法及樣本組成
-
第四節 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與討論
-
第五節 第二階段的研究方法及樣本組成
-
第六節 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與討論
-
第七節 總結
-
-
-
孝道的認知發展取向研究
-
第五章 孝道的認知結構與發展:概念與衡鑑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孝道研究的回顧與探討
-
第三節 研究取向與概念架構
-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第五節 結果與討論
-
第六節 總結
-
-
第六章 孝道困境的消解模式及其相關因素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架構
-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
第四節 結果與討論
-
第五節 總結
-
-
第七章 親子互動的困境與衝突及其因應方式:孝道觀點的探討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
-
第四節 結果與討論
-
第五節 總結
-
-
第八章 孝道概念的心理學探討:雙層次孝道認知特徵的發展歷程
-
第一節 前言
-
第二節 孝道概念的七個爭議性論題
-
第三節 孝道概念的七個心理學認知向度與其特徵
-
第四節 雙層次孝道認知特徵的發展歷程
-
第五節 結語
-
-
- 結語:孝道之心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 【附錄一】孝道認知量表(FC)
- 【附錄二】孝道意願量表(FI)
- 【附錄三】孝道行為量表(FB)
- 【附錄四】孝道情感量表(FA)
- 【附錄五】孝道個別施訪問卷
- 【附錄六】孝道兩難情境測驗
- 【附錄七】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
- 作者簡介
- 參考書目
- 人名索引
- 名詞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014396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