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寒夜三部曲》是台灣文學中重要大河小說之作,文本時間跨越了清乾隆年間至台灣終戰初期歷經二百年,李喬運用歷時性筆法敘述一群客家人來到苗栗地區的蕃仔林移民拓荒的經過。2002至2003年間,公共電視將其三部曲《寒夜》、《荒村》、《孤燈》陸續改編成電視劇—《寒夜》與《寒夜續曲》,首度以電視媒體的傳播方式展現了台灣人的情感、歷史與文化故事。本書中心著重在影劇文本的視覺感官之跨界交流,兩部導演分別使用較佳視覺影像來詮釋李喬獨特的書寫風格,如他擅長的人物心理摹寫或是日治時代歷史再現之內容。論文將從「寒夜」電視劇改編之忠實度比較作為出發,再深入探究人物情愛、認同思想、歷史敘事、台灣文化等四大主題。
- 推薦序 《寒夜三部曲》及其電視劇研究
-
壹、緒論
-
一、前言
-
二、研究進路
-
三、文獻分析
-
(一)文學文本的解讀研究
-
(二)影像改編的比較研究
-
-
-
貳、《寒夜三部曲》與其電視劇之創作背景
-
一、李喬生平及創作思想概論
-
二、《寒夜三部曲》創作時代背景
-
(一)外在社會背景
-
(二)內在個人經歷
-
-
三、《寒夜三部曲》意義與價值
-
(一)意識先行論
-
(二)鄉土情懷
-
(三)歷史敘事
-
-
四、「寒夜」電視劇的創作時代背景
-
(一)電視劇製作的時代背景
-
(二)原著與改編之視覺跨界
-
-
-
參、「寒夜」電視劇之情愛敘事
-
一、家族親情
-
(一)父子之情
-
(二)母子之情
-
(三)夫妻之情
-
-
二、患難友情
-
(一)劉阿漢與邱梅的患難相交
-
(二)劉明基與志願兵的參戰情誼
-
-
三、小人物愛情
-
(一)愛情開展
-
(二)離別思念
-
(三)久別重逢
-
(四)生死患難
-
-
-
肆、「寒夜」電視劇之地方認同形塑
-
一、個人身分與家族認同
-
(一)劉阿漢的身分追尋
-
(二)黃阿陵的身分追尋
-
(三)彭人華的身分追尋
-
-
二、族群記憶與地方認同
-
(一)個人與土地認同
-
(二)族群與土地認同
-
-
三、異族殖民與家國認同
-
(一)蕃仔林的族群認同
-
(二)南洋志願兵的認同
-
-
-
伍、「寒夜」電視劇之歷史符號再現
-
一、記憶書寫:抵抗殖民的年代
-
(一)史實與虛構:《荒村》的歷史書寫
-
(二)記憶與召喚:蕃仔林人的記憶
-
-
二、影像詮釋:噍吧哖、二林事件到農民組織運動
-
(一)噍吧哖事件
-
(二)彰化二林事件
-
(三)農民組合運動
-
-
三、志願兵流亡史
-
(一)出征
-
(二)禍難與死亡
-
(三)流亡
-
-
-
陸、「寒夜」電視劇之台灣文化傳播
-
一、農村與婚姻習俗文化
-
(一)農村的產業
-
(二)婚姻與習俗
-
-
二、宗教生命的信仰文化
-
(一)宗教信仰
-
(二)生命思想
-
-
三、原住民與日治皇民文化
-
(一)原住民文化
-
(二)皇民文化
-
-
-
柒、結論
-
一、忠實與背叛?《寒夜》、《寒夜續曲》電視劇的改編
-
二、《寒夜》、《寒夜續曲》影像文本的劇作價值
-
三、研究局限與展望
-
- 參考書目
- 附錄一 李喬與「寒夜」電視劇之對話
- 跋 夏,一個美麗的開始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