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行簡《民國十年官僚腐敗史》蒐羅當年事件資料,忠實呈現出民國初年北洋政府四十餘單位的腐敗狀況,字字鞭辟入裡,是研究北洋政府的重要資料。
本書特色
本書忠實呈現出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政黨離合鬥爭、選舉醜聞和四十餘單位貪腐的記錄等,例如民國初年舉國譁然、被輿論斥責為「豬仔議員」、「豬仔國會」的「曹錕賄選」事件等,字字鞭辟入裡,是研究北洋政府的重要資料,更是修史者重要的參證。
《民國政史拾遺》作者簡介
劉以芬(1885—1961),字幼蘅,號荔翁,室名宋荔山房。福建閩侯(今福州)人。曾負笈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習法政,獲得法政學士學位後,即行返國。與林長民、劉崇佑在福州創辦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又創建民主黨,後與共和黨合併為進步黨,為該黨骨幹之一。一九一七年底,先後當選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安福國議會眾議院議員、第一屆國會復會眾議員。當時因國會解散,乃受北京《晨報》社聘為主筆。一九二四年福建法政專門學校改制為私立福建大學(即後之福建學院)。一九二六年春,劉以芬繼任福建大學校長。一九四九年追隨政府來臺,一九六一年二月五日病逝臺北。
《民國十年官場腐敗史》作者簡介
費行簡(1871,一作1872——1954),字敬仲,筆名沃邱仲子,江蘇武進人(一說為浙江湖州人),少時隨同在四川總督衙門做幕僚的父親居於四川,結識了軍政界很多人物,交遊廣闊,又他是晚清文豪王闓運(湘綺)主持尊經書院時期的弟子,後來出任倉聖明智大學教務長。民國初年黎元洪主政時期,他曾被四川省推為省代表,1925年任北京臨時參政院參政,1949年後曾被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1954年9月6日病逝於上海。著有《慈禧傳信錄》、《近代名人小傳》、《民國十年官僚腐敗史》、《觀堂先生別傳》、《當代名人小傳》、《清代貴州名賢像傳》、《清宮秘史》、《段祺瑞》。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又製作《大師身影》系列紀錄片,讓晚清以降之文化大師--嚴復、梁啟超、魯迅、陳寅恪、胡適、林語堂、錢穆等人,長留身影。
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重看民國人物--從張愛玲到杜月笙》等十數本著作。
- 劉以芬和《民國政史拾遺》/蔡登山
- 自序
-
民國政史拾遺
-
一、宋教仁一死所關
-
二、十六議席取得議長
-
三、議長原來是閣員長官
-
四、袁世凱大有造於岑春煊
-
五、袁世凱之欺人語
-
六、袁世凱帝制運動之開始
-
七、袁世凱無如梁任公何
-
八、湯濟武之豁達語
-
九、反袁派長期計畫
-
十、馬廠起義與梁湯
-
十一、徐樹錚排斥進步黨
-
十二、進步黨失敗原因
-
十三、研究系之來龍去脈
-
十四、新國會選舉醜劇
-
十五、另一曹錕賄選案
-
十六、鄭孝胥拒入段閣
-
十七、進步黨與段祺瑞之凶終
-
十八、馮國璋失敗原因
-
十九、徐世昌操縱時局
-
二十、皖系何以失敗
-
二十一、湯化龍與劉崇佑
-
二十二、湯濟武先生之被刺
-
二十三、黎元洪與法統問題
-
二十四、雙十節就職之三總統
-
二十五、國會之雙包案
-
二十六、民八國慶日之福州
-
二十七、薩鎮冰與張作霖
-
二十八、林宗孟論自殺
-
二十九、談聯省自治運動
-
三十、賄選與賄不選
-
三十一、馮玉祥之倒戈
-
三十二、國會壽終正寢
-
三十三、段祺瑞晚年舐犢
-
三十四、林建章殺楊砥中
-
三十五、又一直皖戰爭
-
三十六、曾毓雋幸脫虎口
-
三十七、吳佩孚不與馮玉祥妥協
-
三十八、奉軍侵略東南之失敗
-
三十九、林宗孟與郭松齡
-
四十、直吳再起與法統尾聲
-
四十一、林白水死於腎囊
-
四十二、記張宗昌
-
四十三、吳佩孚汀泗橋之敗
-
四十四、日人炸死奉張之真因
-
四十五、孫傳芳自致敗亡
-
四十六、馮玉祥終自食其果
-
四十七、張學良誘殺楊宇霆
-
四十八、東北易幟與國民政府統一
-
-
民國十年官場腐敗史
-
一、公府
-
二、國務院
-
三、外交部
-
四、內務部
-
五、財政部
-
六、陸軍部
-
七、海軍部
-
八、司法部
-
九、教育部
-
十、農商部
-
十一、交通部
-
十二、參謀部
-
十三、將軍府
-
十四、審計院
-
十五、京師員警廳
-
十六、平政院
-
十七、督軍署
-
十八、省公署
-
十九、大理院附總檢察廳
-
二十、交涉公署
-
二十一、教育廳
-
二十二、稅務處
-
二十三、財政廳
-
二十四、實業廳
-
二十五、蒙藏院
-
二十六、各關監督署
-
二十七、道尹署
-
二十八、鹽務署
-
二十九、縣知事署
-
三十、貨稅所統捐局
-
三十一、全國煙酒公賣局
-
三十二、高等審檢地方審檢廳
-
三十三、地方員警廳水上警廳各縣警佐附
-
三十四、文官高等懲戒委員會附司法官懲戒委員會
-
三十五、警備隊
-
三十六、鹽運使署
-
三十七、國史館(各省通志局附)
-
三十八、造幣廠
-
三十九、步軍統領衙門
-
四十、全國水利局
-
四十一、幣制處
-
四十二、清史館
-
四十三、官場百弊補遺
-
四十四、官場百弊有引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