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香港金融史1841-2017

出版日期
2017/11/2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044224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香港金融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開埠之初。經過逾170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香港經濟中最具戰略價值的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香港著名金融學家饒餘慶教授就認為:「香港之崛興為一國際金融中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香港經濟的兩大成就之一(另一成就是從一轉口港轉變為一富裕的工業經濟體)。」

  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約始於20世紀7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百葉繁榮,股市蓬勃發展,特別是香港政府採取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銀行及跨國金融機構大舉湧入香港,香港金融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邁向多元化和國際化。在此進程中,金融業形成門類齊全而發達的市場體系,以及健全而較完善的監管制度。

  回歸以後,儘管遭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嚴重衝擊,然而憑藉著「中國因素」的影響,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進金融業的改革,香港金融業獲得了長足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

  本書以作者於2002年撰寫出版的《香港金融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17年,從銀行業、資本市場、資產管理、保險業,以及金融監管等多角度,全面展現香港金融業橫跨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發展脈絡,用豐富的資料、簡練的文字、珍貴的圖片,生動而深入地剖析了香港金融體系和金融制度的演變發展及其規律,並據此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發展作出展望。
  • 前言
  • 饒序
  • 李序
  • 胡序
  • 第一章 金融業的崛起與早期發展
    • 1. 外資銀行進入與滙豐銀行創辦
      • 1.1 香港開埠初期的外資銀行
      • 1.2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創辦
      • 1.3 19世紀下半葉滙豐銀行的發展
      • 1.4 銀行業發展新高潮與中環銀行區形成
    • 2. 華商經營的金融機構:從銀號到西式銀行
      • 2.1 早期華商經營的舊式銀號
      • 2.2 恆生銀號的創辦與發展
      • 2.3 早期華商創辦的西式銀行
      • 2.4 東亞銀行:“華南最穩健、實力最強的華資銀行”
      • 2.5 1920-30年代華資銀行的擠提風潮
    • 3. 保險業的早期發展
      • 3.1 開埠初期的保險業:諫當與於仁
      • 3.2 19世紀下半葉香港保險業的發展熱潮
      • 3.3 20世紀上半葉的保險業
    • 4. 早期黃金市場:金銀業貿易場
      • 4.1 金銀業貿易場的創辦
      • 4.2 金銀業貿易場的業務與發展
    • 5. 早期的貨幣制度:從銀本位制到英鎊滙兌本位制
      • 5.1 銀本位制時期(1841-1935年)
      • 5.2 早期的英鎊滙兌本位制(1935-1941年)
  • 第二章 戰後金融業的蛻變與拓展
    • 1. 戰後金融業的繁榮與《銀行業條例》制訂
      • 1.1 戰後香港金融業的復蘇與發展
      • 1.2 戰後香港金融市場的異常繁榮
      • 1.3 1948年《銀行業條例》
    • 2. 1950-60年代銀行業的拓展
      • 2.1 1950年代初香港銀行業務拓展原因
      • 2.2 1950-60年代銀行業發展的特點
    • 3. 1960年代的銀行危機
      • 3.1 銀行危機序幕:廖創興銀行擠提風潮
      • 3.2 1965年銀行危機第一波:明德、廣東信託倒閉
      • 3.3 1965年銀行危機高潮:恆生銀行控股權易手
    • 4. “利率協定”和《銀行業條例》的修訂
      • 4.1 “利率協定”的簽定
      • 4.2 湯姆金斯報告和1964年《銀行業條例》
    • 5. 戰後保險業的重建與發展
      • 5.1 戰後水險與火險業務的發展
      • 5.2 “汽車險”、“勞工保險”等意外保險業務的發展
  • 第三章 香港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改革
    • 1. 香港股市沿革:從香港會到“四會時代”
      • 1.1 香港早期的股票市場
      • 1.2 戰後香港股票市場的發展
      • 1.3 香港股市的“四會時代”
    • 2. 1970-80年代初期香港股市的牛熊市
      • 2.1 1970年代初期股市狂潮及其後崩潰
      • 2.2 1980年代初期股市高潮及其後急跌
    • 3. 四會合併:香港聯合交易所的成立與運作
      • 3.1 四會合併的棘手問題:會籍之爭
      • 3.2 香港聯合交易所的成立與運作
    • 4. 1987年10月股災:“黑色星期一”
      • 4.1 1980年代中期的大牛市
      • 4.2 香港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 5. 戴維森報告與香港證券市場改革
      • 5.1 戴維森報告:《證券業檢討委員會報告書》
      • 5.2 香港證券市場的改革
      • 5.3 香港股市新一輪牛市的形成
    • 6.“怡和震盪”:從遷冊海外到“上市豁免”
      • 6.1 “怡和震盪”:遷冊百慕達與結構重組
      • 6.2 從“上市豁免”到撤離香港股市
  • 第四章 金融業的多元化與國際化
    • 1. 金融機構多元化:接受存款公司大量湧現
      • 1.1 金融機構多元化:商人銀行及財務公司崛起
      • 1.2 “金融三級制”的形成和確立
    • 2. 外滙、黃金市場的崛起與發展
      • 2.1 香港外滙市場的崛起與發展
      • 2.2 本地倫敦金市場的崛起與發展
    • 3. 1980年代銀行危機與1986年《銀行業條例》
      • 3.1 危機序幕:恆隆銀行擠提風潮
      • 3.2 危機高潮:海外信託銀行被接管
      • 3.3 危機衝擊波:新鴻基、嘉華、永安、友聯、康年易手
      • 3.4 1986年《銀行業條例》
    • 4. 1991年“國商事件”及其餘波
      • 4.1 1991年“國商事件”始末
      • 4.2 餘波:銀行擠提風潮與存款保險制度之爭
    • 5. 過渡時期銀行業的發展與銀行集團
      • 5.1 1980-90年代銀行業的發展趨勢
      • 5.2 香港主要的銀行集團
    • 6. 1970年代以後保險業的發展
      • 6.1 1970年代保險業的多元化與1983年《保險公司條例》
      • 6.2 香港保險業聯會的成立
      • 6.3 保險業中介人自律監管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 7. 香港期貨市場的建立與發展
      • 7.1 商品期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
      • 7.2 金融期貨、期權市場的發展
  • 第五章 過渡時期貨幣金融制度的演變
    • 1.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建立及其運作
      • 1.1 戰後香港貨幣制度的演變
      • 1.2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建立的背景
      • 1.3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建立及其運作機制
      • 1.4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初期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 2. 滙豐:淡出“準央行”角色與中國銀行參與發鈔
      • 2.1 滙豐:香港的“準中央銀行”
      • 2.2 過渡時期滙豐淡出“準中央銀行”的部署
      • 2.3 “帝國還鄉戰”:滙豐兼併米特蘭銀行
      • 2.4 中國銀行:1994年5月起參與發鈔
    • 3. 外滙基金的設立與功能演變
      • 3.1 外滙基金功能的設立
      • 3.2 英鎊滙兌本位制下外滙基金的功能
      • 3.3 1970年代中期以後外滙基金功能的演變
    • 4. 過渡時期金融制度的改革及外滙基金功能的擴大
      • 4.1 推出“利率及存款收費規則”(負利率計劃)
      • 4.2 建立香港式的“貼現窗”
      • 4.3 建立即時支付結算系統(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 4.4 港府推行金融改革的原因分析
    • 5.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建立及其職能
      • 5.1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成立及其組織架構
  • 第六章 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與聯繫滙率制的完善
    • 1. 亞洲金融危機對港元聯繫滙率的衝擊
      • 1.1 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的歷史背景
      • 1.2 金融風暴對香港聯繫滙率制度的衝擊
      • 1.3 香港經濟陷入戰後以來最嚴重衰退
    • 2. 百富勤的清盤與證券業危機
      • 2.1 百富勤集團的清盤
      • 2.2 證券業危機:連串證券公司的倒閉
    • 3. 紅籌風暴與粵海集團債務重組
      • 3.1 廣信集團破產與紅籌風暴
      • 3.2 粵海集團的債權重組
    • 4. 香港特區政府的“救市行動”
      • 4.1 特區政府的“救市行動”
      • 4.2 特區政府成功捍衛聯繫滙率的原因
    • 5.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完善及其效應
      • 5.1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優化與完善
      • 5.2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經濟效應
  • 第七章 回歸後金融業的轉型與發展
    • 1. 銀行業轉型與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
      • 1.1 銀行業轉型與發展
      • 1.2 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
      • 1.3 回歸後香港銀行集團的發展演變
    • 2. 證券市場轉型與紅籌股、H股發展
      • 2.1 回歸以來香港證券市場的發展概況
      • 2.2 紅籌股的崛起與H股的發展
      • 2.3 “滬港通”與“深港通”的開啟
    • 3. 債券市場的發展與雷曼“迷你債券”風波
      • 3.1 債劵市場的發展與人民幣債券發行
      • 3.2 雷曼“迷你債券”風波的發生與解決
    • 4. 資產管理/基金業的新發展
      • 4.1 回歸後資產管理/基金業的新發展
      • 4.2 對沖基金市場的新發展
      • 4.3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市場的發展
      • 4.4 QDII與RQFII計劃的實施及內地基金業來港發展
      • 4.5 強制性公積金制度的形成與建立
    • 5. 保險業轉型與發展
      • 5.1 一般保險業務的轉型與發展
      • 5.2 長期保險業務的發展與轉型
      • 5.3 銀行保險的興起與發展
  • 第八章 特區政府的金融政策與金融監管
    • 1. 特區政府的金融政策
      • 1.1 香港特區政府金融政策的主要內容
      • 1.2 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的策略和政策
    • 2. 銀行業:建立以“風險為本”的監管制度
      • 2.1 改革和開放市場:撤銷《利率協議》和“一間分行”政策
      • 2.2 建立以風險為本的銀行監管制度
      • 2.3 提高銀行安全和穩健性:最後貸款人角色與電子銀行監管
      • 2.4 實施《巴塞爾協定二》和《巴塞爾協定三》
    • 3. 證券市場:實施“三管齊下”的改革綱領
      • 3.1 推動香港交易所和結算公司實施股份化、合併和上市
      • 3.2 全面改革證券及期貨市場的規管制度
      • 3.3 改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
      • 3.4 香港證券及期貨業的監管架構
    • 4. 基金業監管制度的發展與改革
      • 4.1 基金管理業監管制度的建立
      • 4.2 致力發展具寬度及深度的優質市場
      • 4.3 基金管理業監管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 5. 保險業:建立保險業監管局
      • 5.1 保險中介人規管制度的檢討與改革
      • 5.2 設立保單持有人保障基金
      • 5.3 推動成立獨立的保險業監管局
  • 第九章 邁向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
    • 1.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演變
      • 1.1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與確立
      • 1.2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演變和發展
      • 1.3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鞏固和提升
    • 2.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優勢與差距
      • 2.1 香港作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比較優勢
      • 2.2 香港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差距
    • 3. 邁向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趨勢
      • 3.1 戰略定位:致力發展成為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
      • 3.2 發展趨勢一:中國企業首要境外上市中心與“走出去”平台
      • 3.3 發展趨勢二:亞太區首要的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 3.4 發展趨勢三:全球主要的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
      • 3.5 結束語
  • 香港金融業大事記
  •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