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相對於傳統文獻一字未提「客家」何時進入南臺灣墾殖,本書從地方社會及其與國家的互動切入,來瞭解清代臺灣「客家」群體形成的原因,以及他們在臺灣定居的歷史過程。
「客家」們至少經歷半世紀以上的努力,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獲得應有的身分和權益。臺灣「客家」社會的成立與發展,不只和島內農墾活動、社會動亂、族群建構息息相關,也對應著清帝國的地方控制及華南的商貿活動和經濟發展。研究清代「客家」移民定居的歷史,有助於瞭解清代臺灣社會整體發展的歷史。
「客家」們至少經歷半世紀以上的努力,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獲得應有的身分和權益。臺灣「客家」社會的成立與發展,不只和島內農墾活動、社會動亂、族群建構息息相關,也對應著清帝國的地方控制及華南的商貿活動和經濟發展。研究清代「客家」移民定居的歷史,有助於瞭解清代臺灣社會整體發展的歷史。
- 增訂版序
- 第一章 序言
-
第一部 從明到清
-
第二章 「閩主粵佃」與開莊傳說
-
「閩主粵佃」
-
六堆內部的區域性
-
六堆開莊傳說
-
-
第三章 請墾制度與鄉村社會
-
政權轉換與請墾制度
-
作為政經中心的府城
-
官府權力、衙役與地方社會
-
地方的歷史
-
集村聚落景觀
-
墾區「莊園」與管事
-
-
-
第二部 康熙五十年代社會像
-
第四章 水田化運動
-
米穀經濟的崛起
-
水田化運動
-
開發與封禁?
-
田賦折色與地方社會
-
-
第五章 番租與田底:下淡水社文書的案例
-
下淡水社文書
-
漢佃和「田底」
-
「稅佃」與小租業戶
-
粵莊的土地流通
-
粵莊村落社會的成立
-
-
第六章 方志的「客民」書寫與社會像
-
縣官歸治與地方行政的展開
-
縣級地方志的編修
-
縣級方志的「客民」書寫
-
負面的「客民」形象
-
康熙五十年代臺灣的社會像
-
-
-
第三部 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
-
第七章 朱一貴事件
-
社會動亂的起因
-
杜君英集團的形成以及擴張
-
府城的政治空間與社會秩序
-
杜君英集團何以往北竄逃?
-
下淡水地方社會的變化
-
貓兒干的族群與環境
-
「客民」與「土著」
-
-
第八章 從「客仔」到「義民」
-
義民記憶與信仰
-
義民的身分
-
賜匾「懷忠里」
-
萬歲聖旨牌與忠義亭
-
蠲免差徭與渡臺「義照」
-
-
第九章 區域發展與地方控制
-
府城東南的山區地帶
-
東港溪與東港
-
內陸的發展與商業市街
-
地方控制與族群政策
-
劃界隔離與義民
-
-
-
第四部 科舉學額與祖籍認同
-
第十章 科舉學額
-
粵籍學額的政治過程
-
社會資源控制與爭奪
-
文化環境與社會網絡
-
-
第十一章 「我粵」:粵民的祖籍認同
-
閩粵學額與身分
-
閩粵分類的深化
-
省籍和語言
-
從「客」到「粵」
-
-
-
尾聲
-
第十二章 林爽文事件與義民信仰
-
- 徵引文獻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364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