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聲響,以前更常用的詞彙是「噪音」(也就是非音樂),如今已被認為是可用嚴肅態度欣賞或作為媒材的當代藝術。
台灣的聲響藝術(sound art)源於解嚴後1990年代動盪的社會與政治環境,以及因戒嚴壓抑已久的動能。當時被稱作「噪音運動」的聲響藝術為台灣的藝術創作帶來許多可能,更開創了全新的思考、創作方向,並透過《白木耳》雜誌(White Fungus)向英語世界發聲。本書藉由介紹六位國際知名的重要聲響藝術家:林其蔚、王福瑞、王虹凱、黃大旺、鄭宜蘋與HH,追溯聲響藝術在台灣發展的脈絡,也探究藝術家們的創作歷程,如何透過「聲響」表達、展現自己的思考與觀點。
結合實驗音響、數位影音及聲音互動裝置的「聲響藝術」,如今獲得政府、美術機構、學院的認同投入,國外藝術理論、藝術家相繼引入台灣,可謂是――噪音已死,噪音萬歲。
本書特色
1. 介紹六位台灣聲響藝術家,中英對照,向國際發聲。
2. 書末附有重要活動、團隊與專業名詞列表,一次了解這門新興藝術。
3. 與2018台北藝術節《噪集》節目合作,跨國呈現聲響藝術風貌。
台灣的聲響藝術(sound art)源於解嚴後1990年代動盪的社會與政治環境,以及因戒嚴壓抑已久的動能。當時被稱作「噪音運動」的聲響藝術為台灣的藝術創作帶來許多可能,更開創了全新的思考、創作方向,並透過《白木耳》雜誌(White Fungus)向英語世界發聲。本書藉由介紹六位國際知名的重要聲響藝術家:林其蔚、王福瑞、王虹凱、黃大旺、鄭宜蘋與HH,追溯聲響藝術在台灣發展的脈絡,也探究藝術家們的創作歷程,如何透過「聲響」表達、展現自己的思考與觀點。
結合實驗音響、數位影音及聲音互動裝置的「聲響藝術」,如今獲得政府、美術機構、學院的認同投入,國外藝術理論、藝術家相繼引入台灣,可謂是――噪音已死,噪音萬歲。
本書特色
1. 介紹六位台灣聲響藝術家,中英對照,向國際發聲。
2. 書末附有重要活動、團隊與專業名詞列表,一次了解這門新興藝術。
3. 與2018台北藝術節《噪集》節目合作,跨國呈現聲響藝術風貌。
- 主編序
- Foreword/鄧富權 Fu Kuen Tang╱文
-
導論
-
《白木耳》與台灣聲響藝術
-
White Fungus and Sound Art in Taiwan/Mark Hanson ╱文‧DJ味王 Wèi Wáng╱譯
-
從治理的縫隙中迸發台灣聲響解放運動
-
The Rise of Taiwan’s Sound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Gap of Governance/羅悅全 Jeph Lo╱文‧譯
-
-
林其蔚 Chi-wei Lin
-
訪談林其蔚
-
An Interview with Chi-wei Lin/Alessandro Bossetti ╱文‧ 林其蔚 Chi-wei Lin、梁家瑜 Chia-yu Liang、DJ味王Wèi Wáng╱譯‧Benny Schaer╱校訂
-
-
王福瑞 Fujui Wang
-
王福瑞和對神秘聲響的著迷
-
Fujui Wang and the Fascination of Mysterious Sounds/Alistair Noble ╱文‧DJ味王Wèi Wáng╱譯
-
-
王虹凱 Hong-kai Wang
-
傳播自主抉擇/行動
-
Distributing Agency/Mattin ╱文‧DJ味王Wèi Wáng╱譯
-
-
黃大旺 Dawang yingfan Huang
-
剝大蒜的人
-
One Who Peels Garlic/顏峻Jun Yan╱文‧ 沈怡寧Yining Shen╱譯
-
-
鄭宜蘋 Betty Apple
-
自殺跳蛋客
-
The Vibrator Terrorist/DJ味王Wèi Wáng╱文‧譯
-
經驗回顧:鄭宜蘋的墨西哥駐村之旅
-
Strange Vibrations—A Detour in Mexico/DJ味王Wèi Wáng╱文‧譯
-
-
HH
-
走在鋼索上的HH
-
HH, Walking on the Wire/羅悅全 Jeph Lo╱文‧ 李彥儀 Yen-yi Lee ╱譯
-
台灣聲響藝術重要活動、團隊與專業名詞
-
Glossary of Key Events, Projects and Terms in Taiwan Sound Art Scene/羅悅全 Jeph Lo╱校訂‧DJ味王Wèi Wáng╱譯
-
- 藝術家簡歷
- About the Artists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中英對照
- DOI : 10.978.957445/8028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