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書法包含豐富而複雜的技法,但從無一份關於全部技法的清單。《中國書法:167個練習》是一部以167個練習組成的書法技法教材,這167個練習包括了傳統書法和現代書法創作的全部基本技法。其中包含一些從未被討論過的內容。在對歷代作品進行深入、細緻的形態分析的基礎之上,作者建立了一種以才能的全面發展為主旨的書法訓練體系。在傳統技法之外,還引入了由現代視覺經驗發展而來的重要技巧。作者同時致力於建立兩種視覺經驗之間的聯繫。
- 前言
- 導言
- 使用說明
-
第一部分 筆法
-
一 執筆
-
二 空中運筆
-
三 中鋒橫、豎線
-
四 藏鋒――Ⅰ
-
五 藏鋒――Ⅱ
-
六 手腕的靈活運動
-
七 中鋒弧線――Ⅰ
-
八 中鋒弧線――Ⅱ
-
九 落筆方向的控制
-
十 提按
-
十一 提筆位置的控制
-
十二 出鋒
-
十三 側鋒
-
十四 折筆――Ⅰ
-
十五 折筆――Ⅱ
-
十六 擺動――Ⅰ
-
十七 擺動――Ⅱ
-
十八 轉筆――Ⅰ
-
十九 轉筆――Ⅱ
-
二十 轉筆――Ⅲ
-
二十一 轉筆――Ⅳ
-
二十二 連續轉筆――Ⅰ
-
二十三 連續轉筆――Ⅱ
-
二十四 連續轉筆――Ⅲ
-
二十五 轉筆中腕與臂的配合――Ⅰ
-
二十六 轉筆中腕與臂的配合――Ⅱ
-
二十七 轉筆中腕與臂的配合――Ⅲ
-
二十八 不完全折筆
-
二十九 轉筆與折筆的交替使用
-
三十 筆鋒進出點畫的位置和方向
-
三十一 點畫內筆鋒運動軌跡
-
三十二 點畫的立體感
-
三十三 點畫間筆鋒運動軌跡
-
三十四 力量的控制
-
三十五 線條的質感
-
三十六 節奏――Ⅰ
-
三十七 節奏――Ⅱ
-
三十八 節奏――Ⅲ
-
三十九 節奏――Ⅳ
-
四十 筆法分析――Ⅰ
-
四十一 筆法分析――Ⅱ
-
四十二 筆法分析――Ⅲ
-
四十三 筆法分析――Ⅳ
-
四十四 筆法分析――Ⅴ
-
四十五 筆法分析――Ⅵ
-
四十六 臨寫拓本的不同筆法
-
-
第二部分 字結構
-
一 等距線條
-
二 線條距離與位置的漸變
-
三 線條形狀的漸變
-
四 平行線段對字結構的影響
-
五 平行漸變線段對字結構的影響
-
六 曲線形狀的控制――Ⅰ
-
七 曲線形狀的控制――Ⅱ
-
八 簡單線結構的情調
-
九 單元圖形的情調
-
十 單元圖形的歸納
-
十一 單元圖形的臨寫――Ⅰ
-
十二 單元圖形的臨寫――Ⅱ
-
十三 單元空間的臨畫――Ⅰ
-
十四 單元空間的臨畫――Ⅱ
-
十五 單元空間的臨畫――Ⅲ
-
十六 單元空間的臨畫――Ⅳ
-
十七 單元空間面積的控制
-
十八 字結構中的單元空間――Ⅰ
-
十九 字結構中的單元空間――Ⅱ
-
二十 字結構中的單元空間――Ⅲ
-
二十一 單字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
-
二十二 單字外接多邊形――Ⅰ
-
二十三 單字外接多邊形――Ⅱ
-
二十四 大尺度筆劃
-
二十五 不完整字結構
-
二十六 書寫過程中對字結構的感受
-
二十七 預想字形
-
二十八 字結構的重心
-
二十九 狂草結構的臨寫
-
-
第三部分 章法
-
一 單字軸線
-
二 行軸線與軸線圖
-
三 單字的連接――Ⅰ
-
四 單字的連接――Ⅱ
-
五 單字的連接――Ⅲ
-
六 單字的連接――Ⅳ
-
七 單字的連接――Ⅴ
-
八 單字的連接――Ⅵ
-
九 單字的連接――Ⅶ
-
十 單字的連接――Ⅷ
-
十一 單字的連接――Ⅸ
-
十二 單字的奇異連接――Ⅰ
-
十三 單字的奇異連接――Ⅱ
-
十四 單字的奇異連接――Ⅲ
-
十五 單字軸線位置的控制
-
十六 字結構的隨機處理
-
十七 字結構距離的控制
-
十八 行側廓的控制――Ⅰ
-
十九 行側廓的控制――Ⅱ
-
二十 行側廓的控制――Ⅲ
-
二十一 行距的控制――Ⅰ
-
二十二 行距的控制――Ⅱ
-
二十三 垂向行軸線
-
二十四 折線行軸線
-
二十五 行軸線對風格的影響
-
二十六 行軸線的關係――Ⅰ
-
二十七 行軸線的關係――Ⅱ
-
二十八 習作軸線圖的調整
-
二十九 字間空間的包容性
-
三十 分組線連綴――Ⅰ
-
三十一 分組線連綴――Ⅱ
-
三十二 分組線連綴――Ⅲ
-
三十三 分組線連綴――Ⅳ
-
三十四 分組線連綴中的行間空間
-
三十五 影響章法的其他因素
-
-
第四部分 動力形式
-
一 點畫的動力特徵――Ⅰ
-
二 點畫的動力特徵――Ⅱ
-
三 點畫的動力特徵――Ⅲ
-
四 點畫的動力特徵――Ⅳ
-
五 點畫的動力特徵――Ⅴ
-
六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Ⅰ
-
七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Ⅱ
-
八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Ⅲ
-
九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Ⅳ
-
十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Ⅴ
-
十一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Ⅵ
-
十二 動力形式的感受與分析――Ⅶ
-
十三 動力形式的習得――Ⅱ
-
十四 動力形式的習得――Ⅱ
-
十五 動力形式的習得――Ⅲ
-
十六 動力形式的習得――Ⅳ
-
十七 動力形式的習得――Ⅴ
-
十八 動力形式的習得――Ⅵ
-
十九 動力形式的習得――Ⅻ
-
二十 動力形式與字結構――Ⅰ
-
二十一 動力形式與字結構――Ⅱ
-
二十二 動力形式與字結構――Ⅲ
-
二十三 動力形式的調整――Ⅰ
-
二十四 動力形式的調整――Ⅱ
-
二十五 動力形式的調整――Ⅲ
-
二十六 書法與繪畫中的動力形式――Ⅰ
-
二十七 書法與繪畫中的動力形式――Ⅱ
-
二十八 線條與客觀世界的動力形式
-
二十九 動力形式的遷移――Ⅰ
-
三十 動力形式的遷移――Ⅱ
-
三十一 動力形式的設計
-
-
第五部分 漢字構成
-
一 書法與抽象圖形――Ⅰ
-
二 書法與抽象圖形――Ⅱ
-
三 書法與抽象圖形――Ⅲ
-
四 字結構對空間的分割――Ⅰ
-
五 字結構對空間的分割――Ⅱ
-
六 書法元素的構成――Ⅰ
-
七 書法元素的構成――Ⅱ
-
八 書法元素的構成――Ⅲ
-
九 書法的現代構成――Ⅰ
-
十 書法的現代構成――Ⅱ
-
十一 書法的現代構成――Ⅲ
-
十二 書法的現代構成――Ⅳ
-
十三 書法的現代構成――Ⅴ
-
十四 書法的現代構成――Ⅵ
-
十五 書法作品的二次構成――Ⅰ
-
十六 書法作品的二次構成――Ⅱ
-
十七 書法與抽象繪畫――Ⅰ
-
十八 書法與抽象繪畫――Ⅱ
-
十九 書法與抽象繪畫――Ⅲ
-
二十 書法與抽象繪畫――Ⅳ
-
-
第六部分 綜合練習
-
一 筆法演變的圖像分析
-
二 作品在筆法史中的位置
-
三 章法構成的分類
-
四 成幅臨寫――Ⅰ
-
五 成幅臨寫――Ⅱ
-
六 技巧與個性的綜合分析
-
- 附圖
- 練習答案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140/AP.978986437156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