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講解了臺灣地區政治體制的變遷,臺灣地區“國民大會”體制,臺灣地區“行政院”體制,臺灣地區“立法院”體制等政治的綜合分析,從轉型政治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地區。
-
第一章 台湾地区政治体制的变迁
-
第一节 孙中山关于“五权宪法”的制度设计
-
一、“五权宪法”构想的基本内容
-
二、“五权体制”与“三权体制”的比较
-
-
第二节 “中华民国”对“五权宪法”的践行与偏离
-
一、“训政”时期对“五权宪法”的实践
-
二、1946年“宪法”对“五权宪法”的偏离
-
三、1949年退台后对“五权宪法”的进一步扭曲
-
-
第三节 台湾地区“宪政改革”对“五权宪法”的破除
-
一、“宪政改革”的过程与内容
-
二、“宪政改革”对台湾地区“中央政府体制”的影响
-
三、“宪政改革”对“五权宪法”的破除
-
-
-
第二章 台湾地区“国民大会”体制
-
第一节 “国民大会”的性质与地位
-
一、“国民大会”的性质
-
二、“国民大会”的地位
-
-
第二节 “国民大会代表”
-
一、“国大代表”的选举
-
二、“国大代表”的兼职限制
-
三、“国大代表”的任期
-
四、“国大代表”的保障
-
-
第三节 “国民大会”的组织
-
一、议长、副议长
-
二、内部委员会及秘书处
-
-
第四节 “国民大会”的职权
-
一、“宪法”规定的职权
-
二、“宪法”增修条文规定的职权
-
-
第五节 “国民大会”的会议制度
-
一、“宪法”有关规定
-
二、“宪法”增修条文的有关规定
-
-
第六节 “宪政改革”与“国民大会”的终结
-
一、“宪政改革”与“国民大会”制度的演变
-
二、“国民大会”存废之争
-
-
第七节 “国民大会”体制评议
-
-
第三章 台湾地区“总统”体制
-
第一节 “总统”的地位
-
一、“总统”的地位
-
二、理论争议
-
-
第二节 “总统”的产生与任期
-
一、“总统”的产生方式
-
二、“总统”的选举
-
三、“总统”的任期
-
-
第三节 “总统”缺位的继任、代理与补选
-
一、“总统”缺位时的继任
-
二、“总统”不能视事时的代理
-
三、“总统”任满解职、次任“总统”尚未选出或未就职时的代理
-
-
第四节 “总统府”的组织
-
一、幕僚单位
-
二、顾问组织
-
三、所属机关
-
-
第五节 “总统”的职权与特权
-
一、“总统”的主要职权
-
二、“总统”的特权
-
-
第六节 “总统”的罢免与弹劾
-
一、罢免
-
二、弹劾
-
三、罢免与弹劾制度之比较
-
-
第七节 “总统”体制评议
-
一、“总统”与“五院”的职权对应关系
-
二、“总统”权力的扩张与监督机制的失衡
-
-
-
第四章 台湾地区“行政院”体制
-
第一节 “行政院”的性质与地位
-
一、“行政院”的性质
-
二、“行政院”的地位
-
-
第二节 “行政院”的组织
-
一、“行政院”院长
-
二、“行政院”副院长
-
三、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的政务委员
-
四、“行政院”各部会等所属机构
-
五、“行政院”的幕僚机构
-
六、“行政院”所属的独立机构
-
-
第三节 “行政院”的职权
-
一、“行政院”职权的概括性规定
-
二、“行政院”的主要职权
-
-
第四节 “行政院”的领导体制与会议制度
-
一、领导体制
-
二、“行政院”会议
-
-
第五节 “行政院”的责任
-
一、“行政院”所负的政治责任
-
二、“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
-
-
第六节 “行政院”体制评议
-
一、“行政院”与“总统”及其他各院的职权对应关系
-
二、理论争议
-
-
-
第五章 台湾地区“立法院”体制
-
第一节 “立法院”的性质与地位
-
一、“立法院”的性质
-
二、“立法院”的地位
-
-
第二节 “立法院”的组织
-
一、“立法委员”
-
二、“立法院”院长、副院长
-
三、“立法院”各种委员会
-
四、“立法院”的幕僚机构
-
五、“立法院”的非正式组织
-
六、两岸事务因应对策小组
-
-
第三节 “立法院”的职权
-
一、“立法院”的主要职权
-
二、理论争议
-
三、“立法院”职权的特质
-
-
第四节 “立法院”的会议制度及议事原则
-
一、“立法院”的会议
-
二、“立法院”的议事原则
-
-
第五节 “立法院”的立法程序
-
一、提出法律案
-
二、“三读”程序审议法案
-
三、法律公布
-
-
第六节 “国会”体制的演变:从“三国会”到“单一国会”
-
一、“三国会”体制(1947—1991):“国民大会”、“立法院”与“监察院”
-
二、“双国会”体制(1992—2005):“国民大会”和“立法院”
-
三、“单一国会”体制(2005—):“立法院”
-
-
第七节 “立法院”与“总统”、“行政院”之间的制衡机制
-
一、“总统”与“立法院”之间的相互制衡
-
二、“立法院”与“行政院”之间的相互制衡
-
三、简要评析
-
-
-
第六章 台湾地区“司法院”体制
-
第一节 “司法院”的性质和地位
-
一、“司法院”的性质和地位
-
二、理论争议
-
-
第二节 “司法院”的组织
-
一、“司法院”院长、副院长
-
二、大法官会议
-
三、“宪法法庭”
-
四、普通法院
-
五、行政法院
-
六、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
七、“司法院”内部机关
-
-
第三节 “司法院”的职权
-
一、“司法院”职权的变迁
-
二、“司法院”的主要职权
-
-
第四节 一般司法官的资格与任免
-
一、法官的任职资格
-
二、法官的任免制度
-
-
第五节 司法独立及其保障
-
一、司法独立的内涵
-
二、司法独立的保障
-
-
第六节 “司法院”体制评议
-
一、大法官“释法”制度的嬗变
-
二、“司法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
-
二、设立“宪法法庭”与“宪法法院”之争
-
三、台湾地区司法体制的主要特色
-
-
-
第七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体制
-
第一节 “考试院”的性质与地位
-
第二节 “考试院”的组织
-
一、“考试院”院长、副院长
-
二、“考试委员”
-
三、“考试院”会议
-
四、所属机构
-
-
第三节 “考试院”的职权
-
一、“考试院”的主要职权
-
二、“考试院”行使职权的方式
-
-
第四节 “考试院”体制评议
-
一、“宪政改革”对“考试院”体制的影响
-
二、台湾地区“考试院”体制的主要特点
-
三、关于“考试院”体制改革的争议209
-
-
-
第八章 台湾地区“监察院”体制
-
第一节 “监察院”的性质和地位
-
一、“监察院”的性质
-
二、“监察院”的地位
-
-
第二节 “监察院”的组织
-
一、“监察委员”
-
二、“监察院”院长、副院长
-
三、“监察院”会议
-
四、专门委员会
-
五、幕僚组织
-
六、“审计部”
-
-
第三节 “监察院”的职权
-
一、“监察院”的主要职权
-
二、“监察院”职权的行使方式及特点
-
-
第四节 “监察院”体制评议
-
一、“监察院”体制的主要特点
-
二、关于“监察院”体制改革的争议
-
-
-
第九章 台湾地区地方自治制度
-
第一节 台湾地区地方自治的历程
-
一、“纲要时期”(1950—1993)
-
二、“自治二法”时期(1994—1999)
-
三、“地方制度法”时期(1999—)
-
-
第二节 地方自治的权限和层级
-
一、地方自治的权限
-
二、地方自治团体的层级
-
-
第三节 省自治制度
-
一、“精省”工程改革
-
二、省的组织
-
三、特殊的“福建省政府”
-
-
第四节 直辖市自治制度
-
一、直辖市的地位
-
二、直辖市的组织
-
三、“中央”与直辖市的关系
-
四、区非自治法人
-
-
第五节 县(市)自治制度
-
一、县(市)建置
-
二、县(市)的组织
-
三、县(市)的地位
-
四、县(市)自治的特点
-
-
第六节 乡(镇、市)自治制度
-
一、乡(镇、市)的地位
-
二、乡(镇、市)的组织
-
三、乡(镇、市)的自治事项
-
四、乡(镇、市)的自治监督
-
五、关于乡(镇、市)法人地位的争议
-
-
第七节 地方自治制度评议
-
一、对于台湾民众民主意识的培育作用
-
二、对于台湾地区政治转型的促进作用
-
三、对于台湾地区民主成果的巩固作用
-
-
-
第十章 台湾地区“中央”与地方关系
-
第一节 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原则
-
一、孙中山先生的均权主义思想
-
二、“宪法”设定的均权主义原则
-
-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
-
一、事项种类与事权划分
-
二、事权行使的名义与责任
-
-
第三节 “中央”对地方自治的监督
-
一、监督的内容
-
二、监督的方式
-
-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争议的解决机制
-
一、权限争议的解决
-
二、法令争议的解决
-
-
-
第十一章 台湾地区检察体制
-
第一节 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
-
一、检察机关的性质
-
二、检察机关的地位
-
-
第二节 检察机关的设置和组织
-
一、检察机关的设置
-
二、检察机关的组织
-
-
第三节 检察机关的职权
-
一、检察机关的主要职权
-
二、检察机关行使职权的方式
-
-
第四节 检察官制度
-
一、检察官的性质
-
二、检察官的分类
-
三、检察官的任免
-
-
第五节 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
一、实行“检察一体”制
-
二、由“法务部”部长统一监督指挥
-
-
-
第十二章 台湾地区公务员制度
-
第一节 公务员的分类和特点
-
一、公务员的分类
-
二、公务员的行政中立性
-
-
第二节 公务员的考试
-
一、公务人员考试的种类
-
二、公务人员考试的原则
-
三、公务人员考试取才制度
-
-
第三节 公务员的任免
-
第四节 公务员的考绩
-
一、考绩的内容
-
二、考绩的种类
-
三、考绩的程序
-
四、考绩的分等
-
五、公务人员的褒奖
-
-
第五节 公务员的惩戒
-
一、惩戒对象
-
二、惩戒处分
-
三、惩戒程序
-
-
第六节 公务员的俸给、福利、退休和抚恤
-
一、公务员的俸给
-
二、公务员的小型福利
-
三、公务员的保险
-
四、公务员的退休
-
五、公务员的抚恤
-
-
第七节 公务员制度评议
-
-
第十三章 台湾地区选举制度
-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一、选举的主要对象
-
二、选举的基本原则
-
三、选举的具体种类
-
四、选举经费的来源、支出和限制
-
五、竞选活动的限制
-
六、选举诉讼的种类和受理法院
-
-
第二节 主要选举方式
-
一、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制
-
二、复数选区单记不可让渡制
-
三、政党比例代表制
-
四、单一选区两票制
-
-
第三节 公职人员选举制度
-
一、选举机关
-
二、选举人
-
三、候选人
-
四、选举区
-
五、选举公告
-
六、选举活动
-
七、选举投票
-
八、选举结果
-
九、选举诉讼
-
-
第四节 “总统”选举制度
-
一、选举机关
-
二、选举人
-
三、候选人
-
四、选举公告
-
五、选举活动
-
六、选举投票
-
七、选举结果
-
八、选举诉讼
-
-
第五节 选举制度评议
-
-
第十四章 台湾地区政党与政党体制
-
第一节 政党体制的变迁
-
一、威权一党制时期(1949—1986)
-
二、政党体系转型时期(1986—2000)
-
三、转型后多党竞争时期(2000—)
-
-
第二节 主要政党及其组织体系
-
一、国民党的组织体系
-
二、民进党的组织体系
-
三、亲民党的组织体系
-
四、新党的组织体系
-
-
第三节 政党提名候选人制度
-
一、国民党的提名制度
-
二、民进党的提名制度
-
三、新党的提名制度
-
四、亲民党与台湾团结联盟的提名制度
-
五、政党提名候选人制度的发展
-
-
第四节 政党体制评议
-
一、关涉台湾地区政党体制的“泛蓝”与“泛绿”
-
二、政党体制虽未定型,但两党制趋势明显
-
-
-
第十五章 台湾地区政治体制综合分析
-
第一节 台湾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之解析
-
一、台湾地区政权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
二、形式上为“双首长制”
-
三、实质上倾向于“总统制”
-
四、仍与“总统制”不同
-
-
第二节 台湾地区政治体制总体评价
-
一、正面肯定
-
二、制度缺失
-
-
-
参考文献
-
一、著作类(按照文献作者的姓氏音序排列)
-
二、法规类
-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