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批判式教學碰上新世代青年—中港台教育研究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937360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前言 許寶強
  • 鳴謝
  • 作者簡介
  • 台灣經驗
    • 第一章 接壤:校園內外的解殖教習 廉兮
      • 引言
      • 陣地戰
      • 重返庶民自身的歷史與教育
      • 創造異與己相遇的政治空間
      • 辨識庶民搏鬥生存的技藝與記憶
      • 結語
    • 第二章 街頭和藝術之外:讓我們合作社吧! 黃孫權
      • 藝術學院要教什麼?
      • 怎樣教批判理論?怎樣實踐?
      • 當他們自己上街頭
      • 小結:讓我們合作社吧!
    • 第三章 「災難意識、災難記憶與庶民歷史」教習心得 鍾秀梅
      • 引言
      • 問題意識
      • 災難意識
      • 災難的集體記憶:921、88風災自然災難
      • 分享教習心得
      • 結論
    • 第四章 填空與留白:「兼任」身份的實踐與反思 郭耀中
      • 多重身份的限制與焦慮
      • 教學現場
      • 教學策略:填空與留白
      • 小結:反省矛盾與糾結
    • 第五章 如何對象化?如何內在化?關於社會運動與社會學教學的經驗反思與展望 楊友仁
      • 緒論
      • 行動者與中介場域:從慣習修正的微型公共空間到大學的第三空間
      • 實驗的歷史質—地理質
      • 教學場域的制度鑲嵌與佈署
      • 教學方法與哲學
      • 實作經驗內容
      • 朝向實驗的第三公共空間
  • 中國內地經驗
    • 第六章 作為空間的中國大學:來自文化研究的「課堂」觀察 羅小茗
      • 混亂的「課堂」:大學空間的理解現狀
      • 新教育空間的可能性:空間慣性中的網站和月會
      • 新的教育空間為何是必須的?獎學金後續
    • 第七章 十年從教記 黃燈
      • 引言
      • 青年階層分化與教育的關聯
      • 教育主體的隱匿
      • 一種嘗試:通識課程中的人文教育實踐
    • 第八章 鄉土作為視野:以通識課程「鄉村與現代」教學為例 潘家恩
      • 緣起
      • 概況
      • 反饋
      • 反思
      • 附錄:重慶大學通識課程「鄉村與現代」教學大綱
  • 香港經驗
    • 第九章 從生態公義思考現代教育與暴力 劉健芝
      • 引言
      • 社會公義與生態公義
      • 嶺南大學教學設計
      • 同學的學習經驗
    • 第十章 含糊性、實習勞動與香港高等教育:香港個案 葉蔭聰
      • 實習勞動:工作還是學習?
      • 資料、方法及背景
      • 研究成果及分析
      • 結論
      • 後記
    • 第十一章 不做「高等乞丐」:中港城市青年與鄉村建設運動 薛翠
      • 引言
      • 八九之後下鄉
      • 制約與抗爭
      • 三思香港
      • 何謂民主
      • 拯救歷史/未來
      • 結語:教學相長 逆流而上
    • 第十二章 知識生產、教學法與社會運動:以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為例 許寶強
      • 前言
      • 從知識到情感的政治
      • 文研教學的不經意效果
      • 教學法與課程內容的反思
      • 結語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