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在這個只有口頭約定的關係裡,我們用愛攜手創造美好的家庭協奏曲
2018年十月至今,超過150萬人次觀看
公視「我的彩虹家庭:同性戀的小孩會是同性戀嗎?」(www.facebook.com/twlgbtfamily/videos/285976355577768/UzpfSTExOTU0MDMwNDcyNzQ0OToyMjk1MTM4MzIzODM0Mjky/)
《青春發言人》、《誰來晚餐》受訪主人翁現身說法
當媽媽和同性伴侶決定攜手共同生活,阿公問要不要把媽媽的同性伴侶趕出家門,七歲的大女兒反問:「把她趕走?那我們要去哪裡?」
「《富爸爸.窮爸爸》?」小女兒聽到這個書名不解地問。「他有兩個爸爸?所以,他們也是同志家庭喔?」
「妳明明不是我們的爸爸,但妳很照顧我們,會保護我們。妳選擇和媽媽在一起,然後就把我們也一起愛下去。還有,身為同性戀也不是妳的選擇,但妳沒有怨天尤人,妳就是負責任地愛自己、接受自己,我們從來沒有聽妳說過一句『我因為是同性戀,所以被歧視了!』這種話。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男性力量』。」大女兒振振有詞地說。
「我覺得家庭有很多種,我不會去想說我們家這樣就是很奇怪。我覺得,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愛!愛不愛對方,會不會照顧得到對方、會不會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也互相幫忙。」小女兒說。
「聽聽她們愛家志工想說的也無妨。畢竟,我們又不會因為她們的說詞,就變成不是家人,對吧?」大女兒溫和地說出她的堅定。
如果「家」是可能讓人受傷的黑洞,
我們不曾忘記愛的美好,勇敢地跨出性別身分與家庭的框架,
一起建構家,實踐對家的想像,描繪家人的樣貌……
二〇一二年年初,我加入了太座和兩個女兒的生活,翻開了我人生新的篇章。太座從來沒有和相同性別的人在一起過,而我則是從來沒想過生活裡會有孩子。
太座的兩個女兒歷經了雙親家庭、在爸爸那裏抱持傳統教養模式的單親家庭、和媽媽再次建立信任與親密的單親家庭。等我加入之後,我們成了兩個女同志和兩個女兒組成的彩虹家庭,女兒也在我們的陪伴下逐步走向自學生活……
這本書是我們一家四口,七年來的相處故事。因為願意與開放,因為以愛為最大公因數,我們一步步朝著信任前進,願意剝除過去那些讓我們不敢去愛的舊經驗,然後再一次擴大自己的愛的能力,擴大到能夠涵蓋彼此,能夠把因為生氣而高舉的矛、因為受傷而拿起的盾都放下。我們勇敢跨出步伐,縮短我們和家門以外的人之間的距離。
「一個被生命引導去如此細膩探索情感與性別議題的孩子,絕對是一個家庭的禮物,因為她╱他是來讓我們解構性別框架、更愛自己的一封情書。」琦琦說。
本書特色
1.第一手分享彩虹家庭的同與不同:透過幽默的日常故事,分享兩位同性伴侶和她們的孩子,如何重新定義家人、家庭角色、性別特質與親密關係。
2.在親密關係中重新定義自己:打破主流家庭/非主流家庭的二分法,跳脫櫃子裡與櫃子外的框架,跳出標籤化的身分認同
3.用真實故事示範如何跟孩子談論同志身分,討論親密關係與喜歡同性對象。
4.與社會大眾勇敢而溫和的對話:一家四口勇於與外人互動,並參與同志權益爭取活動。一改外界認為的激烈挑戰或受害者姿態,用平實的日常細節與孩子的質樸語言,提供跳脫性別框架的反思。
5.給同志的父母建議、同志的教會生活建議。
6.目標讀者:作者粉絲,同志族群,對同志議題友善的親子社群、親子共學團體、老師
2018年十月至今,超過150萬人次觀看
公視「我的彩虹家庭:同性戀的小孩會是同性戀嗎?」(www.facebook.com/twlgbtfamily/videos/285976355577768/UzpfSTExOTU0MDMwNDcyNzQ0OToyMjk1MTM4MzIzODM0Mjky/)
《青春發言人》、《誰來晚餐》受訪主人翁現身說法
當媽媽和同性伴侶決定攜手共同生活,阿公問要不要把媽媽的同性伴侶趕出家門,七歲的大女兒反問:「把她趕走?那我們要去哪裡?」
「《富爸爸.窮爸爸》?」小女兒聽到這個書名不解地問。「他有兩個爸爸?所以,他們也是同志家庭喔?」
「妳明明不是我們的爸爸,但妳很照顧我們,會保護我們。妳選擇和媽媽在一起,然後就把我們也一起愛下去。還有,身為同性戀也不是妳的選擇,但妳沒有怨天尤人,妳就是負責任地愛自己、接受自己,我們從來沒有聽妳說過一句『我因為是同性戀,所以被歧視了!』這種話。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男性力量』。」大女兒振振有詞地說。
「我覺得家庭有很多種,我不會去想說我們家這樣就是很奇怪。我覺得,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愛!愛不愛對方,會不會照顧得到對方、會不會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也互相幫忙。」小女兒說。
「聽聽她們愛家志工想說的也無妨。畢竟,我們又不會因為她們的說詞,就變成不是家人,對吧?」大女兒溫和地說出她的堅定。
如果「家」是可能讓人受傷的黑洞,
我們不曾忘記愛的美好,勇敢地跨出性別身分與家庭的框架,
一起建構家,實踐對家的想像,描繪家人的樣貌……
二〇一二年年初,我加入了太座和兩個女兒的生活,翻開了我人生新的篇章。太座從來沒有和相同性別的人在一起過,而我則是從來沒想過生活裡會有孩子。
太座的兩個女兒歷經了雙親家庭、在爸爸那裏抱持傳統教養模式的單親家庭、和媽媽再次建立信任與親密的單親家庭。等我加入之後,我們成了兩個女同志和兩個女兒組成的彩虹家庭,女兒也在我們的陪伴下逐步走向自學生活……
這本書是我們一家四口,七年來的相處故事。因為願意與開放,因為以愛為最大公因數,我們一步步朝著信任前進,願意剝除過去那些讓我們不敢去愛的舊經驗,然後再一次擴大自己的愛的能力,擴大到能夠涵蓋彼此,能夠把因為生氣而高舉的矛、因為受傷而拿起的盾都放下。我們勇敢跨出步伐,縮短我們和家門以外的人之間的距離。
「一個被生命引導去如此細膩探索情感與性別議題的孩子,絕對是一個家庭的禮物,因為她╱他是來讓我們解構性別框架、更愛自己的一封情書。」琦琦說。
本書特色
1.第一手分享彩虹家庭的同與不同:透過幽默的日常故事,分享兩位同性伴侶和她們的孩子,如何重新定義家人、家庭角色、性別特質與親密關係。
2.在親密關係中重新定義自己:打破主流家庭/非主流家庭的二分法,跳脫櫃子裡與櫃子外的框架,跳出標籤化的身分認同
3.用真實故事示範如何跟孩子談論同志身分,討論親密關係與喜歡同性對象。
4.與社會大眾勇敢而溫和的對話:一家四口勇於與外人互動,並參與同志權益爭取活動。一改外界認為的激烈挑戰或受害者姿態,用平實的日常細節與孩子的質樸語言,提供跳脫性別框架的反思。
5.給同志的父母建議、同志的教會生活建議。
6.目標讀者:作者粉絲,同志族群,對同志議題友善的親子社群、親子共學團體、老師
- 推薦序①讓愛走在一切的前面
- 推薦序②親密關係的新認知
- 推薦序③勇敢擁抱,勇敢愛 一場共同的療癒課
- 家庭成員介紹
-
【第1章】非主流關係/身分,有選擇的餘地嗎?
-
我喜歡女生?我是女生?
-
認真面對同志身分與親密關係
-
童年的創傷與修復
-
琦琦的療癒課題①:親密關係與原生家庭慣性
-
新的親密關係訂單
-
彩虹家庭的開端
-
選擇自己的態度
-
琦琦的療癒課題②:基督徒家庭的同志
-
-
【第2章】家庭的想像、破碎與再建立
-
故事 ▸ 「為什麼她可以管我們啊?」
-
成家立業的美夢破碎
-
分崩離析的家庭關係
-
與父系家族一起的生活
-
太座的療癒課題①:婚姻關係
-
女兒重回媽媽的懷抱
-
太座的療癒課題②:母女關係
-
大女兒的療癒課題:父女關係
-
琦琦加入之後的彩虹家庭
-
琦琦的療癒課題:親子關係
-
逐步踏上自學之途
-
-
【第3章】彩虹家庭的日常互動
-
故事 ▸ 大女兒對菜攤阿伯的「出櫃告白」
-
「琦琦是媽媽的員工」
-
「我們叫琦琦搬出去,好不好?」
-
什麼才是「正常」?
-
沒有櫃子的彩虹家庭
-
已經感受到歧視的小小男同志
-
「妳們是一家人嗎?」
-
「妳媽媽她們是同性戀喔?」
-
同理其他的個體和家庭
-
-
【第4章】兩個媽媽? 彩虹家庭的角色分工
-
故事 ▸ 《富爸爸.窮爸爸》是同志家庭?
-
琦琦有時候更像媽媽呢!
-
爸爸,是個好用的代名詞
-
「妳不要把我當成爸爸喔!」
-
大女兒的父親節作業
-
「瑩瑩爸爸,我跟你說喔……」
-
琦琦,比爸爸更像爸爸
-
大女兒的療癒課題:對爸爸說出「我愛你」
-
琦琦的療癒課題:爸爸,到底是什麼?
-
願意,讓我成為她和女兒們的家人
-
-
【第5章】跳出性別特質的框架:我們家的情感教育
-
故事 ▸ 女生談戀愛都是這樣的?
-
同志家庭如何教孩子性別是什麼?
-
小強,把琦琦變成「女生」
-
「那是男生才會做的事情吧?」
-
琦琦的療癒課題:妳是男生還是女生?
-
跟孩子一起反省「性別—特質」的連結
-
情感教育不嫌早:小三生的交往、復合、分手
-
親密關係的深層意義:愛對方、也回來愛自己
-
性教育,是家長從小就在教的事
-
敞開自己,支持與陪伴孩子
-
孩子可能是同志?
-
陪孩子檢視自己設定的親密關係
-
-
【第6章】公開討論身分與權益爭取
-
故事 ▸ 如何跟孩子討論同性戀
-
請支持同志婚姻合法化
-
出櫃是什麼?很恐怖嗎?
-
打開櫃子與不同立場的人對話
-
對同志身分的不過度反應
-
婚姻對同志來說到底是什麼?
-
從賦權式的自學到婚姻平權
-
家,不只是名詞,更是動詞
-
讓自己不再被櫃子關住
-
從「不被看見」,走向「我是被看見的」
-
- 結語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