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為何宋朝的茶席、飯局和新年,如此引人入勝?
思想保守、積貧積弱──這段被誤解的宋朝三百年,
打造超越歐洲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的豐沛底蘊;
重文輕武的另一面,是文創軟實力達到巔峰的平民盛世。
‧走向君主集權的政治改革,使得普天之下非君即民,消除了社會階級。
‧總被詬病「不重武功」的宋朝,其實採行的是「金錢外交」。
‧民生與文化互助發展的實例眾多,例如烹飪火候提升、發展出高溫燒製磁器。
宋朝不如三國時代多采多姿,也比不上大唐帝國的華麗炫爛,但豐富的詩詞書畫、重新定義儒教思想的朱子學說,以及在這股氣氛下養成的士人氣概,直到今日,都還深深影響著亞洲華人的思想。
◎和佛、道並稱三家的儒教,在宋朝持續翻新進化,最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主張。
◎朱子學說將「士大夫」的存在必要性正當化,對於以科舉制度為軸心發展的宋代社會來說,負起了維持政治秩序穩定的效用。
◎在重重壓力之下建立並存續的宋朝,疆域面積遠不及前代的唐、更不如後繼的元,但其文化面的影響卻輻射至周邊國家、效應遠超過南北宋存在的11至13世紀。
◎在這種思想文化潮流下養成的庶民日常,體現在文學藝術,乃至飲食遊樂等方面,打造出相對於唐朝、明顯豐富多采的世俗文化。
資本主義、財產私人化、商業都市成型──
經過與周邊民族的碰撞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有別於主流的馬克思唯物史觀論點,透過以思想和文明為主軸的「唐宋變革論」,闡述宋代哲學、宗教對於思想變遷的影響,這個影響又如何形成了宋代的士大夫精神,科學的進展與革新又怎麼與思想變遷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繼而打造這個時代成為中古跨入近世的關鍵因素。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的內容,在論及以政治事件為主的歷史事件時,往前將時序拉至安史之亂,讓讀者更能理解貫穿全書中心主軸的「唐宋變革」意義;接著從宗教、士大夫精神和科技發展等方面,一一論證朱子學說如何影響了整個三百年的宋代思想史發展;最後則以文化潮流和庶民生活兩個角度,更進一步以經濟、學術、藝術、社會等方面的歷史進程,深入發現多彩豐富的宋代文明。
思想保守、積貧積弱──這段被誤解的宋朝三百年,
打造超越歐洲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的豐沛底蘊;
重文輕武的另一面,是文創軟實力達到巔峰的平民盛世。
‧走向君主集權的政治改革,使得普天之下非君即民,消除了社會階級。
‧總被詬病「不重武功」的宋朝,其實採行的是「金錢外交」。
‧民生與文化互助發展的實例眾多,例如烹飪火候提升、發展出高溫燒製磁器。
宋朝不如三國時代多采多姿,也比不上大唐帝國的華麗炫爛,但豐富的詩詞書畫、重新定義儒教思想的朱子學說,以及在這股氣氛下養成的士人氣概,直到今日,都還深深影響著亞洲華人的思想。
◎和佛、道並稱三家的儒教,在宋朝持續翻新進化,最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主張。
◎朱子學說將「士大夫」的存在必要性正當化,對於以科舉制度為軸心發展的宋代社會來說,負起了維持政治秩序穩定的效用。
◎在重重壓力之下建立並存續的宋朝,疆域面積遠不及前代的唐、更不如後繼的元,但其文化面的影響卻輻射至周邊國家、效應遠超過南北宋存在的11至13世紀。
◎在這種思想文化潮流下養成的庶民日常,體現在文學藝術,乃至飲食遊樂等方面,打造出相對於唐朝、明顯豐富多采的世俗文化。
資本主義、財產私人化、商業都市成型──
經過與周邊民族的碰撞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有別於主流的馬克思唯物史觀論點,透過以思想和文明為主軸的「唐宋變革論」,闡述宋代哲學、宗教對於思想變遷的影響,這個影響又如何形成了宋代的士大夫精神,科學的進展與革新又怎麼與思想變遷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繼而打造這個時代成為中古跨入近世的關鍵因素。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的內容,在論及以政治事件為主的歷史事件時,往前將時序拉至安史之亂,讓讀者更能理解貫穿全書中心主軸的「唐宋變革」意義;接著從宗教、士大夫精神和科技發展等方面,一一論證朱子學說如何影響了整個三百年的宋代思想史發展;最後則以文化潮流和庶民生活兩個角度,更進一步以經濟、學術、藝術、社會等方面的歷史進程,深入發現多彩豐富的宋代文明。
- 導讀 不要再誤解宋朝了 柳立言
-
前言
-
對宋代陶瓷的推崇
-
透過佛教促成中日交流
-
中國史的分水嶺-唐宋變革
-
-
第一章 宋朝誕生
-
從安祿山到黃巢
-
安史之亂
-
黃巢之亂
-
大唐帝國的接班人
-
-
朱全忠抬頭
-
逐鹿中原
-
篡奪王位
-
-
華北王權的興亡
-
五代十國時代
-
五代王朝更迭
-
-
革命理論
-
在禁軍支持下的禪讓
-
五德終始說
-
-
最後的禪讓
-
五代第一明君-柴榮
-
揭開長壽王朝的歷史序幕
-
-
專欄一-鹽
-
-
第二章 朝廷運作
-
邁向統一之路
-
收攬民心-實現文治制度
-
繼承皇位
-
-
建立各種制度
-
太宗亟欲建立的中央集權官僚國家
-
首都開封與古都洛陽
-
蓬勃發展的城市文化
-
和平繼位
-
-
專欄二-軍事體制
-
澶淵之盟與封禪
-
收起高舉拳頭的勇氣
-
天書降臨與封禪
-
中國史上最後的封禪
-
-
宰相群像
-
財務官僚的發跡歷程
-
未完的政治活動-慶曆新政
-
-
層出不窮的弊害與濮議
-
國家的財政危機
-
濮議-改革禮制的大論戰
-
-
-
第三章 動亂的世紀
-
王安石登場
-
遴選為神宗左右手的才俊官僚
-
鬥爭王安石
-
王安石變法催生的《資治通鑑》
-
-
各式新法
-
新法內容與改革派理論
-
科舉改革與健全學校制度
-
元豐改制
-
禮制改革
-
-
專欄三-選舉與考課
-
黨爭
-
新舊兩黨的內鬥
-
支撐徽宗政權的核心人物-蔡京
-
-
靖康之變
-
金軍渡黃河
-
北宋滅亡
-
揭開南宋的序幕
-
-
岳飛戰功彪炳
-
軍隊私有化
-
武將岳飛與文官秦檜
-
-
-
第四章 安定的江南
-
宋金和議與秦檜專權
-
因高宗全權信賴而形成的秦檜專權
-
利用科舉考試建立人脈
-
-
與海陵王的對決
-
金朝毀約與入侵宋朝
-
宋金第三次簽訂和約
-
-
臨安的繁榮
-
從吳越國都城躍升為南宋首都
-
都市風貌的演變
-
-
從孝宗到寧宗
-
北宋後期的政治史觀
-
韓侂冑的野心
-
-
史彌遠時代與朱子學興盛
-
明州士大夫的出線
-
史彌遠使計擁立理宗
-
獲得認可的朱子學-孔廟祭祀的諸儒
-
-
-
第五章 宗教本土化
-
「哲學」與「宗教」
-
當朱子學變成「哲學」
-
進一步理解朱子學
-
-
宋代以前的三教交流
-
「教」與「宗教」
-
三教並立
-
-
儒教再興
-
對於讖緯思想的批判
-
宋代新興儒教的特徵
-
-
發現淫祀邪教
-
遴選祭祀對象
-
免於烙上邪神印記的城隍爺與媽祖
-
國家整頓神明體系
-
因被壓制而受到矚目的淫祀邪教
-
-
專欄四-地方志
-
教義內化與完整的喪葬禮儀
-
超脫的心靈教義-佛教盛行
-
禪宗內部分裂
-
傾向道教的主流意識
-
送別往生者的禮儀
-
禪學對於覺悟境界的追求
-
-
-
第六章 士大夫精神
-
先憂後樂
-
為萬世開太平
-
新學的政治構想
-
重建太學與設置州學
-
君主形象的變化
-
-
發現天理
-
貫穿天人之「理」
-
重視內心問題的儒教教義-道學
-
-
宗族形成運動
-
獲得士大夫階層支持的道學
-
宗族團結
-
-
科舉扮演的角色
-
科舉一千年的歷史分水嶺
-
科舉考生必讀書籍
-
-
名公與豪強
-
地方士大夫的糾葛
-
「名公」輩出的思想集團的注目焦點
-
-
專欄五-審判與刑罰
-
-
第七章 技術革新
-
印刷出版
-
排版樣式的變化
-
印刷的功效與副作用
-
印刷出版拓展宗教影響力
-
雕版印刷成就中國的印刷文化
-
-
醫.藥.食
-
醫書出版風潮與出口海外
-
宋代料理的特色
-
-
農法與交通
-
開發江南新田
-
治水派與治田派
-
往來於水路的河船
-
-
天文地理
-
天體的異常現象與天意
-
天文學與曆法學
-
為天文學打下基礎的純粹數學
-
橫跨天地人的智慧
-
-
軍事與建築
-
火藥的發明-輸給金朝的軍備火器化
-
中國有史以來最弱的宋代禁衛軍
-
宋代的建築技術
-
度量衡的標準
-
-
-
第八章 文化新潮流
-
吃茶與陶瓷
-
飲料的唐宋變革
-
宋代工藝的極致-陶瓷器
-
-
金石與名物
-
古代文字的研究
-
王安石的《字說》
-
考古學風
-
-
書畫
-
宋朝四大家
-
站在相同基礎的「書」與「畫」
-
宮廷畫師的活躍
-
士大夫的繪畫-文人畫
-
庭園建設-宋朝人的自然觀
-
-
文學
-
文體的改變
-
將景色化為文字的敘景詩
-
作詞風氣盛行
-
-
藝能
-
滲透至庶民生活的娛樂
-
藝能文學化
-
-
-
第九章 庶民生活
-
稅制與階級分化
-
生產關係的樣貌
-
齊民思想的理念與現實
-
農村階級分化與鄉村秩序建構
-
-
農民述懷
-
佃戶的生活樣貌
-
-
貨幣經濟
-
空前的經濟榮景
-
通用貨幣政策
-
-
市鎮蓬勃發展
-
大規模商業聚落
-
都市化趨勢
-
-
大貿易港-廣州、泉州、明州
-
南海交易據點-廣州、泉州
-
擁有雙重面貌的明州
-
-
-
第十章 中華民族的驕傲
-
與「外國」交流
-
波及宋遼兩國的夏國皇位爭奪戰
-
與西夏對抗
-
高麗的對外政策
-
獨立國家-安南與大理
-
-
專欄六-雲南與四川
-
與日本的關係
-
透過佛教交流引進中國文化
-
宋日兩國共同擁有的時光
-
-
與蒙古的衝突
-
蒙古侵略與金王朝滅亡
-
處於軍事劣勢的宋王朝
-
理宗時代的政界變遷
-
獨攬朝廷大權的賈似道
-
-
襄陽保衛戰與臨安開城
-
昏君與權臣的結構
-
宋王朝滅亡
-
-
宋朝的意象
-
明代塑造的宋朝意象
-
從日本傳統文化窺見宋王朝的影子
-
-
- 結語
- 後記
- 主要人物略傳
- 歷史關鍵字解說
- 參考文獻
- 年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