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多重奏:香港流行音樂聲像的全球流動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996587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橫跨香港過去四十年歷史,以流行音樂為脈絡,嘗試書寫關於身份、記憶、語言和政治的紀錄;以本土特殊性為起點,探討華語流行音樂領域究竟正在發生甚麼。作者之一周耀輝是從事流行音樂20多年的學者。兩位作者從歌詞書寫、視像製造到粉絲文化、唱片公司、表演場所等流行音樂產業的場域切入,逐步展現和分析香港流行音樂生產、消費和流通各環節。

本書聚焦香港流行音樂,把它看作跨越本土,乃至於全球網絡流動的一部分,借此挑撥一些已經固化的名詞,在我們需要面對以至抗衡日漸令人窒息的「中國崛起」之時,尤為重要。──洪美恩,澳洲西雪梨大學文化研究教授

作者對香港流行曲有深入認識,更具紮實的理論基礎,字裏行間又處處流露對香港流行曲的戀戀深情。本書實屬對香港文化、流行音樂、文化研究以至區域研究感興趣者必讀之選。──朱耀偉,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香港研究課程主任

本書帶著局內的懇切與神經,也有局外的淡定和風景。可能我們要退後幾步,與這困局保持一段距離才能看清楚,究竟這個流行音樂工業的確步進夕陽,還是這個城市會再見黎明。──黃耀明,香港音樂人

兩位作者提出鮮活的證據、集體的回憶、另辟蹊徑的論述和自己的故事,反駁「粵語流行曲已死」的說法,同時將中國音樂及粵語流行曲重置於全球化、中國化與重新國家化的交叉口。──馮應謙,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周耀輝
著文集有《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紙上染了藍》。2011年獲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學院博士學位,回港任職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近年亦參與舞台及視覺藝術創作。

高偉雲(Jeroen de Kloet)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總監及教授,研究方向偏重(東亞地區)文化全球化。其著作包括《打口中國:全球化、城市青年和流行音樂》、《景像與城:中國城市化的藝術與流行文化》(與 Lena Scheen 合編)

  • 導言
  • 致謝
  • 圖片說明
  • 第一章 人傳的龍:歌詞與中國性的周旋
  • 第二章 全球音樂,本地生產:荷蘭、香港粉絲的比較研究
  • 第三章 風往哪裏吹:香港中國風音樂錄影帶中的中國性
  • 第四章 搭建記憶:香港流行音樂場地
  • 第五章 追蹤朱蘭亭:音樂、渴望,以及中國性的跨國策略
  • 參考書目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