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吳耀宗(1893–1979),基督教「三自革新(愛國)運動」發起人,近百年中國基督教歷史中極具爭議的人物,其神學思想及生平長久以來均為中國基督教史的重要議題。本套《全集》的出版,對吳耀宗研究及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研究,裨益甚大。《全集》共四卷(七冊),按吳氏生平思想分期編輯,每卷按文章出版日期編排,另附由其兒子珍藏的未刊文稿,包括日記摘錄及文革期間的檢討等。每卷均有導論介紹及闡釋有關階段吳氏的生平及思想要旨,以便讀者認識及掌握其思想。
《全集》第二卷收錄了1932至1941年間吳氏已刊著作及未刊文稿、日記摘錄等,呈現其九一八至太平洋戰爭前夕的思想。
-----------------------------------
要全面和公正地重新評估吳耀宗的生活和工作,必先收集他現存的所有著作和論文,而編者經過歷年的耕耘,已完成了這項任務。吳氏著述極豐,這套全集所收集的文獻數量之巨,確實令人驚歎。當中不少文章原載於鮮為人知的出版物,至今才呈現在學者眼前。從可用性和素質而言,本套全集值得讚賞。──裴士丹 卡爾文學院榮休教授 Daniel H. Bays, Calvin College (retired)
編者所收集的史料非常豐富,同時還有吳耀宗兒子所提供的若干未公開的史料,這都是此書吸引人的地方。相信《吳耀宗全集》的出版會受到學術界與教會界的廣泛注意,更能裨益中國教會史的學術研究。鑒於吳耀宗的重要性以及此項史料的豐富性,我鄭重推薦此書的出版。──王成勉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
這套全集對於了解吳耀宗在民國時期的角色非常重要,又能幫助研究當代中國歷史的學人理解基督教在現今中國社會的角色。本套文集的貢獻在於:讀者可以認識吳氏著作的全貌,包括他作為基督徒社會思想家,以及三自運動發起人這兩方面的事蹟。惟有同時認識吳氏這兩個「事業」,才能真正了解吳氏本人,以及掌握基督教在中共建國前後的角色。──阮漢生 培普丹大學亞洲學系 Thomas H. Reilly, Asian Studies, Pepperdine University
《全集》第二卷收錄了1932至1941年間吳氏已刊著作及未刊文稿、日記摘錄等,呈現其九一八至太平洋戰爭前夕的思想。
-----------------------------------
要全面和公正地重新評估吳耀宗的生活和工作,必先收集他現存的所有著作和論文,而編者經過歷年的耕耘,已完成了這項任務。吳氏著述極豐,這套全集所收集的文獻數量之巨,確實令人驚歎。當中不少文章原載於鮮為人知的出版物,至今才呈現在學者眼前。從可用性和素質而言,本套全集值得讚賞。──裴士丹 卡爾文學院榮休教授 Daniel H. Bays, Calvin College (retired)
編者所收集的史料非常豐富,同時還有吳耀宗兒子所提供的若干未公開的史料,這都是此書吸引人的地方。相信《吳耀宗全集》的出版會受到學術界與教會界的廣泛注意,更能裨益中國教會史的學術研究。鑒於吳耀宗的重要性以及此項史料的豐富性,我鄭重推薦此書的出版。──王成勉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
這套全集對於了解吳耀宗在民國時期的角色非常重要,又能幫助研究當代中國歷史的學人理解基督教在現今中國社會的角色。本套文集的貢獻在於:讀者可以認識吳氏著作的全貌,包括他作為基督徒社會思想家,以及三自運動發起人這兩方面的事蹟。惟有同時認識吳氏這兩個「事業」,才能真正了解吳氏本人,以及掌握基督教在中共建國前後的角色。──阮漢生 培普丹大學亞洲學系 Thomas H. Reilly, Asian Studies, Pepperdine University
- 吳序/吳宗素
- 裴序/裴士丹
- 編者序
- 卷二導論
- 凡例
-
第一部分 論文
-
一、1932年
-
1. 告愛國的青年
-
2. 唯愛的定義
-
3. 姜漱寰致吳耀宗
-
4. 十字架的路
-
5. 東北拾零
-
6. 悼張欽士君
-
7. 中日衝突中之精神挑戰
-
8. 謝扶雅致吳耀宗
-
9. 「真」與「愛」的衝突──吳耀宗覆謝扶雅
-
10. 一件實現唯愛精神的具體工作──廣綿致吳耀宗
-
11. 精神的訓練
-
12. Chinese Student in the Far Eastern Crisis
-
-
二、1933年
-
1. 今後共產黨的問題
-
2. 基督徒青年與國難
-
3. Anti-Civil War Movement in China
-
4. 邱運熹致吳耀宗及劉良模書
-
5. 關錫斌致吳耀宗書
-
6. 盧廣綿致吳耀宗書
-
7. 國內基督徒學生動向──時候到了,我們要覺醒!
-
8. 邱運熹至吳耀宗書
-
9. 今日的中國青年
-
10. 宗教與真理
-
11. 宗教與社會改造
-
12. 宗教與修養
-
13. 中國青年往何處去?
-
14. 唯愛運動者的任務──蔡詠春致吳耀宗
-
15. 唯愛主義的正途──檀仁梅致吳耀宗
-
16. 學運的時代背景
-
17. 學運的使命
-
18. 我對於團契大會的希望
-
19. 基督教與社會改造
-
20. What Christianity Means to Chinese Students
-
21. 道德的新趨向及標準
-
22. 吳耀宗先生的話──在學運擴大會內,對我們說的「自我解放」
-
-
三、1934年
-
1. China’s Challenge to Christianity-Make Christianity Socially Dynamic!
-
2. 廣州的一瞥
-
3. 美國唯愛社關於階級鬥爭的意見
-
4. 轉變中的痛苦──漱渝致吳耀宗,吳耀宗覆漱渝
-
5. 怎樣使農民知道他們是自己人──玉X致吳耀宗
-
6. 賀川豐彥與日本對華侵略
-
7. 〈知我:論唯愛主義〉和〈答知我論唯愛主義〉
-
8. 唯愛與真理──答血飛先生
-
9. 〈謝扶雅:唯愛與武力果不相容嗎?〉和〈答謝扶雅:唯愛與武力〉
-
10. 〈邱運熹:宗教與政治〉和〈答運熹:宗教與政治〉
-
11. 〈何照東:讀了 〈唯愛主義與社會改造〉 之後〉和〈答照東的讀後感〉
-
12. 世界的危機對中國基督徒學生的挑戰
-
13. Meaning of Pacificism for China Today
-
14. Reconciliation and Revolution
-
15. 青年與職業
-
16. Students and the Present Crisis
-
17. 威爾斯與史太林論革命
-
18. 今日的中國與今後的本刊
-
19. 甘地與今後印度的革命運動
-
20. 辛克萊落選以前
-
21. 各界人士意見專輯:四一
-
22. 我的宗教思想的變遷
-
23. 附──討論大綱
-
-
四、1935年
-
1. Present-Day Authors and Thoughts
-
2. 一封給青年的信
-
3. 近代學生之思想與生活(大綱)
-
4. 書報介紹:一個奇人的自傳
-
5. 最近的形勢
-
6. 任錦祥至吳耀宗
-
7. 吳耀宗覆任錦祥
-
8. 學運與社會革命
-
9. 暴風雨前中國形勢的分析
-
10. 世界往那裹去?
-
11. 青年出路先決問題
-
12. 時代變革中的婚姻戀愛與道德
-
13. 烈火的洗禮
-
14. 青年會與現代青年
-
15. 我的讀書經驗
-
16. 中國現狀的認識
-
17. 社會改造的意義
-
18. 中國學運的展望
-
19. 中國最近之形勢
-
20. China Must Resist!
-
21. 歧途徬徨的青年
-
22. Intelligence──本刊西名解說
-
23. The Chinese Mind
-
24. 學生運動的再興
-
25. 略述希伯來思潮和基督教文學
-
26. Report of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Association Press of China
-
27. 幹與認識
-
28. 「他的國和他的義」
-
-
五、1936年
-
1. 世界學生運動的趨勢
-
2. Whither the Chinese Church?
-
3. Christianity and China’s Reconstruction
-
4. 大眾生活的停刊
-
5. 我怎樣發生了研究時事的興趣
-
6. 全國的學生起來!
-
7. 基督徒學生與國難
-
8. 基督教教育與國難教育
-
9. 中國學運信仰與使命的商榷
-
10. 給基督徒青年的信(一):寫信的動機
-
11. 戰爭乎?和平乎?
-
12. 非常時期中之青年會社會改造程序
-
13. 給基督徒青年寫的信(二):基督徒青年的環境
-
14. 中國民族唯一的出路
-
-
六、1937年
-
1. 給基督徒青年寫的信(三):出國途中
-
2. Forces at work for War and Peace
-
3. 劉群:〈與何清儒吳耀宗兩先生討論──中國青年職業問題〉
-
4. The Orient Reconsiders Christianity
-
5. Marx and Jesus through Chinese Eyes
-
6. 我在美國的生活
-
7. What can the Nations Do?
-
8. This World
-
9. The C.S.C.A and the Sino-Japanese Conflict
-
10. How Long Will Chinese Resistance Last?
-
11. Should Christianity Concern Itself in Social Reconstruction
-
12. A Chinese View of the War
-
-
七、1938年
-
1. 悼孫化新君
-
2. Student and the Church in China
-
3. 協會文字事業計劃
-
-
八、1939年
-
1. 「上海聯」的使命
-
2. 印度領袖訪問記(附:A World in Agony)
-
3. 基督徒青年的使命
-
4. 基督教對現階段世界的貢獻
-
5. 談基督教認識運動
-
6. 上海婦女在特殊氛圍中
-
7. 揹著生活重擔的女教師
-
8. A Special Prayer for“Chinese Sunday”
-
9. 烈火洗禮中之基督徒
-
10. 雙十節貢言──自強不息
-
11. The Kingdom of God and the Ecumenical Movement
-
12. 今後美國的遠東政策
-
13. Prayer… While Bombs Burst in Air
-
14. 對歐洲戰爭的認識
-
15. 中國基督教的文字事業
-
-
九、1940年
-
1. 基督教和當前的憲政運動
-
2. 在苦難中前進著的中華民族
-
3. 我們需要更大的進步
-
4. 我為什麼信仰基督教?
-
5. 基督徒青年自修閱讀書目
-
6. 基督教與民主七課
-
7. 美國的黃金問題
-
8. 編者的意見:基督教信仰的本質及其在大時代中的意義
-
9. 我所認識的耶穌
-
10. 我希望上海聯
-
-
十、1941年
-
1. 編輯「文訊」的緣起
-
2. Chinese Christians and the Sino-Japanese War
-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中英對照
- DOI : 10.978.962996/7666_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