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文革中作者遭受了「喪父失兄弟逢厄,老母忍辱倍酸辛」的不幸,同時又目睹了整個國家與人民「宮傾玉碎」的空前劫難,便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求索,為此他在偏僻而又貧窮的李家溝一間漏室裏,在一豆油燈下苦讀著思考著,以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孤膽與勇氣書寫著。
本書特色
經歷過文革的各類當事人,坦率地公開回憶往事,真正能夠還原歷史豐富面貌的資訊,其中包含鮮活的細節,其價值甚至可能超越理論的抽象。
本書特色
經歷過文革的各類當事人,坦率地公開回憶往事,真正能夠還原歷史豐富面貌的資訊,其中包含鮮活的細節,其價值甚至可能超越理論的抽象。
1947年生,中國江蘇金壇人。1957年遷往北京,因文革遲滯兩年於1968年高中畢業於師大附中,同年到山西沁縣插隊,在漳河邊的一個小山村裏當了五年艱辛備嘗,而在思想精神上痛苦並又「快樂」的農民。「而立」之年圓大學夢,錄取的是晉東南師專數學系,後轉為中文系。畢業後回到沁縣一中任高中數學教師,86年聘任為蛇口育才中學教師。他的文革十年日記和部分文章、詩歌分別以《劫灰殘編》出版、發表。
- 【序】思想史上的失蹤者/丁東
- 草長鳶飛童時夢
- 楓紅雪白少年鄉
- 狂風驟起校園亂
- 串聯:何須恩准獨自由(遊)
- 辦報、代課、東北淚
- 泊清漳磨難勵人
- 陋室殘燈索療方
- 被擊碎的希望
- 詩歌吟:天涯何處有芳草?
- 友誼天久地長
- 浩劫以後的十年點滴
- 我的父親母親與二哥
- 《劫灰殘編》出版前後
- 附錄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