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金文京教授所著《三國志的世界》是一本奇特的三國史的專著。學界不缺三國史研究的專著,但能兼具《三國演義》講故事的趣味,又能依據史學家所講究的歷史事實鋪陳歷史,在史學界並不多見。 ~~ 臺大歷史系教授 甘懷真
內容簡介
真正的「三國」不只有英雄演義,
它建構了現代中國的特徵,
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訊革命」帶來政治革命的時代。
對於三國時代的印象,大多由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所建構。事實上,《三國演義》是將正史的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說而成的作品。既然是小說,自有不少虛構情節,本書將以我們所熟悉的小說為線索,描述我們並不熟悉的三國時代歷史,相當程度地還原三國時代的真實面貌。
◎對於現代的中國歷史、社會與文化,「三國時代」具有你所不知道的重要性
三國時代是繼諸子百家活躍的春秋戰國時代後,另一個華麗的亂世,在宗教、思想、文學、藝術等各方面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
在政治上,三國時代更是重要的起點。綜觀世界史,中國最大的特徵,就是一個領土遼闊且長期存續的統一帝國。這種對統一帝國強烈嚮往的理念,在三國時代確立,並且大大影響後世及周邊諸國。
◎從「吳國」角度看三國時代
陳壽的正史《三國志》以魏國為正統;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則是以蜀國為中心。過去吳國長期淪為配角,其實卻是真正掌握關鍵一票的幕後主角。從吳國的角度來看三國時代,打開迄今尚未注意到的面向。
作者金文京教授,以中國古典文學《三國演義》為本,對於三國歷史有著深入的認識和研究,加上其集中、日、韓三國歷史和文化之學養於一身,故其眼界自有其獨特之處,並得以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具體而微、生動活潑的解讀。
內容簡介
真正的「三國」不只有英雄演義,
它建構了現代中國的特徵,
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訊革命」帶來政治革命的時代。
對於三國時代的印象,大多由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所建構。事實上,《三國演義》是將正史的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說而成的作品。既然是小說,自有不少虛構情節,本書將以我們所熟悉的小說為線索,描述我們並不熟悉的三國時代歷史,相當程度地還原三國時代的真實面貌。
◎對於現代的中國歷史、社會與文化,「三國時代」具有你所不知道的重要性
三國時代是繼諸子百家活躍的春秋戰國時代後,另一個華麗的亂世,在宗教、思想、文學、藝術等各方面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
在政治上,三國時代更是重要的起點。綜觀世界史,中國最大的特徵,就是一個領土遼闊且長期存續的統一帝國。這種對統一帝國強烈嚮往的理念,在三國時代確立,並且大大影響後世及周邊諸國。
◎從「吳國」角度看三國時代
陳壽的正史《三國志》以魏國為正統;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則是以蜀國為中心。過去吳國長期淪為配角,其實卻是真正掌握關鍵一票的幕後主角。從吳國的角度來看三國時代,打開迄今尚未注意到的面向。
作者金文京教授,以中國古典文學《三國演義》為本,對於三國歷史有著深入的認識和研究,加上其集中、日、韓三國歷史和文化之學養於一身,故其眼界自有其獨特之處,並得以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具體而微、生動活潑的解讀。
- 導讀 三國時代這一百年的主要歷史課題/甘懷真
-
序章 華麗的亂世
-
小說與歷史
-
現代中國的起點
-
東亞地區的三國時代
-
從吳國角度看《三國志》
-
-
第一章 夕斜西下的漢帝國
-
中國人的歷史觀
-
一治一亂與漢朝滅亡的衝擊
-
三國讚歌〈三都賦〉
-
中華世界圈的擴大
-
-
東漢時代
-
三大勢力-外戚、宦官、清流
-
外戚與漢代的家族制度
-
宦官跋扈的條件
-
地方豪族與儒教官僚
-
中國歷史上的外戚、宦官、儒教官僚
-
東亞的外戚、宦官、儒教官僚
-
-
黃巾之亂
-
《演義》未提及的大事件「黨錮之禍」
-
黃巾之亂與知識分子
-
首謀張角這個人
-
-
主角登場
-
亂世奸雄曹操
-
人物評論之流行
-
曹操宗族之墓
-
南方的年輕武將孫堅
-
流浪英雄劉備
-
-
-
第二章 群雄割據
-
走上霸權之路
-
董卓的專橫
-
挾天子以令諸侯
-
董卓與曹操的共通點
-
關東與關西的對立
-
-
天下大亂
-
曹操嶄露頭角
-
呂布殺董卓
-
呂布與劉備的共鳴及背叛
-
天下形勢與遠交近攻
-
袁術利用讖緯與玉璽即位
-
-
官渡之戰
-
曹操與袁紹的直接對決
-
關羽的傳說「過五關斬六將」
-
曹操的屯田制度
-
-
赤壁之戰
-
曹操平定河北
-
孫策、孫權平定江南
-
曹操對孫氏的懷柔政策
-
荊州劉備的「髀肉之嘆」
-
劉備三顧諸葛孔明
-
「赤壁」前夜
-
曹操遭火攻兵敗
-
《演義》中的赤壁之戰
-
-
-
第三章 三分天下
-
兵家必爭之地-荊州攻防
-
周瑜的奮鬥與早逝
-
魯肅的深謀遠慮
-
第一次分割荊州
-
孫夫人的悲劇
-
單刀會-第二次分割荊州
-
-
劉備平定益州與漢中攻防
-
曹操的失敗與張松獻圖
-
張魯的宗教王國
-
曹操征討關中
-
劉備巧奪益州
-
成都無血開城
-
漢中爭奪戰:「雞肋」之謎
-
-
曹操對孫權-合肥攻防
-
孫權遷都建業
-
參謀荀彧自殺
-
生子當如孫仲謀
-
-
再度荊州攻防
-
水攻樊城與關羽威名
-
曹操與孫權同盟
-
關羽之死與三國領土確定
-
-
-
第四章 三帝鼎立
-
魏文帝與蜀昭烈帝
-
曹操的遺言
-
曹氏兄弟不合
-
三國的鬍鬚雜談
-
九品官人法
-
曹丕的即位-玩弄禪讓把戲
-
劉備的即位-復興漢室的謊言
-
-
孫權的戰略與野心
-
夷陵之戰與劉備之死
-
孫權的忍辱負重
-
陽奉陰違的證據:年號黃武
-
-
諸葛亮的南征北伐
-
第二次吳蜀同盟
-
曹丕親征與死亡
-
二帝並尊與領土分割案
-
諸葛亮南征
-
孫權的南北政策與對海洋的關心
-
出使遼東、高句麗
-
北伐開始
-
揮淚斬馬謖
-
巨星隕落五丈原-諸葛亮之死
-
「六出祁山」的真相
-
-
-
第五章 三國的外交與情報戰略
-
外交角力
-
三國的人口比較
-
三國外交的基本構造
-
往來頻繁的使者
-
機鋒相對
-
宴會上的論戰
-
吳蜀的國情比較
-
三國間的政治聯姻
-
-
亡命、投降與情報干擾
-
關於降將
-
關於詐降
-
作為外交手段的書信
-
知識分子的關係網路
-
檄文與「漫罵文學」
-
偽造文書之橫行
-
-
魏、蜀、吳的少數民族問題
-
魏國移民政策的功過
-
從孟獲出頭看蜀國的少數民族懷柔政策
-
吳國長期討伐山越
-
從山岳到海洋
-
-
武將與軍隊
-
部曲制與三國軍隊比較
-
軍隊與商業
-
「吳下阿蒙」:武將的學識
-
從鼓吹曲看軍隊的宣傳大戰
-
隨軍藝人
-
-
-
第六章 走向衰落的三帝國
-
蜀國的衰敗與滅亡
-
群臣內訌
-
名士輿論的壓力
-
冷漠的當地輿論
-
蜀國的自取滅亡
-
鍾會謀反
-
樂不思蜀
-
-
魏國內亂與司馬氏篡權
-
明帝的苦惱與死亡
-
曹爽與司馬懿的權力鬥爭
-
三國皇帝的婚姻觀
-
娶表侄女為妻的孫權
-
司馬懿的反擊
-
皇帝親自發動政變
-
叛亂頻仍
-
再次搬演禪讓劇碼
-
-
吳國的內政與內訌
-
孫權晚年的鬱悶
-
長沙走馬樓簡牘
-
吳國的租稅戶籍文書
-
諸葛恪的野心
-
三國時代第一暴君孫皓
-
三國時代結束
-
-
-
第七章 三教鼎立的時代
-
儒教的統一
-
新舊儒教的對立
-
通儒鄭玄的經典解釋
-
融合儒家與道家的「玄學」
-
清談的流行
-
問答遊戲
-
忠孝之爭
-
東漢、三國時代的孝子們
-
-
道教的誕生
-
從厚葬走向薄葬
-
黃巾賊與太平道
-
五斗米道與《老子想爾注》
-
張天師與孔子後裔
-
關羽為何成為神明?
-
山西商人與關羽
-
-
佛教的普及
-
佛教傳來
-
中國最古老的佛陀像
-
「佛陀即老子」說
-
中國最早的佛教著作
-
孫權與佛僧們
-
魏、西晉的佛教
-
蜀國的佛教遺跡
-
《維摩詰經》與居士佛教
-
西方取經第一人
-
朱士行是豬八戒嗎?
-
佛教的孝子故事
-
-
-
第八章 文學的自覺時代
-
詩與小說-個性的文學
-
詩原本為歌
-
詩人曹操的作風
-
關於〈銅雀台賦〉的矛盾
-
竹林七賢
-
文豪魯迅的評價
-
賣鬼的故事
-
笑話與怪譚
-
-
科學與醫學
-
三種曆法-天文學與數學
-
名醫華佗獄死
-
煉丹術與藥物學
-
-
三國時代的都城
-
鄴都與洛陽-中國都城的原型
-
吳國建業與蜀國成都
-
-
美術與工藝
-
三國時代的畫家
-
朱然墓中的繪畫
-
神亭壺之謎
-
神獸鏡與水神信仰
-
武器開發競爭
-
-
紙張與資訊的作用
-
字體革命與書法誕生
-
從包裝紙到書寫紙
-
鑑賞書信與筆跡
-
洛陽紙貴
-
資訊革命與政治革命
-
-
-
第九章 與邪馬台國及其周邊的國際關係
-
朝貢與中國皇帝的正統性
-
越南與朝鮮
-
中國的混亂與獨立政權
-
三國的招攬朝貢大賽
-
正統性與外交戰
-
-
倭國使節到來
-
朝鮮半島的形勢
-
漢朝與倭人的交往
-
卑彌呼使節來訪時間是景初二年或三年?
-
難升米的目的
-
生口十人、班布二匹二丈
-
帶方太守劉夏
-
陸路或海路?
-
「親魏倭王」稱號
-
不列入《三國志》本紀的理由
-
「景初二年」並非不可能
-
之後的卑彌呼使節
-
今日國際關係的原型
-
吳、韓、倭交流的可能性
-
未見於文獻資料的貿易
-
-
-
終章 三國時代與現代東亞關係
-
正統與否的理念之爭
-
五行思想與王朝交替原理
-
「未有不亡之國」
-
《三國演義》之誕生
-
《三國志平話》奇怪的結尾
-
反映出民族問題
-
東亞的正統論
-
今日東亞現狀
-
- 主要人物略傳
- 歷史關鍵詞解說
- 參考文獻
- 年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