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遊走、失禁、日夜顛倒、被害妄想、囤積垃圾、發生交通事故……
這些讓家人不知所措的行為,也可能有失智以外的原因。
失智問題與老化現象相互糾結,抓準問題,對症處理,才有可能讓照顧變輕鬆。
暢銷書《老後行為說明書》作者最新力作
•甫上市即在日本創造熱議!
•案例豐富,具體詳盡,立即可用,照顧者、高齡者、醫療相關人員必讀!
#高齡者的生理現象和你想的不一樣
․容易生氣也有可能是因為聽不到,或理解得慢。
․白內障也可能讓眼睛進入的光線不足,造成日夜顛倒。
․衣服冷熱不分、隨意亂穿,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溫度的感受和手指觸覺變差。
․上了年紀之後,時間感會衰退,三十秒感覺就像一分鐘。
#並不是患了失智症就做什麼都沒有用,也不是所有的症狀都是失智症引起的。
•一名整天都在發呆的老人家,在接受白內障手術之後就可以正常走路、進餐、更衣。
•睡前約兩小時先躺一下,可以預防夜間漏尿、頻尿。
•找不到的錢包引導高齡者自己發現,就不會被誤指為小偷!
照護失智長者有你不知道的細節和要領,
了解老人家的生理變化,就有可能打破溝通障礙,一講就通。
創造高齡&失智者的友善社會,要從理解做起!
【本書特色】
從14大類失智症可能有的問題行為下手,告訴你:
․如何理解高齡者真正的需求
․家人等周圍的人應該採取的正確行動
․出現問題行為的本人該做的事
․周圍的人容易犯的錯誤
【各界誠心推薦】
賴德仁/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王培寧/臺北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宋家瑩/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神經科副教授、萬芳醫院神經科醫師
吳佳璇/精神專科醫師、失智患者家屬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金立/社團法人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涂心寧/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名譽理事長
張美珠/立心慈善基金會總幹事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失智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誤解!透過本書,讓我們有機會以簡單淺顯的方式認識失智症,從而能更「同理」的去面對患者與其照顧者。
林金立/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此書內容很具有啟發性,提醒醫療界要更具有情境觀點去理解失智症行為,也告訴照顧界必須更完整地認識服務的對象,我很樂意推薦。
宋家瑩/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神經科副教授、萬芳醫院神經科醫師
本書除了從患者自身及家屬的處理角度去思考,還特別建議自己可以怎麼面對及預防這些問題的方法。從一般醫學的角度加上一般民眾可以執行的建議,相信是一本「五十後新鮮人」值得參考的書籍。
張美珠/立心慈善基金會總幹事
書中所敘述頗有同感,對實務工作者也有助益!因為我們的日照中心約八成是失智者,我的親戚也正面對照顧失智者的挑戰,「失智者」是二十一世紀高齡社會很大的議題。閱讀此書無論家庭照顧者或實務工作者,從案例或理論,讓我們的照顧路多了認知!
【日本讀者熱評】
․我現在40多歲,父母70多歲,周遭的人需要照顧親人的愈來愈多,不能再把「失智症」當成是別人的事。……這本書讓我對失智症從似懂非懂到清楚理解,並踏出對應的第一步——paul_and_yuki
․在失智症已成為國民病的現在,這本書從如何更了解失智症,如何對待有失智症患者的角度來談,是相當獨特的一本書。——晴耕雨読
․這本書讓我因為知道年長者對時間的感覺和年輕人完全不同,還有知道觸覺、嗅覺、視覺衰退的影響,讓我能冷靜對應失智症患者。內容寫得相當仔細,也有案例,非常好閱讀。——lucky lady
這些讓家人不知所措的行為,也可能有失智以外的原因。
失智問題與老化現象相互糾結,抓準問題,對症處理,才有可能讓照顧變輕鬆。
暢銷書《老後行為說明書》作者最新力作
•甫上市即在日本創造熱議!
•案例豐富,具體詳盡,立即可用,照顧者、高齡者、醫療相關人員必讀!
#高齡者的生理現象和你想的不一樣
․容易生氣也有可能是因為聽不到,或理解得慢。
․白內障也可能讓眼睛進入的光線不足,造成日夜顛倒。
․衣服冷熱不分、隨意亂穿,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溫度的感受和手指觸覺變差。
․上了年紀之後,時間感會衰退,三十秒感覺就像一分鐘。
#並不是患了失智症就做什麼都沒有用,也不是所有的症狀都是失智症引起的。
•一名整天都在發呆的老人家,在接受白內障手術之後就可以正常走路、進餐、更衣。
•睡前約兩小時先躺一下,可以預防夜間漏尿、頻尿。
•找不到的錢包引導高齡者自己發現,就不會被誤指為小偷!
照護失智長者有你不知道的細節和要領,
了解老人家的生理變化,就有可能打破溝通障礙,一講就通。
創造高齡&失智者的友善社會,要從理解做起!
【本書特色】
從14大類失智症可能有的問題行為下手,告訴你:
․如何理解高齡者真正的需求
․家人等周圍的人應該採取的正確行動
․出現問題行為的本人該做的事
․周圍的人容易犯的錯誤
【各界誠心推薦】
賴德仁/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王培寧/臺北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宋家瑩/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神經科副教授、萬芳醫院神經科醫師
吳佳璇/精神專科醫師、失智患者家屬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金立/社團法人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涂心寧/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名譽理事長
張美珠/立心慈善基金會總幹事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失智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誤解!透過本書,讓我們有機會以簡單淺顯的方式認識失智症,從而能更「同理」的去面對患者與其照顧者。
林金立/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此書內容很具有啟發性,提醒醫療界要更具有情境觀點去理解失智症行為,也告訴照顧界必須更完整地認識服務的對象,我很樂意推薦。
宋家瑩/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神經科副教授、萬芳醫院神經科醫師
本書除了從患者自身及家屬的處理角度去思考,還特別建議自己可以怎麼面對及預防這些問題的方法。從一般醫學的角度加上一般民眾可以執行的建議,相信是一本「五十後新鮮人」值得參考的書籍。
張美珠/立心慈善基金會總幹事
書中所敘述頗有同感,對實務工作者也有助益!因為我們的日照中心約八成是失智者,我的親戚也正面對照顧失智者的挑戰,「失智者」是二十一世紀高齡社會很大的議題。閱讀此書無論家庭照顧者或實務工作者,從案例或理論,讓我們的照顧路多了認知!
【日本讀者熱評】
․我現在40多歲,父母70多歲,周遭的人需要照顧親人的愈來愈多,不能再把「失智症」當成是別人的事。……這本書讓我對失智症從似懂非懂到清楚理解,並踏出對應的第一步——paul_and_yuki
․在失智症已成為國民病的現在,這本書從如何更了解失智症,如何對待有失智症患者的角度來談,是相當獨特的一本書。——晴耕雨読
․這本書讓我因為知道年長者對時間的感覺和年輕人完全不同,還有知道觸覺、嗅覺、視覺衰退的影響,讓我能冷靜對應失智症患者。內容寫得相當仔細,也有案例,非常好閱讀。——lucky lady
- 書封
-
前言
-
這些問題行為真的是失智症引起的嗎?
-
只要了解原因,就能找到解決方法,減少不安的情緒!
-
我接觸過十萬名以上的高齡者,參考大量國內外論文
-
不從大腦,從眼睛和耳朵進行保健,也可以預防失智症!
-
這本書是針對出現問題行為的人、他們的家人,和所有相關人士
-
-
第一章 特別讓人困擾的失智症五大問題行為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一易怒/使用暴力/性騷擾—除了失智症的影響,重聽、記憶力衰退、憂鬱、妄想、幻覺、便祕等多種原因,都會造成這些行為
-
因為罹患失智症,誤以為自己被對方欺負
-
此外,也可能是因為耳朵不好,根本沒聽到別人在跟他說話
-
認定照顧者是壞人,拒絕接受照護
-
首先,可以等他平靜下來。若無法平靜,可以「採取緊急安置措施」或「強制住院治療」
-
人是一種到死都很好色的動物
-
隨著自己喜歡的樂曲哼唱,可以壓抑怒氣,也能減緩失智症病情的發展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二漏尿/大便失禁—漏尿的原因不光只是因為失智症。有時,失智症藥物也會導致漏尿……
-
並非穿上尿布就了事……
-
將「不知道」變成「知道」,才能徹底解決漏尿問題
-
有些失智症藥物會造成漏尿
-
即使不是失智症,也很容易因為咳嗽或打噴嚏而漏尿
-
睡前兩小時先躺一下,為什麼可以預防漏尿?
-
入住照護機構的人,有半數都會漏尿
-
針對大便失禁的主要原因—便祕,身邊的人也有責任
-
膳食纖維和失智症藥物也可能是大便失禁的元凶
-
將大便塗在牆上的老人,並不認為自己塗的是大便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三徘徊—便祕或視野狹窄等也會引發徘徊
-
即使罹患失智症,也很少有人會沒有目的地來回行走
-
首先,從徘徊的目的開始尋找
-
徘徊也可能是便祕和視野問題所引起
-
不可能「把他們鎖在房間裡」或「二十四小時監視」
-
讓他戴著GPS,失蹤時可在半徑五百公尺內搜尋
-
徘徊SOS、在所有物上寫上姓名都是預防方法!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四睡眠不足/日夜顛倒—在夜半照料排泄、阻止徘徊,讓家人徹夜無法安眠……
-
因為睡眠不足,所以很想回家、半夜四處徘徊……
-
上了年紀後出現的肌力衰退,是造成睡眠不足和失智症的原因
-
白天一定要維持光亮,即使開燈也沒關係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五出現「被偷妄想症」等被害妄想—全心全意提供照顧的家人,更容易成為被懷疑的對象
-
就算眼睛沒問題,只要大腦有狀況,也會看到不存在的東西
-
光是對他們說出感謝的話,就可以減少妄想
-
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不一致,會產生被害妄想
-
當面否認「我沒有偷!」並不正確
-
-
Column失智症和五感、運動功能的關聯性
-
視覺
-
聽覺
-
觸覺
-
嗅覺
-
味覺
-
運動功能
-
-
-
第二章 對本人完全沒有好處的問題行為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六把家裡弄得到處都是垃圾—眼睛或耳朵變差,家裡就可能搞得全是垃圾,不全與失智症有關
-
不覺得垃圾是垃圾
-
告訴他「我要那個,給我」,對方就會放手
-
會買太多,不光是因為忘記之前曾經買過
-
罹患失智症後,很容易就會順手牽羊
-
只靠拍攝住家的照片,很容易就能發現家裡到處都是垃圾
-
雖然收可燃垃圾的天數很多,還是無法安心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七明明很閒,卻不耐久候/無法回答今天禮拜幾、 幾月幾日,甚至是自己的年齡—過了七十歲後,三十秒感覺起來就像一分鐘。有時會故意胡亂回答自己的年齡
-
隨著年齡不同,想像中一分鐘的長度也完全不同
-
退休或不再需要育兒後,今天是禮拜幾的時間感也會隨之衰退
-
「想不起來」是健忘,「連記都記不住」則是失智
-
經常明明只是五感衰退,卻被認為是失智症
-
如果無法用手做出鴿子的形狀,就有可能是失智症
-
只要準備一些以前的照片,就可以預防失智症
-
同時活動身體和大腦,就可以維持認知功能
-
再怎麼擔心都無法解決失智症的問題,倒不如享受現在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八穿衣服時無視當時的氣溫或季節在浴室昏倒—在房間內中暑、因燒燙傷而入院、在浴室內死亡……這些事很容易就會發生
-
為什麼夏天穿得很厚,冬天卻穿得很薄?
-
比起烈日當頭的戶外,在屋子裡更容易中暑
-
讓多達一成的高齡者住院的燙傷,有很多方法可以預防
-
冬天晚上洗澡會危及性命﹗?
-
高齡男性喜歡搶第一個洗澡,因此更加危險
-
讓浴室暖和,入浴不要超過二十分鐘,洗澡前要先打聲招呼
-
人工呼吸可以不做,但一定要做心臟按摩
-
大量攝取膳食纖維、青背魚、納豆和香蕉,可預防心肌梗塞和腦中風
-
收音機體操非常適合大多數高齡者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九對服裝儀容毫不在意—六成以上的高齡者都希望可以好好打扮!但是,有許多理由讓他們無法做到
-
事實上,喜歡打扮的高齡者很多,占了六成以上
-
上了年紀後,鈕釦的大小感覺只有年輕時的一半
-
高齡者之所以多用蛙口包,並不是因為他們偏好傳統風格
-
盡量選擇混紡的棉質衣物,新衣服要先洗過一次再穿
-
即使患了失智症,還是看得懂笑容!
-
可以塗抹凡士林、增加房間的溼氣、修剪指甲
-
要防晒,並積極攝取維生素D
-
為何高齡女性要把頭髮染成藍色或紫色?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十堅持拒絕新事物—高人氣禮物「按摩機」或「食物」為什麼會造成危險……?
-
新事物和環境只會導致失智症,無法活化大腦﹗?
-
年輕人必備的「智慧型手機」為什麼對高齡者來說極為不便?
-
有些高齡者很喜歡玩線上遊戲或使用 iPad
-
不斷有高齡者表示,他們因為使用按摩機而身體不適
-
信件才是隱藏版的推薦禮物
-
送食物也要多注意。如果處理不慎,有時會讓高齡者生氣
-
旅行或讀書可以提高對新事物或環境的適應性
-
-
-
第三章 可能演變成牽連多人悲慘事件的高危險問題行為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十一突然跑到馬路上—在住家附近比前往不熟的道路更危險,步行中又比行駛中危險
-
失智的人不知道要閃避車輛,也沒有走行人穿越道的概念
-
傍晚六點左右發生意外的機率非常高
-
即使司機沒有犯錯,也還是會發生事故
-
要謹記年輕人比較容易撞到高齡者
-
高齡者的視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嚴重衰退
-
即使上了年紀,還是可以改善視力!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十二因開車而引發交通事故—經常忽略交通號誌,不擅長在十字路口左轉是有原因的
-
幾乎所有交通事故都是高齡者引起的。這個說法是錯的
-
不開車之後,容易罹患失智症
-
有效視野對事故的影響遠遠大於視力
-
比起認知功能,有效視野與事故預防的關係更為密切
-
有效視野的特徵,是有需要確認的事物增加時就會變小
-
有效視野可以靠著運動和書本來擴大
-
防藍光或遮光眼鏡也是高齡者的必備物品
-
如果不知道認知功能的檢查內容,有可能會被判定為失智症……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十三引發火災—特別是火災,除了失智症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原因
-
火災造成的死傷者有六成為高齡者
-
嗅聞料理的味道、運動、攝取鋅,都可以減少火災發生
-
腰腿無力也是引發火災的原因
-
如果可以抬起腳走路,就能減少火災,也能預防臥床
-
火災肇事原因以「香菸」居冠,嗅覺已經衰退的高齡者尤其喜歡抽菸
-
將瓦斯或煤油暖爐換成電暖爐,同時也要確認機器的使用年限
-
佛壇的蠟燭其實是非常危險的火災肇事原因
-
-
失智症經常出現的惱人行為 之十四因為無法把錢領出來支付照護費用而導致破產—如果不了解「家族信託」,就可能會過得非常辛苦
-
了解「監護人制度」和「家族信託」
-
即將陷入老後破產的危機時,可以向國家求救
-
-
- 作者結語
- 審訂者結語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