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35129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
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

★從1949年施行的「三七五減租」到今天,為何還有3萬多筆未解除的租約?
★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總共徵收了14萬多甲土地,為何其中還包含了將近10萬甲「共有出租耕地」?
★為何當年蔣介石要急著推動土地改革?當年接收臺灣的資源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單位?它與現在的中油、台糖和經濟部又有何關係?
★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我們琅琅上口的「政府德政」,到底影響、改變了臺灣什麼?
★台糖公司的土地有如「魔戒」,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其廣大的土地如何演變而來?
★何謂土地改革、區段徵收、一般徵收、市地重劃、都市計畫?在這些名詞背後,地方派系與財團究竟在操作著什麼樣的「土地遊戲」?
★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幾乎臺灣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被「區段徵收」,臺灣現今處處充斥著浮濫徵收案件的起源是什麼?
★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但為何臺灣政府不需經過人民同意,就能強制剝奪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出身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秉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實踐,在土地政策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臺灣盤根錯節的土地問題,雖然政權幾度轉換,人民的土地和家園被侵害、強奪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他在本書檢視了臺灣近代以來的土地發展,處處充斥著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治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戰後的土地改革、經年累月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其實都是政權掠奪與炒作土地的工具。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不僅削弱地主階級的力量,更剝奪了數萬小面積土地的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臺灣的經濟菁英大量流失;而國民黨政權則藉此培植樁腳、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並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保護特權和財團,進而控制地方政治。
 然而,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如近年爆發的土地徵收抗爭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在在印證了土地政治就是地方政治,而土地炒作往往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被犧牲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勢民眾。
 土地究竟是什麼?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心之所向、家之所在?還是政治家與財團眼中的龐大利益?被剝奪與被損害的土地所有人,何時才能得到補償與正義?土地正義如何能達成?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段歷史之中,不能不關心,因為「看不見」的掠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當我們談論臺灣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
 土地、住宅與空間的議題一直都是臺灣社會的核心問題,徐世榮教授鑽研這個研究主題已經有十多年,《土地正義》一書正是他長久學術心得的累積,內容非常深入與豐富,值得所有的讀者好好閱讀,可以說是臺灣土地課題研究的代表作品。
 世榮兄在這本書充分揭櫫一種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他的論點相當有批判性,促使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是成功的政策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
 一般學者主要會專注在理論論述,但世榮兄是言行合一,對於不合理的土地徵收作為可以說是無役不與,總是衝到第一線,長期投入社會運動,從體制外來維護公眾權益,展現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典範,令我非常佩服,也是當前學術界少有的實踐型學者。
 本書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朋友。
──陳東升(臺大社會系教授)

世榮老師真正做到不以學識服務權勢,而是用以濟弱扶傾,是薩伊德所定義公共知識份子的最佳詮釋者。
──詹順貴(前苗栗大埔區段徵收案自救會律師、環保署副署長)

一位從研究土地改革歷史,到義無反顧投身捍衛土地正義的行者,再次用心、用行動寫我們自己土地的歷史。
──林子凌(惜根臺灣協會秘書長)

本書特色
歷經長時間製作,收錄數十張珍貴歷史照片,呈現徐世榮教授多年研究和參與運動的心得,唯一完整闡述臺灣土地政策的震撼力作。

徐世榮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學士及碩士、美國德拉瓦大學政治學系碩士、都市事務及公共政策學院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臺灣第三部門學會理事長、惜根臺灣協會理事長。徐教授強調溝通實踐及行動參與,長期關注「土地正義」議題。他認為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需要有蓬勃發展的公民社會。主要研究領域為土地政策、規劃理論、都市計畫及第三部門。

口述整理簡介
張雅綿
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室專任助理、《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績篇〉編纂助理。著有《失序的森林:日治末期太魯閣林業開發》(2012)等。

  • 推薦序 讀《土地正義》有感/許雪姬
  • 推薦序 從土地研究到社會實踐/陳立夫
  • 推薦序 土地與國家/黃紹恆
  • 自序 土地徵收及強制迫遷應是臺灣「轉型正義」的重大課題
  • 上篇 土地改革的真相,你不知道的黑歷史
    • 第一章 土地與我
      • 大埤鄉的童年
      • 返國之初的研究動向
    • 第二章 三七五減租
      • 佃租制度與實施土地改革的由來
      • 「三七五減租」脫胎自「二五減租」
      • 威權氣氛下,實施「三七五減租」政策
      • 「三七五減租」政策的問題
      • 被汙名化與受損害的地主
    • 第三章 耕者有其田
      • 推行「耕者有其田」的背景
      • 「耕者有其田」實施前的土地調查
      • 「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問題
      • 「耕者有其田」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 第四章 公地放領
      • 資源委員會與接收臺灣
      • 從公地放租到公地放領
      • 實施「公地放領」的過程
      • 土地改革的正反意義
  • 下篇 與民爭地?與土地共生?問題重重的土地徵收
    • 第五章 土地徵收
      • 進入社會運動的契機
      • 回溯土地改革的歷史
      • 土地政策與政治息息相關
      • 土地徵收必須符合徵收要件
      • 地方政府應提高土地稅來增加財源,以落實地方自治
      • 真正的公共利益
    • 第六章 臺灣農地發展的歷史
      • 第一階段:農地剝削時期(1945-1949)
      • 第二階段:農地壓榨時期(1949-1965)
      • 第三階段:農工爭地時期(1960-1974)
      • 第四階段:農地管制時期(1974-1993)
      • 第五階段:農地釋出時期(1993-)
    • 第七章 土地徵收的要件
      • 土地徵收六要件
      • 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
    • 第八章 與公平正義站在一起
      • 台灣農村陣線的努力成果
      • 期待新政府的良善政治
  • 附錄
    • 人生有幾個六十年?──為「三七五地主」請命!
    • 在「麥當勞」與「摩斯漢堡」之間
    • 懷念張森文大哥!
    • 懷念一位好朋友──朱炳坤先生
    • 為什麼要舉辦聽證會?
    • 大排沙農場的悲歌輪迴
  • 參考資料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