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書法:167個練習——書法技法的分析與訓練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37156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國書法包含豐富而複雜的技法,但從無一份關於全部技法的清單。《中國書法:167個練習》是一部以167個練習組成的書法技法教材,這167個練習包括了傳統書法和現代書法創作的全部基本技法。其中包含一些從未被討論過的內容。在對歷代作品進行深入、細緻的形態分析的基礎之上,作者建立了一種以才能的全面發展為主旨的書法訓練體系。在傳統技法之外,還引入了由現代視覺經驗發展而來的重要技巧。作者同時致力於建立兩種視覺經驗之間的聯繫。
  • 前言
  • 導言
  • 使用說明
  • 第一部分 筆法
    • 一 執筆
    • 二 空中運筆
    • 三 中鋒橫、豎線
    • 四 藏鋒――Ⅰ
    • 五 藏鋒――Ⅱ
    • 六 手腕的靈活運動
    • 七 中鋒弧線――Ⅰ
    • 八 中鋒弧線――Ⅱ
    • 九 落筆方向的控制
    • 十 提按
    • 十一 提筆位置的控制
    • 十二 出鋒
    • 十三 側鋒
    • 十四 折筆――Ⅰ
    • 十五 折筆――Ⅱ
    • 十六 擺動――Ⅰ
    • 十七 擺動――Ⅱ
    • 十八 轉筆――Ⅰ
    • 十九 轉筆――Ⅱ
    • 二十 轉筆――Ⅲ
    • 二十一 轉筆――Ⅳ
    • 二十二 連續轉筆――Ⅰ
    • 二十三 連續轉筆――Ⅱ
    • 二十四 連續轉筆――Ⅲ
    • 二十五 轉筆中腕與臂的配合――Ⅰ
    • 二十六 轉筆中腕與臂的配合――Ⅱ
    • 二十七 轉筆中腕與臂的配合――Ⅲ
    • 二十八 不完全折筆
    • 二十九 轉筆與折筆的交替使用
    • 三十 筆鋒進出點畫的位置和方向
    • 三十一 點畫內筆鋒運動軌跡
    • 三十二 點畫的立體感
    • 三十三 點畫間筆鋒運動軌跡
    • 三十四 力量的控制
    • 三十五 線條的質感
    • 三十六 節奏――Ⅰ
    • 三十七 節奏――Ⅱ
    • 三十八 節奏――Ⅲ
    • 三十九 節奏――Ⅳ
    • 四十 筆法分析――Ⅰ
    • 四十一 筆法分析――Ⅱ
    • 四十二 筆法分析――Ⅲ
    • 四十三 筆法分析――Ⅳ
    • 四十四 筆法分析――Ⅴ
    • 四十五 筆法分析――Ⅵ
    • 四十六 臨寫拓本的不同筆法
  • 第二部分 字結構
    • 一 等距線條
    • 二 線條距離與位置的漸變
    • 三 線條形狀的漸變
    • 四 平行線段對字結構的影響
    • 五 平行漸變線段對字結構的影響
    • 六 曲線形狀的控制――Ⅰ
    • 七 曲線形狀的控制――Ⅱ
    • 八 簡單線結構的情調
    • 九 單元圖形的情調
    • 十 單元圖形的歸納
    • 十一 單元圖形的臨寫――Ⅰ
    • 十二 單元圖形的臨寫――Ⅱ
    • 十三 單元空間的臨畫――Ⅰ
    • 十四 單元空間的臨畫――Ⅱ
    • 十五 單元空間的臨畫――Ⅲ
    • 十六 單元空間的臨畫――Ⅳ
    • 十七 單元空間面積的控制
    • 十八 字結構中的單元空間――Ⅰ
    • 十九 字結構中的單元空間――Ⅱ
    • 二十 字結構中的單元空間――Ⅲ
    • 二十一 單字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
    • 二十二 單字外接多邊形――Ⅰ
    • 二十三 單字外接多邊形――Ⅱ
    • 二十四 大尺度筆劃
    • 二十五 不完整字結構
    • 二十六 書寫過程中對字結構的感受
    • 二十七 預想字形
    • 二十八 字結構的重心
    • 二十九 狂草結構的臨寫
  • 第三部分 章法
    • 一 單字軸線
    • 二 行軸線與軸線圖
    • 三 單字的連接――Ⅰ
    • 四 單字的連接――Ⅱ
    • 五 單字的連接――Ⅲ
    • 六 單字的連接――Ⅳ
    • 七 單字的連接――Ⅴ
    • 八 單字的連接――Ⅵ
    • 九 單字的連接――Ⅶ
    • 十 單字的連接――Ⅷ
    • 十一 單字的連接――Ⅸ
    • 十二 單字的奇異連接――Ⅰ
    • 十三 單字的奇異連接――Ⅱ
    • 十四 單字的奇異連接――Ⅲ
    • 十五 單字軸線位置的控制
    • 十六 字結構的隨機處理
    • 十七 字結構距離的控制
    • 十八 行側廓的控制――Ⅰ
    • 十九 行側廓的控制――Ⅱ
    • 二十 行側廓的控制――Ⅲ
    • 二十一 行距的控制――Ⅰ
    • 二十二 行距的控制――Ⅱ
    • 二十三 垂向行軸線
    • 二十四 折線行軸線
    • 二十五 行軸線對風格的影響
    • 二十六 行軸線的關係――Ⅰ
    • 二十七 行軸線的關係――Ⅱ
    • 二十八 習作軸線圖的調整
    • 二十九 字間空間的包容性
    • 三十 分組線連綴――Ⅰ
    • 三十一 分組線連綴――Ⅱ
    • 三十二 分組線連綴――Ⅲ
    • 三十三 分組線連綴――Ⅳ
    • 三十四 分組線連綴中的行間空間
    • 三十五 影響章法的其他因素
  • 第四部分 動力形式
    • 一 點畫的動力特徵――Ⅰ
    • 二 點畫的動力特徵――Ⅱ
    • 三 點畫的動力特徵――Ⅲ
    • 四 點畫的動力特徵――Ⅳ
    • 五 點畫的動力特徵――Ⅴ
    • 六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Ⅰ
    • 七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Ⅱ
    • 八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Ⅲ
    • 九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Ⅳ
    • 十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Ⅴ
    • 十一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Ⅵ
    • 十二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Ⅶ
    • 十三 動力形式的習得――Ⅱ
    • 十四 動力形式的習得――Ⅱ
    • 十五 動力形式的習得――Ⅲ
    • 十六 動力形式的習得――Ⅳ
    • 十七 動力形式的習得――Ⅴ
    • 十八 動力形式的習得――Ⅵ
    • 十九 動力形式的習得――Ⅻ
    • 二十 動力形式與字結構――Ⅰ
    • 二十一 動力形式與字結構――Ⅱ
    • 二十二 動力形式與字結構――Ⅲ
    • 二十三 動力形式的調整――Ⅰ
    • 二十四 動力形式的調整――Ⅱ
    • 二十五 動力形式的調整――Ⅲ
    • 二十六 書法與繪畫中的動力形式――Ⅰ
    • 二十七 書法與繪畫中的動力形式――Ⅱ
    • 二十八 線條與客觀世界的動力形式
    • 二十九 動力形式的遷移――Ⅰ
    • 三十 動力形式的遷移――Ⅱ
    • 三十一 動力形式的設計
  • 第五部分 漢字構成
    • 一 書法與抽象圖形――Ⅰ
    • 二 書法與抽象圖形――Ⅱ
    • 三 書法與抽象圖形――Ⅲ
    • 四 字結構對空間的分割――Ⅰ
    • 五 字結構對空間的分割――Ⅱ
    • 六 書法元素的構成――Ⅰ
    • 七 書法元素的構成――Ⅱ
    • 八 書法元素的構成――Ⅲ
    • 九 書法的現代構成――Ⅰ
    • 十 書法的現代構成――Ⅱ
    • 十一 書法的現代構成――Ⅲ
    • 十二 書法的現代構成――Ⅳ
    • 十三 書法的現代構成――Ⅴ
    • 十四 書法的現代構成――Ⅵ
    • 十五 書法作品的二次構成――Ⅰ
    • 十六 書法作品的二次構成――Ⅱ
    • 十七 書法與抽象繪畫――Ⅰ
    • 十八 書法與抽象繪畫――Ⅱ
    • 十九 書法與抽象繪畫――Ⅲ
    • 二十 書法與抽象繪畫――Ⅳ
  • 第六部分 綜合練習
    • 一 筆法演變的圖像分析
    • 二 作品在筆法史中的位置
    • 三 章法構成的分類
    • 四 成幅臨寫――Ⅰ
    • 五 成幅臨寫――Ⅱ
    • 六 技巧與個性的綜合分析
  • 附圖
  • 練習答案
  • 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