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作者的學術方法是獨一無二的,其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無可取代的。全書十四章所展現的學術方法與杜詩研究都深具啟發性。特別是「〈同谷七歌〉非杜甫所作」,言之鑿鑿,無懈可擊。
更重要的,本書擴大了作者原創的「現地研究」的研究範圍,加入了以口腹、口聲做為詩作的現場,解讀杜甫詩中相關的飲食烹調問題,且分辨後代詩人所學「杜樣」的具體關鍵,杜甫與李商隱在聲讀風貌上的差異性,這些研究成果都有助於讀者或研究者對於杜甫詩的理解與詮釋。
更重要的,本書擴大了作者原創的「現地研究」的研究範圍,加入了以口腹、口聲做為詩作的現場,解讀杜甫詩中相關的飲食烹調問題,且分辨後代詩人所學「杜樣」的具體關鍵,杜甫與李商隱在聲讀風貌上的差異性,這些研究成果都有助於讀者或研究者對於杜甫詩的理解與詮釋。
- 自序
-
第一章 導論
-
一、釋題
-
(一)製題背景
-
(二)釋「現地研究」
-
(三)觀念之始生
-
(四)非現地法不可
-
(五)新工具之意義
-
-
二、全書結構
-
-
第二章 天與地─杜甫的兩大親身經驗
-
一、前言
-
二、以天象為證物
-
(一)「一百五日夜對月」編年致誤之由
-
(二)「樂極哀來月東出」的真正時刻
-
(三)「四更山吐月」詮釋的昨非今是
-
-
三、以地理資訊為證物
-
(一)千里江陵,幾日可還
-
(二)杜甫再出金光門之心事祕密
-
-
四、小結
-
-
第三章 真相在日常─再談曆法與杜詩
-
一、前言
-
二、六項事例:杜甫節氣書寫與黃鶴、仇兆鱉注之誤謬
-
(一)立春日之詩─「江漢春風起」乃立春,非元日
-
(二)也是立春問題─「冥冥甲子雨」註釋編年皆謬
-
(三)白露與詩─「露從令夜白」非乾元二年秦州作
-
(四)也是白露─〈得家書〉與〈北征〉之現地式解讀
-
(五)立秋日的判斷─黃鶴兩注立秋皆誤
-
(六)霜降之詩─節氣入詩之好例
-
-
三、小結
-
-
第四章 以現地法計算─杜甫入蜀計程
-
一、前言
-
二、秦州至同谷縣的旅行日程
-
(一)秦州至同谷縣之交通
-
(二)發秦州日期之擬測
-
(三)出發後至同谷縣之行程
-
-
三、同谷縣至成都府的旅行日程
-
(一)從月相確認到達成都府之日期
-
(二)杜甫從桔柏渡到成都府的日程
-
(三)同谷縣出發至桔柏渡間之行程
-
-
四、小結
-
-
第五章 地勢與官制─談杜甫不就河西尉
-
一、前言
-
二、河西縣之現地研究
-
(一)杜甫不願前去的舊河西縣
-
(二)杜甫入仕後才設置的新河西縣
-
-
三、釋「不就河西尉」
-
四、釋「率府且逍遙」
-
五、小結
-
-
第六章 由天地而人間─我怎樣為杜甫夔州詩重訂編年
-
一、前言
-
二、地面條件─夔州城內外的空間地理結構
-
(一)地上形勢
-
(二)水文特色
-
-
三、人間條件─杜甫的住居人事狀況
-
(一)舊注的說法
-
(二)赤甲宅與西閣
-
(三)瀼西宅與東屯宅
-
-
四、空中條件─曆法與天文星象的運用
-
(一)以曆法運用於編年
-
(二)以天文現象詮釋編年
-
-
五、小結
-
-
第七章 親身之事─杜甫夔州生活新證
-
一、前言
-
二、塞上風雲接地陰─杜甫眼中的夔州
-
三、泛舟慚小婦,飄泊損紅顏─杜甫的妻兒弟妹
-
四、己老尚書郎─杜甫的官職
-
五、即從巴峽穿巫峽─杜甫的出川之行
-
六、小結
-
-
第八章 口腹即現地─談紅鮮與設膾
-
一、前言
-
二、杜詩「紅鮮」的舊釋
-
(一)同一種米有兩色
-
(二)認為杜甫同時種植紅、白二種稻米
-
(三)懷疑紅鮮指魚肉
-
-
三、杜甫好生食魚膾(生魚片)的證據
-
四、以其他唐詩用語為證據,確認紅鮮的指謂
-
(一)魚膾(生魚片)與米飯共食的習慣
-
(二)《全唐詩》中,元白以後沒有魚膾(生魚片)的描寫
-
-
五、從用典手法,確認《文選》為「紅鮮」之由來
-
六、小結
-
-
第九章 從口發聲─所謂〈七律杜樣〉
-
一、前言
-
二、杜甫的七律聲調
-
三、李商隱不用杜甫聲調
-
四、李夢陽學杜,得其聲調
-
(一)從字面及詩意看
-
(二)從內容看
-
(三)從聲調看
-
-
五、小結
-
-
第十章 聲音的現地─差分杜甫與李商隱
-
一、前言
-
二、〈錦瑟〉詩的啓示與我的作法
-
三、觀察一:相鄰兩字的順接與逆接
-
(一)李商隱之例
-
(二)杜甫之例
-
-
四、觀察二:﹝i﹞﹝u﹞音素字的大量使用與否
-
五、觀察三:七言句式第四字句尾性格的利用
-
六、小結
-
附錄
-
-
第十一章 實見與詮釋─官閣摩崖發現之後
-
一、前言
-
二、杜詩古注對本詩之詮釋
-
三、以GPS定位及衛星地圖解析涪城縣香積寺官閣
-
(一)宋人官閣摩崖之GPS考察
-
(二)涪城縣治、官閣與香積寺位址之確認
-
-
四、對本詩古注之修正
-
(一)「山高」之誤釋及其他
-
(二)「諸天」與「上頭」正解
-
(三)「丹楓」與「迥添愁」正解
-
-
五、小結
-
-
第十二章 實見與辨偽─同谷七歌非杜甫所作
-
一、前言
-
二、秦州至同谷縣之實際山川
-
(一)自秦州至同谷縣的
-
(二)同谷縣的盆地特色
-
-
三、杜甫在同谷縣的題詠及宋人晁說之的記載
-
(一)鳳凰臺
-
(二)萬丈潭
-
(三)晁說之與杜公祠及其他
-
-
四、〈同谷七歌〉偽造之跡
-
1、一歌
-
2、二歌
-
3、三歌
-
4、四歌
-
5、五歌
-
6、六歌
-
7、七歌
-
-
五、小結
-
-
第十三章 現地的價值─八陣圖的GPS定位
-
一、前言
-
二、夔州八陣磧之GPS測量
-
三、唐以前對八陣圖磧名相、方位及道里之現地經驗
-
(一)李興、桓溫與諸葛亮八陣圖傳說之起源
-
(二)《水經注》及《荊州圖副》之所見
-
(三)杜甫、劉禹錫之游觀
-
(四)李貽孫具體指述自夔州城至八陣圖之道里
-
-
四、唐代以後對八陣圖磧的現地經驗
-
(一)宋代
-
(二)明清時期
-
-
五、從三國吳蜀戰役看夔州八陣圖之必要性
-
六、小結
-
-
第十四章 結論
-
一、概述
-
二、結構與精義
-
1.學術方法融合天、地、人
-
2.真人口腹即現地
-
3.拒絕臆測並有效發現真相
-
-
三、總結
-
-
附錄
-
附錄一 引用書目
-
附錄二 杜甫夔州詩編年簡目
-
附錄三 本書引詩、文篇目索引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