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不曾結束的一戰:帝國滅亡與中東歐民族國家興起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37433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一戰過後,帶給歐洲的不是和平,
而是一連串悲慘的戰亂,
並宣告「歐洲內戰延長」的時代到來!


★ 20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百年必讀佳作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 獲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協會(WW1HA)頒發湯姆林森獎(Tomlinson Book Prize)
★ 市面上唯一一本探討歐洲所有戰敗國之作
★ 民主為何沒有帶來和平?本書解釋為何帝國滅亡後反而內戰四起
★ 特邀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伍碧雯作序推薦、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周惠民背景導讀


一戰可說是歐洲秩序混亂的開端:
極端主義出現、大型帝國瓦解、民族革命四起,
讓歐洲人民落入比一戰更悲慘的暴力循環中,永無寧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大部分的歐洲人以為一戰僅是將原本巴爾幹地區與奧斯曼帝國的混亂情勢導正,迎向更穩定的局面,可讓人民回歸和平無爭的生活,沒想到戰事不僅讓全歐洲淪陷戰場,還持續了四年之久,而一九一七年以降,戰爭本質轉變,以消滅異己為目標,視暴力為唯一手段,也為往後的歐洲革命戰亂埋下伏筆。

  因此,一戰的終結並未帶來和平,對戰敗國的人民而言,反倒陷入更殘暴、更恐怖的戰亂之中。從戰敗國所處的東歐、中歐到東南歐連接形成「弧形暴力地帶」,在這些國家及地區,因大帝國的瓦解而分裂成小型民族國家,當中極端主義崛起、內戰頻傳、民族革命四起,甚至發生跨國武裝衝突,導致歐洲內戰延長。進而醞釀未來二戰發生的種子。

  這是一部還原戰敗國人民再度身陷戰火的悲慘故事。作者葛沃斯將焦點放在戰敗帝國,他蒐集這段時期各種資料、文獻,重現史實,試圖完整探討當時歐洲各戰敗國的狀況:各國是如何結束一戰,又是如何開啟戰後的內戰與革命。若能釐清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三年間的戰亂真相,就能了解歐洲二十世紀的暴力循環的運作,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原由的背後祕辛。

◆專文推薦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背景導讀
周惠民│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人文中心主任
◆好評推薦
杜子信│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都柏林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近代史教授兼戰爭研究中心(Centre for War Studies)主任,著有《俾斯麥神話》(The Bismarck Myth)以及納粹大屠殺執行者萊因哈特.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傳記《希特勒的劊子手》(Hitler’s Hangman),現於美國、英國、德國與法國等地研究並講學。

  • 推薦序 從一百年後的今日,省思一戰帶給我們的教訓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 背景導讀 未完的戰爭 周惠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人文中心主任)
  • 地圖
  • 引子
  • 第一部 敗戰
    • 第一章 春日列車行
    • 第二章 革命復革命
    • 第三章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
    • 第四章 勝利的滋味
    • 第五章 前路將盡
  • 第二部 革命與反革命
    • 第六章 戰爭沒有盡頭
    • 第七章 俄羅斯內戰
    • 第八章 民主的勝利表象
    • 第九章 激化
    • 第十章 紅色恐怖與法西斯的崛起
  • 第三部 帝國傾頹
    • 第十一章 潘朵拉的盒子:巴黎和會與帝國問題
    • 第十二章 重新打造中東歐
    • 第十三章 哀鴻遍野
    • 第十四章 阜姆
    • 第十五章 從士麥那到洛桑
  • 後記 「戰後」與世紀中的歐洲亂局
  • 謝辭
  • 參考文獻
  • 圖片版權聲明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