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日治時代全臺只有兩個詞社。昭和九年(1934),在臺北成立第一個詞社,因為創立於農曆七月七日,所以稱為巧社。昭和十八年(1943),賴惠川在嘉義成立詩詞並行的小題吟社。兩個詞社的成立相差近十年。戰後有張李德和創設的題襟亭填詞會,以及復社的鷗社,兩社成員大都重疊,雖然當時缺乏詞譜,但都是熱愛鄉土與詩詞者。本書從時空環境與個人背景,來探討巧社、小題吟會、襟亭填詞會以及復社的鷗社詞人,當年參加詞學活動的情況、動機、詞社雅集、詞作、出版詞集與聯吟的情形,記錄日治時代與戰後臺灣詞壇的發展與成就。
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為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專門研究宋詞、清詞、臺灣詞為主,著有《聽見宋朝好聲音—宋詞那些人、那些故事》、《湖海樓詞研究》、《朱彝尊詞與詞學研究》、《辛派三家詞研究》、《國學導讀.集部導讀》、《鏡花緣研究》、《少年也,為何想不開》、《奴隸變宰相的約瑟》、《財務蒙福的秘訣》等書。
- 序言
-
第一章 臺灣詞學的發展
-
第一節 清領時期,游宦唱詠
-
一 乾、慶年間游宦人士,能詞者
-
二 道、咸年間游宦人士,能詞者
-
三 同、光年間游宦人士,能詞者
-
四 康、乾年間省籍人士,能詞者
-
五 道、咸年間省籍人士,能詞者
-
六 同、光年間省籍人士,能詞者
-
-
第二節 日治初期,同化籠絡
-
第三節 日治末期,漢文被禁
-
第四節 理念相通,共振詞風
-
-
第二章 日治時代的詞社
-
第一節 巧社
-
一 創社緣起
-
二 詞社名稱
-
三 社集活動
-
四 詞作主題
-
-
第二節 小題吟會
-
一 創社緣起
-
二 詞社名稱
-
三 社集活動
-
四 詞作主題
-
-
-
第三章 戰後詞社
-
第一節 題襟亭填詞會
-
一 創社緣起
-
二 詞社名稱
-
三 社集活動
-
四 詞作主題
-
五 出版書籍
-
-
第二節 鷗社
-
一 創社緣起
-
二 社群名稱
-
三 社集活動
-
四 詞作主題
-
五 出版書籍
-
-
-
第四章 詞社社員傳略及作品
-
第一節 巧社社員生平與作品
-
一 繁華非我願,富貴不堪求的王霽雯
-
二 處敬天倫為樂事,榮華富貴不爭論的黃福林
-
三 與世推移閒自適,詩情畫意兩悠然的賴獻瑞
-
四 世路崎嶇愧已愚,遑知成敗笑模糊的林嵩壽
-
五 先生盛德不待頌,先生慈顏咸孺慕的李騰嶽
-
-
第二節 小題吟會與題襟亭填詞會成員
-
一 老來猶帶書獃氣的賴惠川
-
二 頭已白,性猶孩的林緝熙
-
三 歎人生離合本無端,緣終幻的譚康英
-
四 讀書餘,詩畫堪親的張李德和
-
五 玩石興酣嘗嘯傲,好耽詩酒遣閒情的吳文龍
-
六 偷閑便是小神仙的許然
-
七 寓世蜉蝣,奚須浪得浮名的賴柏舟
-
八 生前富貴應無份,死後文章合有名的朱木通
-
九 隨緣且醉今夕的黃振源
-
十 佳詩恰宜雅俗賞的蔡水震
-
十一 獨羡幽蘭物外心的汪敬若
-
-
-
第五章 臺灣詞社的現象與意義
-
第一節 詞社稀少之因
-
一 詞創作不易
-
二 學校廢漢文
-
三 提倡新文學
-
四 詞保存困難
-
五 詞解讀艱難
-
-
第二節 創作現象
-
一 調、韻問題
-
二 一詞多詩的表現
-
三 緣題賦情
-
四 夾雜日語
-
-
第三節 詞學意義
-
一 彰顯鄉土,有意識的命名詞集
-
二 誘掖後學,增進詞學交流
-
三 協振文風,保存詞學文獻
-
-
- 第六章 結論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