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一段勝敗興衰、動盪不安的戰亂時代,
探索夏商周的歷史疑團,
揭密春秋戰國的虛與實。
過去史書所推崇夏商周的天下太平,
歸因於明君治理得當可能過當,
也許只是因為缺乏紀錄。
「史實」底下有著什麼樣的史實?只重「史實」而疏於分析,
那麼「史實擁有神聖地位」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在我們刻板印象中,到戰國時代為止的部分多半來自於《史記》及東漢之後的經典注釋。「史實」都寫在典籍上,要找出這些「史實」相當簡單,但要確認其內涵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遑論是要挖出「史實」底下的史實了。但與其將焦點放在漢代的刻板印象上,不如放在戰國時代的刻板印象上。因為戰國時代的刻板印象至少距離史實近一些。本書的一大重點,就是藉由戰國時代的史料論述「史實」底下的史實。
新視角:成立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圈
當一般人在說起夏、殷商及周時,所想的都是統治天下的朝代。但這個「天下」,其實是直到西元前二二一年才由秦始皇統一的疆域。所以這三代統治的只是各自不同的文化圈,各自發展。而所謂的「天下」,指的是將數個成立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圈加以合併之後的稱呼,然而實際上夏朝、殷商朝及周朝的勢力範圍基本上只在某個特定文化圈之內。少有人注意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圈所帶有的歷史特徵。不管是真假難辨的夏朝,還是殷商朝、周朝,以至於戰國時代的領土國家,都是奠基於這些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圈上。
中國古代史認知與觀察的眼力不可考的史實就是不可考,明明只是「沒有提及」,卻被後人當成了「治理得當」,於是殷商朝、周朝成了「天下太平」的時代。其實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經常可見戰爭的紀錄,但卻被視而不見,正是因為在觀看考古文物的時候,都被漢代以後的觀念蒙蔽了雙眼,將「不可考」的諸國情事以宛如「可考」的態度加以記錄。
作者平勢隆郎教授是當代日本學者研究先秦史最有代表性的專家之一,全書體現作者個人獨有的觀點,及其個人所考訂的資料。雅俗共賞的論述,讓我們得以一窺不同於臺灣觀點的日本觀點,看見歷史不同的解讀。
探索夏商周的歷史疑團,
揭密春秋戰國的虛與實。
過去史書所推崇夏商周的天下太平,
歸因於明君治理得當可能過當,
也許只是因為缺乏紀錄。
「史實」底下有著什麼樣的史實?只重「史實」而疏於分析,
那麼「史實擁有神聖地位」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在我們刻板印象中,到戰國時代為止的部分多半來自於《史記》及東漢之後的經典注釋。「史實」都寫在典籍上,要找出這些「史實」相當簡單,但要確認其內涵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遑論是要挖出「史實」底下的史實了。但與其將焦點放在漢代的刻板印象上,不如放在戰國時代的刻板印象上。因為戰國時代的刻板印象至少距離史實近一些。本書的一大重點,就是藉由戰國時代的史料論述「史實」底下的史實。
新視角:成立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圈
當一般人在說起夏、殷商及周時,所想的都是統治天下的朝代。但這個「天下」,其實是直到西元前二二一年才由秦始皇統一的疆域。所以這三代統治的只是各自不同的文化圈,各自發展。而所謂的「天下」,指的是將數個成立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圈加以合併之後的稱呼,然而實際上夏朝、殷商朝及周朝的勢力範圍基本上只在某個特定文化圈之內。少有人注意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圈所帶有的歷史特徵。不管是真假難辨的夏朝,還是殷商朝、周朝,以至於戰國時代的領土國家,都是奠基於這些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圈上。
中國古代史認知與觀察的眼力不可考的史實就是不可考,明明只是「沒有提及」,卻被後人當成了「治理得當」,於是殷商朝、周朝成了「天下太平」的時代。其實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經常可見戰爭的紀錄,但卻被視而不見,正是因為在觀看考古文物的時候,都被漢代以後的觀念蒙蔽了雙眼,將「不可考」的諸國情事以宛如「可考」的態度加以記錄。
作者平勢隆郎教授是當代日本學者研究先秦史最有代表性的專家之一,全書體現作者個人獨有的觀點,及其個人所考訂的資料。雅俗共賞的論述,讓我們得以一窺不同於臺灣觀點的日本觀點,看見歷史不同的解讀。
- 導讀 平勢隆郎先生之《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商與春秋戰國時代》 高上雯
-
序言 文化圈的歷史特徵
-
成立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圈
-
戰國時代史書中的「史實」
-
「大國」的勢力圈
-
杞憂之舉
-
-
第一章 本書探討的時代
-
何謂古代的「史實」
-
眾所皆知的「史實」
-
說明上的遺漏
-
-
「可考」的時代與「不可考」的時代
-
漢字紀錄的留存狀況
-
宛如「可考」般的傳統論述
-
戰國時代疆域統治的正當性主張
-
戰國時代「天下」中的特別地區及歷史上的三代
-
-
橫跨多文化圈的漢字圈的出現
-
祭祀用文字的傳播
-
字同義不同
-
以「夷狄」作為毀謗其他「正統」王朝的字眼
-
-
漢代之後觀點的獨特性
-
天下統一與典籍內容的矛盾
-
「東亞冊封體制」與德化
-
周邊諸國的文字文化
-
「東亞冊封體制」的變質
-
關於「戰國時代」這個名稱
-
-
-
第二章 周朝的史實
-
從伐殷到克殷-《逸周書》與《史記》
-
《逸周書‧世俘》
-
《逸周書‧克殷》
-
《史記‧周本紀》中的克殷(商)記載
-
-
關於西周起源與滅亡的傳說
-
周的祖先傳說
-
褒姒的傳說
-
-
周公與共和
-
理想化的人物與制度
-
後世推崇的攝政時期象徵字「成」與「宣」
-
-
從金文看西周時代
-
西周金文的月相
-
周王的在位年分
-
西周的滅亡
-
以東遷為名的分裂時期歷史發展
-
-
-
第三章 「華夏」源流與夏商周三代
-
韓的神話
-
文化圈中的夏商周三代
-
韓統治三晉之地的正當性
-
實沈與大夏、臺駘與汾水
-
韓的神話背後隱含的意義
-
-
韓宣子與夏、殷商
-
韓宣子與夏的祭祀
-
韓宣子受鄭國諸氏尊崇
-
《左傳》「昭公十六年」的一節
-
-
殷商故地的繼承問題
-
統治殷商故地的正當性
-
鄭與宋、陳屬於「大火」的範圍
-
與周的關聯性
-
統治夏朝故地與殷商故地
-
基準星宿與王朝交替
-
-
-
第四章 戰國諸國各自論述的夏商周三代
-
秦、齊的主張與三代
-
秦的領土統治正當性主張
-
齊的領土統治正當性主張
-
齊威宣王下令編纂的《春秋》及《公羊傳》
-
《公羊傳》的開頭
-
「叔尸鎛」與夏朝故地
-
-
魏的《竹書紀年》與三代
-
《竹書紀年》、「夏」與革命
-
《竹書紀年》中描述的周朝權威繼承
-
魏惠成王與夏朝權威
-
-
楚的祖先神話與三代
-
與傳說中帝王的關聯
-
《左傳》中記載的楚國祖先
-
楚的周朝權威繼承
-
-
中山國的統治正當性主張與三代
-
中山國的統治正當性主張與《穀梁傳》
-
中山國的「中國」與三代
-
-
漢朝繼承三代的「模式」
-
戰國時代的正統繼承「模式」與漢朝
-
象徵漢朝正統性之物
-
漢朝繼承的下剋上理論
-
-
-
第五章 夏與殷商的史實
-
禹的傳說
-
戰國時代世人眼中的三代形象
-
《尚書‧禹貢》
-
〈禹貢〉中描述的九州
-
〈禹貢〉中描述的五服
-
「中國」的起源
-
《容成氏》中描述的禹
-
《墨子》中描述的禹
-
《周禮‧職方氏》中描述的九州
-
行神禹
-
治水傳說與禹
-
巡視統治疆域的王
-
-
夏朝系譜
-
夏朝系譜如何得以留存
-
劉累的傳說
-
-
殷商朝
-
透過出土文字史料復原殷商始祖傳說
-
城市國家殷商
-
甲骨文所傳達的訊息
-
殷商與周
-
帝乙、帝辛時期的祭祀活動
-
-
-
第六章 春秋時代的史實
-
廣大漢字圈的出現
-
「東遷」的驚人內幕
-
盟書的出現
-
侯馬盟書
-
從盟書到法令
-
-
孔子的時代
-
形形色色的孔子形象
-
流浪的孔子
-
孔子的評價與殷商故地
-
孔子與《公羊傳》
-
《左傳》中的「獲麟」
-
《左傳》中的孔子
-
各國對孔子的評價大為不同
-
孔子所預言的王是誰?
-
-
探尋孔子的真正面貌
-
國家政策塑造出的各種孔子形象
-
遊俠們的輿論與儒家思想
-
身為遊俠的孔子
-
-
春秋五霸
-
被稱為霸主的君主們
-
論述齊桓公的前提
-
《公羊傳》中的齊桓公
-
貶低齊桓公的「模式」
-
-
齊桓公去世後維持諸國秩序的霸主們
-
晉文公
-
以爵位作為標籤
-
楚莊王
-
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與越王句踐
-
吳越同舟與臥薪嘗膽
-
秦穆公
-
五霸論的地區性差異與下剋上觀點
-
宋襄公
-
-
-
第七章 戰國時代的史實
-
合縱連橫
-
合縱連橫的虛像
-
蘇秦的虛像
-
《戰國縱橫家書》中的「蘇秦」
-
蘇秦的「合縱」
-
蘇代的「合縱」與齊的興衰
-
「稱帝」的意義
-
-
促成「合縱」的另一功臣-孟嘗君
-
孟嘗君的來歷
-
孟嘗君與齊的副都
-
孟嘗君的「合縱」與蘇代的「合縱」
-
-
屈原
-
屈原之死
-
屈原與《楚辭》
-
-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縱」
-
春申君與吳越之地
-
秦始皇的身世
-
東方諸國的滅亡
-
-
-
第八章 戰國時代的學術
-
諸子的虛實
-
諸子的出現
-
諸子百家的虛像
-
劉向、劉歆的諸子觀念
-
-
戰國時代的宇宙觀
-
遭到遺忘的天地創造神話
-
大地懸浮於水
-
大鵬神話
-
俯視蒼天
-
《周易》的方位配置
-
科學技術
-
-
構成戰國時代學術著作的文字
-
《說文解字》提到的書體
-
戰國時代的文字
-
為了彰顯秦的特殊地位的書體
-
戰國文字的其後發展
-
-
-
第九章 為戰國時代帶來變革之人
-
建立長度單位標準的意義
-
前所未有的社會變動與改革者
-
長度單位標準的建立與度量衡
-
《漢書‧律曆志》之後的度量衡
-
-
商鞅變法
-
商鞅變法與阡陌
-
商鞅變法與爵位的整編
-
領土國家的擴張與爵位的變質
-
-
楚的變法
-
楚的爵位
-
吳起變法
-
-
從王的巡視到皇帝的巡視
-
天下的物資流通與金屬貨幣的出現
-
從殷商君王的田獵到秦始皇巡視天下
-
-
-
第十章 經過重新比對與考證的春秋時代及夏商周三代形象
-
在文書行政制度出現之前
-
大和的大國與殷商、周
-
到春秋時代為止的畿內
-
首都與副都
-
-
西周時代的世界觀
-
西周金文中稱頌文王、武王的詞句
-
陝西省眉縣青銅器銘文中的「四方」「四域」與「狄」
-
秦公簋、秦公鎛銘文中「下域」「四方」與「蠻夏」
-
新出「秦公鎛」銘文中的「蠻方」「域」「百蠻」「四方」
-
「何尊」銘文中的「中域」
-
-
各文化圈中的王朝更迭
-
基於天下觀所論述的霸主更迭
-
春秋時代的周朝首都
-
-
漢字的魔力
-
以周為尊的青銅器銘文
-
四處生根的漢字
-
-
遭到理想化的周公旦與太公望
-
周公旦
-
太公望
-
-
領土國家化過程中的大國豪族與小國豪族的差異
-
孔子與魯國豪族
-
魯的三桓
-
任何國家都有豪族
-
《春秋》的參考史料
-
聖德太子的時代
-
-
刻板印象與多重觀點
-
探尋「史實」底下的史實
-
皇帝的「天下」與周邊國家的疆域
-
日本江戶時代儒學家的中國古代史認知
-
中國古代史認知與觀察城市國家的眼力
-
-
- 主要登場人物略傳
- 歷史關鍵詞解說
- 參考文獻
- 年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