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閒散筆記
本書收錄資深戲劇家汪其楣有關臺灣戲曲演出的劇論散文──一個學者和導演的觀劇「證據」。其中保留了歷時三十餘年的現場戲劇經驗,對於作者與喜愛戲劇的觀眾來說,藉由她筆下的歷歷如繪再現當年情景,同為一難得之賞心樂事!
作者析論劇本及評介演出的文章收在「案頭」和「場上」的第一輯中,如《牡丹亭》、《西廂記》、《新繡襦記》等;自己親身參與的演出工作,如導演、編劇或藝術指導等任務,則收錄在「燈亮」和「燈暗」的第二輯部份。而作者曾親近相處的梨園前輩,如梁秀娟、徐炎之、侯佑宗、孫元彬、孫元坡的傳承用心和充滿智慧的語言,以及對一代藝術導師俞大綱的紀念,則收錄在「懷念」、「希望」第三輯文章中。
除京劇和崑曲之外,書中也觀察南管、歌仔戲、豫劇、秦腔、黃梅戲和藝霞歌舞團等演出。臺灣所培養的第一代名角如徐露、郭小莊、王海玲、胡陸蕙、朱陸豪等的技藝情貌,和各個劇種在台前台後演練與經營的辛勤耕耘都展露在本書中。喚起的不只是過去,也對當下和未來有誠摯切身的提醒和呼應。
作者析論劇本及評介演出的文章收在「案頭」和「場上」的第一輯中,如《牡丹亭》、《西廂記》、《新繡襦記》等;自己親身參與的演出工作,如導演、編劇或藝術指導等任務,則收錄在「燈亮」和「燈暗」的第二輯部份。而作者曾親近相處的梨園前輩,如梁秀娟、徐炎之、侯佑宗、孫元彬、孫元坡的傳承用心和充滿智慧的語言,以及對一代藝術導師俞大綱的紀念,則收錄在「懷念」、「希望」第三輯文章中。
除京劇和崑曲之外,書中也觀察南管、歌仔戲、豫劇、秦腔、黃梅戲和藝霞歌舞團等演出。臺灣所培養的第一代名角如徐露、郭小莊、王海玲、胡陸蕙、朱陸豪等的技藝情貌,和各個劇種在台前台後演練與經營的辛勤耕耘都展露在本書中。喚起的不只是過去,也對當下和未來有誠摯切身的提醒和呼應。
- 觀劇有門道/柯慶明
- 感恩與珍惜/汪其楣
-
案頭/場上
-
觀小陸光公演俞大綱先生《新繡襦記》—談角色刻劃與情境的建立
-
比較胡陸蕙的三個角色:木蘭.明妃.李亞仙—兼談平劇演員的才具
-
劇評三帖—《走路戲館》、《山裡話》、《吠月之犬》
-
小生觀點的女性情慾自主—以《西廂記》為例
-
日安.崑曲
-
纖柔狂放的靈魂—她的〈尋夢〉
-
為什麼還是《牡丹亭》?
-
泉州梨園戲—簡約見閎美
-
素面版畫中的繡像—評《徽州女人》
-
看戲去也—燕歌吳歈
-
秦聲秦態最迷離
-
導演歌仔戲大有可為
-
懷念那份甜蜜與溫暖—記徐露的《得意緣》
-
-
燈亮/燈暗
-
過程—側寫郭小莊
-
信心與自尊—我們的南管
-
貴在情趣—《長生殿》中的楊玉環
-
麗娘私戀
-
舞台上讀到胡雪巖
-
綿綿藝霞
-
追求完美.春美
-
《浪漫傳奇拜月亭》—導演也是幸福的觀眾
-
-
懷念/希望
-
《手眼身法步—國劇旦角基本動作》誌
-
鼓板動處心音傳—記侯佑宗老師
-
迴響聲中傾聽—梁秀娟、孫元坡談國劇的「新」與「變」
-
孫元彬與《鍾馗嫁妹》
-
看平劇是往前走的第一步
-
好好再唱幾百年
-
紅樓崑曲子弟戲
-
從崑曲談起—分享人類文化的無形資產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359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