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是美術館?還是美術館企業?
誰能安然渡過美術館的生存戰?
「博物館」與「美術館」同時或接續地在歷史中穿梭延展,在不同的時間背景要求下,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扮演與任務。從帝皇的典藏收藏、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餐飲與賣店成為美術館不可或缺的必備空間……等形式,經歷戰爭下的掠奪、工商業發展等因緣,從歐洲到美洲的重心變化,造就了美術館走進第三波的競爭賽,也見到正負評價不斷的古根漢美術館案例的產生。
誰能安然渡過美術館的生存戰?
「博物館」與「美術館」同時或接續地在歷史中穿梭延展,在不同的時間背景要求下,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扮演與任務。從帝皇的典藏收藏、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餐飲與賣店成為美術館不可或缺的必備空間……等形式,經歷戰爭下的掠奪、工商業發展等因緣,從歐洲到美洲的重心變化,造就了美術館走進第三波的競爭賽,也見到正負評價不斷的古根漢美術館案例的產生。
- 前 言 美術館的大時代
-
第一章 變動中的美術館
-
達文西密碼與羅浮宮
-
研究對象:美術館的定義
-
美術館的三波發展
-
■ 第一波 收藏的建立
-
■ 第二波 專業的養成
-
■ 第三波 產業化的時代
-
-
衝突之源:典範轉移
-
-
第二章 美術館新典範的誕生
-
管理至上‧行銷有理
-
■ 管理階層的崛起
-
■ 管理與研究的分工
-
-
核心典範的誕生:美國美術館
-
■ 美術館兼併:MoMA & PS1
-
■ 美術館通路化:古根漢美術館
-
-
-
第三章 美術館是筆好生意
-
美術館新思維
-
歷史有價:美術館的文創商機
-
無限大的美術館商機:從B to C 到B to B
-
■ 傳統事業(典型經濟來源)
-
■ 新興事業(非典型經濟來源)
-
-
收藏的經濟效益
-
美術館產業化下的新關係
-
美術館的恐怖失衡:大者恆大,強者恆強
-
-
第四章 美術館第三波的邊陲效應
-
台灣的美術館發展
-
■ 台灣的第三波徵候
-
■ 不可抗的宿命:國際大展
-
-
金錢打破倫理,展覽交流的新邏輯
-
誰為難了誰?進口展的問題根源
-
■ 國際借展政策分析
-
-
第三波影響下的台灣美術館
-
■ 效應一:展覽權力核心的轉移
-
■ 效應二:典範轉移所引發的衝突與反彈
-
-
第三波衝擊下的省思
-
■ 省思一:第三波的下游消費市場
-
■ 省思二:收藏的意義與價值
-
■ 省思三:國際展覽的未來
-
-
- 結 語 對於未來的想像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