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詩,役:一九五○、六○年代台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46863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封面文案
五○、六○年代軍旅詩代表詩人洛夫、瘂弦、商禽,
在社會局勢不穩定、政治高壓箝制、遠離故園的情況下,
如何型塑空間詩藝?
本書特色
§以「空間」概念切入,縱橫剖析洛夫、商禽、瘂弦之詩作美學與精神
§突破「台灣意識」與「中國情結」二元論述,開啟戰後詩研究新視野
§原著曾獲國家文學館──「2008年台灣文學研究博士論文」獎助肯定
台灣現代詩歌的研究一般多以「歷史」及「時間」為參照,
「台灣意識」或「中國情結」往往佔據論述的篇幅,而忽略了美學與藝術真正的精神與價值。

本書以「空間」概念切入,結合「詩歌」與「空間」分析,不僅只於獨立探索詩美學,也並非鑽研物理空間,而是透過鳥瞰式掃描和地毯式搜索,為僵化的歷史時間另闢一條新的思路。作者以一九五○、六○年代戰後現代詩軍旅詩人洛夫、瘂弦、商禽為考察對象,一方面由於三位詩人的作品在軍旅詩人中較精純與整齊,在現代詩的創作質量上也展現顯著的躍升,迄今對詩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他們的崛起與壯大應和著五、六○年代台灣文壇特有的發展景況。

●透過鳥瞰式的掃描,可知當時的環境氛圍與詩人所採取的創作策略密切相關:
洛夫的「石室」是前線金門的碉堡,充滿死亡的氛圍,其空間越往下越壓縮狹小,幾至無可救贖的可能;瘂弦的「航行」意象充滿暗礁與險阻,人生常被比喻成死亡機率極高之「航行」。商禽的「自我監牢」與敞視建築,往往桎梏住肉身與靈魂,其所反映的是無所不在的箍制與監控。

●透過地毯式的搜索,由詩人創作技巧去探索他們創作的理念與美學技巧:
洛夫以蒙太奇手法,呈現主體、客體易位與擺佈,雖然其詩常被歸類為超現實主義,然而由其存在的空間來看,反而能從其創作找到貼合點,發現詩人「遞降地窖式」的空間書寫。瘂弦透過「韻律式」的節奏與歌謠風,產生「地方芭蕾」的特性,在其劇戲性的表現風格中,可發覺他所拉出的類喜劇距離與張力。商禽善用變形的詩藝,長篇敘事地營造情境,詩中充滿著動物化的隱喻,打破了有限存在的藩籬、海峽空間的文化阻隔,以及親人與長輩的懷想距離,進而以無限、想像語言所蘊含的生命意義來破除對死亡的恐懼;詩人如「介殼蟲」一樣擅於「保護」及「防衛」,也與他創作的主題與材料如出一轍。
  • 【推薦序】台灣現代詩壇的「詩學」已建構到哪兒?/陳鵬翔
  • 【作者序】塵封書架裡的溫暖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第二節 概念界定
    • 第三節 文獻分析
    • 第四節 美學定位
    • 第五節 方法與架構
    • 第六節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白/灰地帶:五、六○年代三位詩人的空間與想像鳥瞰
    • 第一節 地窖式遞降的空間:洛夫的「石室」與死亡
    • 第二節 船首神像的眼睛盲了:瘂弦的死亡航行與流動風險
    • 第三節 商禽的禁錮意識
    • 第四節 小結
  • 第三章 洛夫的錯置創作與空間的關係
    • 第一節 蒙太奇技法與詩學的並置關係
    • 第二節 存在(生)、消亡(死)「並置」的意蘊
    • 第三節 主客體倒置所呈現出來的外在環境疏離之景象
    • 第四節 小結
  • 第四章 瘂弦詩歌技巧與地方韻律的形式
    • 第一節 瘂弦詩歌韻律所帶動的「地方芭蕾」特性
    • 第二節 主體、身體、「戲劇性」肢體及「悲/喜劇」
    • 第三節 遠遊、異域與想像
    • 第四節 小結
  • 第五章 商禽的散文式變形寓言與殼巢意象
    • 第一節 變形、寓言與祖靈
    • 第二節 門鎖住,或者勿將頭手伸出:商禽的屋窗
    • 第三節 退縮與防衛:商禽的圓巢/介殼
    • 第四節 小結
  • 第六章 結論
  • 附錄 洛夫、瘂弦、商禽所考察之詩歌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