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內容簡介
舊中華在此時崩潰,
新中華取而代之崛起擴大。
一般認知中隋唐帝國前的黑暗時代,
卻是東亞諸國「中國化」的開端。
「然而這段『亂世』卻一點也不『黑暗』。(中略)就某一些方面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極度豐饒而繁華的時代,不僅為後來充滿國際色彩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礎,也間接對日本古代文化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日本九州大學教授 川本芳昭
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接續在五胡亂華之後,常被誤解為一個動盪不安的黑暗時期,但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雲岡、龍門石窟那些壯麗的佛教遺跡,還有以王羲之、陶淵明等文人或詩人為代表的六朝文化,亦是誕生於這個時代之中;還有畫聖顧愷之、老莊思想的盛行等等,如同秦漢統一大帝國之前的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展現出其繁榮華麗的一面。
◎「貴族制」帶來的不只有階級差異,還有保存文化的貢獻。
雖是兵戎連天的亂世,在文化上卻有光彩奪目之處。這種矛盾的現象,歸功於東漢末年一群富有文化素養和學識涵養的貴族,他們分散在農村社會的領頭人物、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統治階級中,無形中讓首次接受胡夷文化洗禮的中華世界,得以激盪出豐沛的六朝文化。
◎東漢末年公權力的瓦解,代表秦漢帝國的中華秩序崩潰。
原本專屬於皇帝「萬人之上」的統治權,遭到「階層化」後出現的豪族階級所瓦解,造成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等干政亂象,占據本應由國家擁有的諸多資源。這個現象到司馬氏短暫一統三國分裂的局勢後,依舊存在這種「以下犯上」的風潮,進入俗稱「五胡亂華」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政權不斷交替更迭,但無人可撐起亂世中的領頭地位。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將自己定位成正統中華皇權。
北魏文帝不只進行一連串的漢化政策,同時藉由重組胡漢兩族舊有的世家序列,用「姓族評定」分出上下關係,區分統治與非統治階層;加上遷都洛陽、改變祭祀地點以及變更北魏的「五行行次」,便能看出他致力於追求成為中華皇帝,及讓北魏成為中華帝國的決心。
◎新‧中華意識的擴大,改變了整個東亞的國際秩序。
魏晉南北朝時代存在著承襲自漢朝的世界秩序,以及五胡十六國、北朝及隋唐各朝為華夷關係帶來改變的新世界秩序,而這兩種世界秩序互相牴觸,終於在進入隋唐帝國之後,由前者轉變為後者。這股新的「中華意識」,在古代日本與古代朝鮮三國形成,便是這股巨大潮流下的「中華的擴大」。
作者川本芳昭教授長期研究古代東亞民族與國際秩序,在《中華的崩潰與擴大》中,一探現今的中華文明與漢文化的形成軌跡,並以東亞史的宏觀角度,檢視當時周邊地區的日本、高句麗、百濟等國與中華文明互動後的關係變化和火花。
舊中華在此時崩潰,
新中華取而代之崛起擴大。
一般認知中隋唐帝國前的黑暗時代,
卻是東亞諸國「中國化」的開端。
「然而這段『亂世』卻一點也不『黑暗』。(中略)就某一些方面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極度豐饒而繁華的時代,不僅為後來充滿國際色彩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礎,也間接對日本古代文化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日本九州大學教授 川本芳昭
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接續在五胡亂華之後,常被誤解為一個動盪不安的黑暗時期,但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雲岡、龍門石窟那些壯麗的佛教遺跡,還有以王羲之、陶淵明等文人或詩人為代表的六朝文化,亦是誕生於這個時代之中;還有畫聖顧愷之、老莊思想的盛行等等,如同秦漢統一大帝國之前的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展現出其繁榮華麗的一面。
◎「貴族制」帶來的不只有階級差異,還有保存文化的貢獻。
雖是兵戎連天的亂世,在文化上卻有光彩奪目之處。這種矛盾的現象,歸功於東漢末年一群富有文化素養和學識涵養的貴族,他們分散在農村社會的領頭人物、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統治階級中,無形中讓首次接受胡夷文化洗禮的中華世界,得以激盪出豐沛的六朝文化。
◎東漢末年公權力的瓦解,代表秦漢帝國的中華秩序崩潰。
原本專屬於皇帝「萬人之上」的統治權,遭到「階層化」後出現的豪族階級所瓦解,造成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等干政亂象,占據本應由國家擁有的諸多資源。這個現象到司馬氏短暫一統三國分裂的局勢後,依舊存在這種「以下犯上」的風潮,進入俗稱「五胡亂華」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政權不斷交替更迭,但無人可撐起亂世中的領頭地位。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將自己定位成正統中華皇權。
北魏文帝不只進行一連串的漢化政策,同時藉由重組胡漢兩族舊有的世家序列,用「姓族評定」分出上下關係,區分統治與非統治階層;加上遷都洛陽、改變祭祀地點以及變更北魏的「五行行次」,便能看出他致力於追求成為中華皇帝,及讓北魏成為中華帝國的決心。
◎新‧中華意識的擴大,改變了整個東亞的國際秩序。
魏晉南北朝時代存在著承襲自漢朝的世界秩序,以及五胡十六國、北朝及隋唐各朝為華夷關係帶來改變的新世界秩序,而這兩種世界秩序互相牴觸,終於在進入隋唐帝國之後,由前者轉變為後者。這股新的「中華意識」,在古代日本與古代朝鮮三國形成,便是這股巨大潮流下的「中華的擴大」。
作者川本芳昭教授長期研究古代東亞民族與國際秩序,在《中華的崩潰與擴大》中,一探現今的中華文明與漢文化的形成軌跡,並以東亞史的宏觀角度,檢視當時周邊地區的日本、高句麗、百濟等國與中華文明互動後的關係變化和火花。
- 導讀
-
序言
-
長達四百年的大分裂時代
-
活躍於農村社會及中央政治界的貴族
-
漢族與非漢族的鬥爭與融合歷史
-
「中國化」的浪潮與其歷史意義
-
-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序幕
-
邁入嶄新時代的動向
-
公權力的濫用與「公」體制的重建
-
爆發於東漢末年的大規模群眾叛亂:「黃巾之亂」
-
從掃蕩宦官勢力到群雄割據
-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架構成形
-
地方首長掌握軍事實權的政治體制
-
官吏錄用制度「九品官人法」
-
-
司馬氏的時代
-
司馬懿的登場
-
虛虛實實的戰術,司馬懿七十一歲時的權力鬥爭
-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時代
-
蜀的滅亡與晉王司馬昭的誕生
-
-
司馬炎統一中國
-
司馬炎的登場
-
吳的滅亡與天下再次統一
-
軍隊裁撤與戶調式
-
排除齊王司馬攸的圖謀
-
愚昧的皇帝司馬衷
-
司馬氏三代的功過
-
-
-
第二章 胡漢相爭
-
五胡十六國的時代
-
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
-
五胡十六國
-
匈奴的國家
-
羯族石勒的登場
-
佛教與後趙
-
鮮卑的崛起
-
-
胡漢雙方的情結
-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胡族的意識結構
-
胡漢之間的相互認知
-
-
漢族、胡族的變化
-
華北士大夫與江南政權
-
宋的正統性
-
漢族士大夫追求的正道
-
胡族與正統王朝
-
-
-
第三章 跨越胡漢隔閡
-
苻堅的時代
-
冉魏的興亡
-
苻堅的登場
-
苻堅的施政
-
民族融合政策的功與過
-
-
北魏的登場及時代狀況
-
北魏的建國
-
拓跋珪的部族解散
-
非漢族國家北魏與漢族士大夫
-
-
漢族的變化與崔浩
-
士大夫的變化
-
崔浩的立場
-
一般漢族士大夫的立場
-
-
太武帝與皇太子
-
太武帝與時代狀況
-
太武帝的意識結構
-
皇太子的立場
-
帝權擴張與反對勢力
-
皇太子拓跋晃之死
-
一般胡族的立場
-
-
-
第四章 江南貴族制社會
-
東晉的貴族制社會
-
張昌、石冰之亂
-
司馬睿政權的成立
-
不安定的政權
-
蘇峻之亂
-
-
北府、西府的鬥爭與南朝政權的建立過程
-
北府、西府的形成
-
桓溫的崛起
-
桓溫與拯救東晉的名相謝安
-
宛若王導再世的謝安施政風格
-
孫恩之亂
-
桓玄的霸權
-
劉裕的反叛
-
劉裕北伐
-
土斷制度的實施
-
-
貴族制度的變化與宋、齊軍事政權
-
武人政權宋朝的誕生
-
宋文帝的政治
-
元嘉之治的終結
-
疑心生暗鬼的連鎖反應
-
出現於社會各階層的以下犯上風氣
-
貨幣經濟的發展
-
貨幣經濟盛況的極限
-
南齊的興亡
-
-
-
第五章 南朝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
梁武帝時代
-
梁朝建國
-
梁武帝的改革
-
學術文化的興盛
-
梁武帝與其虔誠的佛教信仰
-
梁武帝的四度「捨身」
-
梁武帝的失政
-
梁武帝的通貨政策
-
侯景之亂
-
建康淪陷
-
-
梁元帝與江陵的淪陷
-
蕭繹打倒侯景,自立為帝
-
江陵淪陷的悲劇
-
顏之推的《觀我生賦》
-
俘虜後來的命運
-
-
陳朝的興亡
-
陳霸先與陳朝
-
梁末陳初的叛亂
-
陳朝的滅亡與隋朝統一中國
-
-
-
第六章 江南的開發與民族鬥爭
-
孫吳與山越
-
六朝時代的大象
-
山越與短人
-
江南的「矮奴」
-
-
中國南方的非漢民族
-
長江中游流域的非漢民族
-
山丘連綿的福建
-
範圍大過整個日本的四川
-
-
非漢民族的漢化契機
-
國家公權力名義下的大規模討伐戰爭
-
蠻族與一般漢族的交流
-
蠻漢結合與土豪
-
蠻族出仕為官
-
-
何謂蠻族?
-
漢族的蠻化
-
桃花源的時代背景
-
蠻漢之別
-
-
-
第七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北魏前期的諸制度
-
北魏前期的國家制度
-
服侍拓跋皇帝的近臣集團「內朝」
-
凝聚鮮卑族的象徵:祭天儀式
-
-
孝文帝的改革
-
孝文帝是魏晉南北朝時代少見的明君
-
孝文帝諸般改革促成了北魏的漢化
-
廢除內朝的理由
-
國家祭祀的改革
-
姓族的分定
-
風俗與習慣的改革
-
均田制度的創立
-
是孝文帝的改革,還是文明太后的改革?
-
-
孝文帝的人格特質
-
為什麼要推行顛覆王朝基礎的諸般改革?
-
孝文帝與文明太后的「母子說」
-
胡族的收繼婚風俗
-
-
孝文帝追求的世界
-
孝文帝的階級意識
-
-
階級意識與孝文帝的民族意識
-
為何孝文帝的民族意識如此淡薄?
-
朝中國皇帝邁進之路
-
「五胡十六國」這個時代稱謂的由來
-
-
-
第八章 北朝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
北魏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
洛陽的繁榮
-
北魏與佛教
-
太和謀反事件
-
-
北魏末年的動亂
-
北方胡族中下階層的不滿
-
北鎮之亂
-
爾朱榮的登場
-
高歡的出身
-
-
西魏和北周統治下的新動向
-
北魏的東西分裂
-
東魏與西魏的角逐
-
《周禮》的採行
-
胡漢融合的狀況
-
-
北周武帝與華北的再度統一
-
東魏、北齊的動向
-
北周武帝統一華北
-
-
-
第九章 古代的東亞與日本的形成
-
倭國與邪馬臺國
-
東亞的歷史發展與古代日本
-
倭國的出現
-
親魏倭王卑彌呼的時代
-
-
充滿神祕的四世紀
-
邪馬臺國的歷史發展
-
中斷遣使的原因
-
神祕的四世紀
-
-
倭之五王的時代
-
恢復遣使與東亞國際情勢
-
古代的中日往返路徑
-
高句麗恢復遣使
-
稻荷山鐵劍
-
《宋書》〈倭國傳〉的記載
-
-
倭國與天下
-
古代日本的中華意識的形成
-
「獲加多支鹵」時代倭國的天下觀
-
倭人心中的「天」
-
-
-
第十章 中華世界的擴大與「新」世界秩序
-
古代東亞與日本的關聯
-
世界秩序的相剋
-
高句麗的中華意識
-
高句麗對中國政治思想的吸收
-
百濟的中華意識
-
新羅的中華意識
-
-
古代日本、朝鮮形成中華意識的濫觴
-
五胡中的中華意識的形成
-
北朝的中華意識
-
來自中國的巨大影響
-
征夷大將軍與中華意識
-
-
中國政治思想的傳播
-
中國政治思想的傳播者
-
「部」的制度
-
《翰苑》與「部」
-
倭國與百濟的上表
-
舊人與新人
-
-
魏晉南朝的世界秩序及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
-
外臣的內臣化與魏晉南朝的世界秩序
-
華夷秩序的變貌
-
-
- 主要人物略傳
- 歷史關鍵詞解說
- 參考文獻
- 年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