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322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針對《莊子》三核心主題:「自然、氣化、身體」,進行古典新義的跨文化編織。透過古典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的經緯交織,施行了一種形式變形、意義創造的思想演化工作。本書嘗試將海德格的詩意存有、梅露龐蒂的身體現象、本雅明的靈光氣韻、伯梅的氣氛美學等當代跨文化資源,擇取合宜脈絡植入《莊子》文脈肌理,形成差異重覆的思想接枝試驗。筆者曾提出道家式存有論,本書進一步將其重建為具體、差異、活力的物化美學。本書的自然、身體論述,將過去對《莊子》天/道/心/性,朝向超越形上學的縱貫詮釋,給調節為物化美學的水平超越。水平式超越,不離於身體與自然經驗,亦不離社會倫理、歷史文化,不屬西方傳統形上學的超越意義,而契近身體現象學所描繪的身體與世界共在、人文與自然交纏的經驗自身。總言之,本書一則闡發《莊子》的自然美學之身體經驗,二則闡發《莊子》「道無逃物」的物學轉向。三則將《莊子》「即氣化即物化」經驗,帶向自然與人文的「天人不相勝」之兩行運動。於是,自然美學與權力批判不分兩途,而有秘響旁通之曲徑幽通。
  • 自序 邁向永未完成的跨文化道路
  • 第一章 導論:《莊子》與朱利安相遇於渾沌之地—中西跨文化對話的方法論反省
    • 一、緣起:張隆溪、畢來德、何乏筆對朱利安的質疑
    • 二、繞道中國的爭論:是阻礙還是開啟「跨文化」通道?
    • 三、差異與間距的分辨:從「形上學」到「非形上學」的轉化
    • 四、「間距」開啟「之間」:乞靈於老莊流變、空虛之道
    • 五、朱利安的「間距」與《莊子》的「兩行」
    • 六、朱利安的「之間」與《莊子》的「渾沌」
    • 七、文化生命與個人生命都需要「卮言流變」與「養生之道」
    • 八、結論:朱利安的「間文化性」vs. 何乏筆的「跨文化性」
  • 第二章 《莊子》自然觀導論:多元考察與跨文化反思
    • 一、科學意義的客體對象自然觀:唯物論遺忘了存有生機
    • 二、牟宗三的主觀境界型態自然觀:唯心論減殺了存有活力
    • 三、郭象獨化自然觀與海德格的差異:自生適性遺忘物化交融
    • 四、楊儒賓「玄化山水」詩畫觀與《莊子》「即物而道」的再反思
    • 五、徐復觀將山水畫與《莊子》理解為自然/人文二元論的再檢討
    • 六、何乏筆對自然山水、平淡美學的跨文化詮釋與《莊子》的當代性
    • 七、結論
  • 第三章 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老、莊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
    • 一、道家「自然」關涉人事與萬物相會興發的世界觀
    • 二、《老子》「道法自然」的具體存有論與觀復美學之重建
    • 三、《莊子》天籟物化的差異存有論之一、多景觀
    • 四、結論:「道法自然」落實為「與世俗處」的美學拯救
  • 第四章 《莊子》藝術思維與惠施技術思維的兩種差異自然觀:與海德格的跨文化對話
    • 一、莊周與惠施的生死至交之友情
    • 二、〈齊物論〉批判論辯和惠莊三辯並不矛盾
    • 三、惠施之「知」與莊周「無知之知」兩種思維差異
    • 四、惠莊三辯的解剖:魚樂與否、有用無用、有情無情
    • 五、惠施、莊周與海德格的可能對話:技術與藝術的圓通無礙
    • 六、結論:古典新義的惠莊新語境之必要
  • 第五章 《莊子》的死生一條、身體隱喻與氣化永續:以自然為家的安身立命
    • 一、人生可被描述成親友連環凋零的「死亡書寫」:命限與自然
    • 二、死亡帶來「倒懸」之苦的隱喻:粉身碎骨與茫然無知
    • 三、死與生之隱喻:落葉歸根、罔兩問景、少小離家、髑髏至樂
    • 四、真人的基本配備:死生無變於己、入於不死不生
    • 五、面對死亡只有任放、不能藏身:大冶鑄金和夜半力士的隱喻
    • 六、結論:《莊子》與神話的生死觀別異:形滅神滅不滅
  • 第六章 《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
    • 一、老莊整全之身的原型來源:神話的流動變形身體
    • 二、符號身體的規訓與支離:禮教之身與名言交纏的洞察
    • 三、技藝身體的融入與覺察:技進於道的庖丁
    • 四、氣化身體的感通與交換:遊乎一氣的真人
    • 五、結論:氣化之身與符號之身在人間世重新遇合
  • 第七章 《莊子》「即物而道」的身體現象學解讀:與梅洛龐蒂的跨文化對話
    • 一、從畢來德對《莊子》之「道」(事物之運作)的翻譯說起
    • 二、「有無同出而異名」是道家「物化存有論」的美學隱喻
    • 三、統合可見性與不可見性的繪畫是具體存有論的空間性表達
    • 四、當代繪畫的突破:視覺重啟、輪廓爆破、線條變形、色彩氣氛
    • 五、以繪畫解讀〈齊物論〉: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物未始有畛
    • 六、繪畫世界:深度空間與身體感知的混搭侵越
    • 七、「庖丁解牛」技藝與神人「聽之以氣」的身體交換景觀
    • 八、永未完成的結論:生生不息的氣化世界與不可完成的繪畫運動
  • 第八章 《莊子》的自然美學、氣化體驗、原初倫理:與本雅明、伯梅的跨文化對話
    • 一、《莊子》「與物相遊」的自然美學與賞物傾向
    • 二、跨文化視域看《莊子》自然、氣化、身體的古典新義
    • 三、本雅明的氣韻體驗和自然美學
    • 四、本雅明的氣韻體驗與海德格的大地拯救
    • 五、本雅明與波特萊爾對自然神殿的震顫體驗與感通冥合
    • 六、伯梅「氣氛美學」對「氣韻美學」的十字打開
    • 七、氣氛美學中的自然、身體、空間、世界之難分難解
    • 八、結論:《莊子》的自然美學與氣氛倫理
  • 第九章 結論:《莊子》跨文化編織下的「自然.氣化.身體」圖象
    • 一、跨文化的《莊子》圖象:永未完成的文之悅
    • 二、跨文本、跨文化編織的意義創生與演化
    • 三、跨文化交織與文化主體性的有機共生
    • 四、「自然.氣化.身體」交織經緯與跨文化圖象
  • 附錄(一) 《儒門內的莊子》與「跨文化臺灣莊子學」
    • 一、緣起:奇書連連
    • 二、「莊子儒門說」深藏儒者救治儒學的「儒懷」
    • 三、《儒門內的莊子》的「史識」與「文心」:第二與第三波莊學修正之觀察
    • 四、《儒門內的莊子》的幾個批判性觀察
    • 五、結論:「儒門外的孔子」與「儒門內的莊子」相視而笑
  • 附錄(二) 海德格存有學對技術、科技的現代性批判:形上解構、重返自然、詩意棲居
    • 一、導論:科技的危機嚇不了人嗎?
    • 二、海德格對技術本性的追溯:希臘人原初經驗的回歸與重現
    • 三、海德格對現代技術的本質之分析、反省與批判
  • 參考書目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