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從清初對台灣原住民的觀看、晚清文人的妖怪想像到臺灣歌謠再現的文學景觀、知識份子寫的詩及小說,參照各種不同領域知識網絡交織進行書寫;作品編織的故事、塑造的人物,或作者社交軼事等文本,形成本書「書寫臺灣人」、「臺灣人歌謠」、「臺灣人書寫」等三輯。如同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的「地下莖」(rhizome)概念,延伸的閱讀就像觸鬚一樣,不斷地向外蔓延,為吸收養分而不斷地與異質性(hétérogénéité)連結,最後幾乎成為漫無邊際的知識網路。讀者彷彿置身於巨大的理想圖書館,以互為主體性的參照,往外不斷延伸地深度詮釋。
作者藉由解讀、思考,讓各種聲音得以互相對話激盪,在古老地圖、視覺影像縫隙尋覓國家寶藏蹤影,試圖梳理真實時間裡所沈澱的文化紋理。
作者藉由解讀、思考,讓各種聲音得以互相對話激盪,在古老地圖、視覺影像縫隙尋覓國家寶藏蹤影,試圖梳理真實時間裡所沈澱的文化紋理。
- 自序 給下個世紀的你
-
輯一 書寫臺灣人
-
第一章 看見臺灣人:清代臺灣原住民形象的三種論述
-
帝國倒過來看
-
相似性
-
差異性
-
再現的複製
-
結語
-
-
第二章 妖怪物語:清代臺灣原住民的妖魔化書寫
-
蛇人
-
山魈‧夜叉
-
人熊
-
帝國的奇幻世界
-
結語
-
-
第三章 人體雕刻‧靈魂形塑:日治時代臺灣人身體的知識與監視
-
視覺主義展示
-
臺語書寫與規訓
-
當地人觀點的位移
-
結語
-
-
-
輯二 臺灣人歌謠
-
第四章 淡水河邊的內山鑼鼓:二十世紀初臺灣歌謠的文學風景
-
臺灣總督府塔樓的視野
-
老臺北人的生活空間
-
陰性空間的換喻
-
放水燈‧豎燈篙‧搶孤‧做清醮
-
生番出草
-
結語
-
-
第五章 南臺灣的摩登初體驗:1930年代李獻璋採集的褒歌
-
褒歌的特殊性
-
南臺灣地方感
-
現代性與時間感
-
結語
-
-
第六章 咱的歌詩:臺灣新民報歌謠採集的集體記憶
-
一起來寫臺灣話
-
鄉音情感
-
民眾的心靈地圖
-
時代新知識
-
從幽默祝禱詞到巫術
-
翻開詩人的菜單
-
結語
-
-
-
輯三 臺灣人書寫
-
第七章 打破你的眼鏡:杜潘芳格的詩與尋常習慣的顛覆
-
符號化過程的任意性
-
陳述與人稱
-
結語
-
-
第八章 保正伯請你看大戲:帝君庄秘史的書寫策略
-
小說在卸妝後
-
粉墨登場的政客
-
民主花瓶的行禮如儀
-
結語
-
-
第九章 自畫像與藝術家:尋找木瓜樹小鎮的蹤跡
-
謎樣小鎮
-
自畫像的對比色與象徵
-
同床異夢的悲哀
-
南投青春戀歌
-
結語
-
-
第十章 思想在躲貓貓:決戰時期張文環的民俗書寫策略
-
冬至/中元時間秩序
-
自然/文化動物秩序
-
車鼓旦‧藝旦男女秩序
-
結語
-
-
第十一章 沉思者的鬱悶:我愛黑眼珠凝視下的國族寓言
-
浮遊者的凝視
-
國族寓言
-
傾聽者缺席
-
結語
-
-
第十二章 聖山的尋與追:泰姆山記的互文性解讀
-
逃亡輪旋曲
-
文本馬賽克
-
一座長腳會走動的山
-
結語
-
-
- 引用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