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前言 許寶強
- 鳴謝
- 作者簡介
-
台灣經驗
-
第一章 接壤:校園內外的解殖教習 廉兮
-
引言
-
陣地戰
-
重返庶民自身的歷史與教育
-
創造異與己相遇的政治空間
-
辨識庶民搏鬥生存的技藝與記憶
-
結語
-
-
第二章 街頭和藝術之外:讓我們合作社吧! 黃孫權
-
藝術學院要教什麼?
-
怎樣教批判理論?怎樣實踐?
-
當他們自己上街頭
-
小結:讓我們合作社吧!
-
-
第三章 「災難意識、災難記憶與庶民歷史」教習心得 鍾秀梅
-
引言
-
問題意識
-
災難意識
-
災難的集體記憶:921、88風災自然災難
-
分享教習心得
-
結論
-
-
第四章 填空與留白:「兼任」身份的實踐與反思 郭耀中
-
多重身份的限制與焦慮
-
教學現場
-
教學策略:填空與留白
-
小結:反省矛盾與糾結
-
-
第五章 如何對象化?如何內在化?關於社會運動與社會學教學的經驗反思與展望 楊友仁
-
緒論
-
行動者與中介場域:從慣習修正的微型公共空間到大學的第三空間
-
實驗的歷史質—地理質
-
教學場域的制度鑲嵌與佈署
-
教學方法與哲學
-
實作經驗內容
-
朝向實驗的第三公共空間
-
-
-
中國內地經驗
-
第六章 作為空間的中國大學:來自文化研究的「課堂」觀察 羅小茗
-
混亂的「課堂」:大學空間的理解現狀
-
新教育空間的可能性:空間慣性中的網站和月會
-
新的教育空間為何是必須的?獎學金後續
-
-
第七章 十年從教記 黃燈
-
引言
-
青年階層分化與教育的關聯
-
教育主體的隱匿
-
一種嘗試:通識課程中的人文教育實踐
-
-
第八章 鄉土作為視野:以通識課程「鄉村與現代」教學為例 潘家恩
-
緣起
-
概況
-
反饋
-
反思
-
附錄:重慶大學通識課程「鄉村與現代」教學大綱
-
-
-
香港經驗
-
第九章 從生態公義思考現代教育與暴力 劉健芝
-
引言
-
社會公義與生態公義
-
嶺南大學教學設計
-
同學的學習經驗
-
-
第十章 含糊性、實習勞動與香港高等教育:香港個案 葉蔭聰
-
實習勞動:工作還是學習?
-
資料、方法及背景
-
研究成果及分析
-
結論
-
後記
-
-
第十一章 不做「高等乞丐」:中港城市青年與鄉村建設運動 薛翠
-
引言
-
八九之後下鄉
-
制約與抗爭
-
三思香港
-
何謂民主
-
拯救歷史/未來
-
結語:教學相長 逆流而上
-
-
第十二章 知識生產、教學法與社會運動:以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為例 許寶強
-
前言
-
從知識到情感的政治
-
文研教學的不經意效果
-
教學法與課程內容的反思
-
結語
-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