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詩心與詩史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24980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談詩人寫作,論詩史進程,觀詩體表象,察詩心意涵

余光中遷居至高雄西子灣後,詩風是否轉變?
從席慕蓉的詩作中,反映出什麼樣的詩觀?
洛夫如何古詩新鑄,重新詮釋唐詩並且據此再創作?
香港詩人溫健騮在《苦綠集》中的心境有何轉折?
渡也的詩史竟與情史交融?
「詩社」對台灣新詩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特別收錄
台灣詩學季刊社專題前言20餘篇,篇篇顯露對台灣詩壇的關切之情。
李瑞騰教授長年觀察現代詩,探究各種可能!


本書特色
臺灣詩學論叢系列書之一
《台灣詩學季刊》以論說台灣詩學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學任教,能寫詩,亦都有現代新詩的論述能力,策劃編印「台灣詩學論叢」,將收入有關台灣現代詩的專著、論集、詩話等,初期將以同仁為主,未來不排除擴大徵稿,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出個幾本。先推出的第一批有四本,包括白靈的《新詩十家論》、渡也的《新詩新探索》、李瑞騰的《詩心與詩史》和李癸雲的《詩及其象徵》。叢書有總序,各本有自序,內文可分輯,最後或有附錄,如作者詩學年表等。期待本論叢能朝跨領域整合的大方向前進,為台灣現代詩學的建設,略盡棉薄之力。

特別收錄台灣詩學季刊社專題前言20篇

1952年生於台灣南投,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1987)。曾任教於淡江大學中文系,1991年起轉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迄今,先後擔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院長;2010年2月1日起借調至國立台灣文學館,擔任館長四年,現已歸建,專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長期通過媒體和社團推動文藝公共事務,曾任《商工日報.副刊》主編、《文訊雜誌》總編輯、《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台灣詩學季刊社社長;亦曾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長。現為九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長。

著有文學論著《台灣文學風貌》、《文學關懷》、《文學尖端對話》、《文學的出路》、《晚清文學思想論》、《老殘夢與愛》、《新詩學》等,及散文集《有風就要停》,詩集《在中央》等。

  • 論叢總序/李瑞騰
  • 自序/李瑞騰
  • 輯一 詩心詩藝
    •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論王潤華早期的詩(1962-1973)
    • 余光中的高雄情―以詩為例
    • 一朵玫瑰的綻放―序碧果《魔術師之手與花》
    • 論溫健騮離港赴美以前的詩―以《苦綠集》為考察場域
    • 《張默‧世紀詩選》序
    • 語近情遙―渡也詩試論
    • 葉笛論
    • 來自曠野的呼喚―席慕蓉之以詩論詩
    • 洛夫解構唐詩的突破性寫作
    • 為詩之用心
  • 輯二 詩史現象
    • 《八十年詩選》導言
    • 六十年代台灣現代詩評略述
    • 詩的總體經驗,史的斷代敘述―《台灣現代詩史論》序
    • 有關「詩社與台灣新詩發展」的一些思考
    • 台灣新世代詩人及其詩觀
    • 日據下台灣新詩的萌芽
    • 台灣戰後出生第四代詩人略論
    • 與時潮相呼應―台灣詩學季刊社十五周年慶
    • 張默編詩略論―以小詩為例
    • 《台灣詩學季刊》專題前言
  • 附錄
    • 民間寫作/知識分子寫作―世紀末大陸詩壇的一場論爭
    • 《詩心與詩史》各篇發表資料
    • 李瑞騰詩學年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