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9570530308
佛學權威木村泰賢經典著作
東亞六派哲學研究首撰
印度思想精華中
梵與我之奧義探究
在印度哲學中,
前彌曼差等六派堪稱是最為完善的學派,
印度思想之精華可以說是盡含蘊於此中。
就如歐洲學者所言,若提到印度哲學,馬上令人想到「六派哲學」。然而在作者當時所處時代,以日本人而言,僅僅透過漢譯經論,略知有數論派及勝論派,至於其他四派,連名稱都不知的人為數不少。因此,在介紹印度古代思想史之後,作者進而提筆撰述此書。
本書是木村泰賢的第二本著作,出版於1915年,當時作者年僅三十六。其第一本著作是1914年出版,與高楠順次郎合撰的《印度哲學宗教史》。1916年,作者因此書獲得帝國學士院的恩賜賞(這是對於有獨創性的學術著作或研究成果由學士院推選,以天皇名義賜予的,原則上一年只賜給一位成績最優的),是佛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本書除第一篇總敘、附錄(數論之三德論),主體是以六個篇幅分別介紹前彌曼差、數論等六派的名義、思想起源、教理以及與佛教的交涉。除了內容敘述,也提出鑽研的方法,既提出問題,又兼顧批判,既可當作初學者的入門書,又是專門研究者的參考書。在撰寫時,作者盡可能參照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材料的處理方面,直接以原典作為依據;對於各派的思想,系統性地掌握其要領。書中常引用漢譯佛典中有關此等學派的論述,並揭出彼此思想或文獻上的關係,進而隨處可見作者就各派所說與西洋哲學之思想上作比較,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意欲勾勒出印度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所占位置的企圖。
本書特色
★此書可說是臺灣最新中譯本。
★臺灣佛教專家江燦騰教授強力推薦,並為此書寫序。
★譯者文筆非常好,學術又很專業,非常有獨特性,針對一些宗教或哲學研究學者提供一個優良的參考資料。
名人推薦
臺灣佛教專家 江燦騰
政大哲研所所長 林鎮國教授
東亞六派哲學研究首撰
印度思想精華中
梵與我之奧義探究
在印度哲學中,
前彌曼差等六派堪稱是最為完善的學派,
印度思想之精華可以說是盡含蘊於此中。
就如歐洲學者所言,若提到印度哲學,馬上令人想到「六派哲學」。然而在作者當時所處時代,以日本人而言,僅僅透過漢譯經論,略知有數論派及勝論派,至於其他四派,連名稱都不知的人為數不少。因此,在介紹印度古代思想史之後,作者進而提筆撰述此書。
本書是木村泰賢的第二本著作,出版於1915年,當時作者年僅三十六。其第一本著作是1914年出版,與高楠順次郎合撰的《印度哲學宗教史》。1916年,作者因此書獲得帝國學士院的恩賜賞(這是對於有獨創性的學術著作或研究成果由學士院推選,以天皇名義賜予的,原則上一年只賜給一位成績最優的),是佛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本書除第一篇總敘、附錄(數論之三德論),主體是以六個篇幅分別介紹前彌曼差、數論等六派的名義、思想起源、教理以及與佛教的交涉。除了內容敘述,也提出鑽研的方法,既提出問題,又兼顧批判,既可當作初學者的入門書,又是專門研究者的參考書。在撰寫時,作者盡可能參照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材料的處理方面,直接以原典作為依據;對於各派的思想,系統性地掌握其要領。書中常引用漢譯佛典中有關此等學派的論述,並揭出彼此思想或文獻上的關係,進而隨處可見作者就各派所說與西洋哲學之思想上作比較,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意欲勾勒出印度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所占位置的企圖。
本書特色
★此書可說是臺灣最新中譯本。
★臺灣佛教專家江燦騰教授強力推薦,並為此書寫序。
★譯者文筆非常好,學術又很專業,非常有獨特性,針對一些宗教或哲學研究學者提供一個優良的參考資料。
名人推薦
臺灣佛教專家 江燦騰
政大哲研所所長 林鎮國教授
- 依觀尼中譯木村教授名著《印度六派哲學》書序 江燦騰
- 緒 言
-
第一篇 總敘
-
第一節 六派之前的思想史概觀
-
第二節 將六派視為一個群體之經過
-
第三節 六派主要的異同
-
-
第二篇 前彌曼差派(Pūrvamīmamsa)
-
第一章 總說
-
第二章 彌曼差派之教理
-
第一節 概觀
-
第二節 出發點與量論
-
第三節 聲常住論
-
第四節 本派之業觀與神觀
-
第五節 本派之論究法,以及與正理派、勝論派的關係
-
-
-
第三篇 數論派(Sankhya)
-
第一章 總說
-
第一部門 數論發展史之研究
-
第二章 僧佉耶頌之前數論思想之開展
-
-
第二部門 數論派教理組織之研究
-
數論派的教典及其註釋
-
第三章 數論派的形而上學
-
第四章 現象論
-
第五章 數論派之修行解脫觀
-
-
-
第四篇 瑜伽派(Yoga)
-
第一章 總說
-
第一節 印度思想與瑜伽及其研究資料
-
第二節 瑜伽之定義與本質
-
-
第二章 瑜伽之起源與發展
-
第一節 瑜伽思想之興起,以及瑜伽與僧耶之關係
-
第二節 奧義書中瑜伽思想之開展
-
第三節 摩訶婆羅多之瑜伽思想
-
-
第三章 鉢顛闍梨之瑜伽經(瑜伽派)
-
第一節 序說
-
第二節 瑜伽經之哲理
-
第三節 修行法
-
第四節 神通(vibhūti)與解脫(kaivalya)
-
-
第四章 餘論
-
第一節 瑜伽經以後之態勢
-
第二節 瑜伽之宗教意義
-
-
-
第五篇 勝論派(Vaiśesika)
-
第一章 總說
-
第二章 勝論之教理(其一、分析性的觀察)
-
第一節 句義(padartha)之意義
-
第二節 實句義(drvya-padartha)
-
第三節 德句義(guna-padartha,求那)
-
第四節 業句義(karma-padartha)
-
第五節 同句義(samanya-pad.)、異句義(viśesa-pad.)與俱分句義(sadrśya-pad.)
-
第六節 和合句義(samavaya-pad.)
-
第七節 有能(śakti)、無能(aśakti)、無說(abhava)等三句義
-
-
第三章 勝論之教理(其二、總合性的觀察)
-
第一節 因果觀,附因中無果論
-
第二節 不可見(adrsta)與神(Iśvara)
-
第三節 世界之成立(srsti)與破壞(samsaraa)
-
第四節 有情論
-
第五節 實際的方面
-
-
-
第六篇 正理派(Naiyayika)
-
第一章 總說
-
第二章 教理之概說
-
第一節 出發點與十六句義之總說
-
第二節 人生觀(第二句義)
-
第三節 語言與思想之關係
-
-
第三章 論理
-
第一節 知識論(第一句義)
-
第二節 論式論(第五、第六、第七句義)
-
第三節 遍通(vyapti)
-
第四節 論議法之種類(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句義)
-
-
第四章 誤謬論
-
第一節 因之誤謬(hetvbhasa,第十三句義)
-
第二節 不正之駁論(第十四、第十五句義)
-
第三節 關於議論之敗相(第十六句義)
-
-
第五章 餘說,雜觀
-
-
第七篇 吠檀多派(Vedanta)
-
第一章 總說
-
第二章 帕達拉亞那之吠檀多經
-
第一節 概觀
-
第二節 出發點與知源論
-
第三節 梵論(第一章之要旨)
-
第四節 宇宙論(第二章之要旨)
-
第五節 有情論(第二章第三節至第三章第二節)
-
第六節 修行解脫論(第三章第三節至第四章全部)
-
第七節 批評,以及本經與數論之思想
-
-
第三章 曼多佉耶頌
-
第一節 概觀
-
第二節 教理
-
-
第四章 商羯羅阿闍梨之吠檀多觀
-
第一節 概觀
-
第二節 區分上智與下智之所以(無明論)
-
第三節 梵論
-
第四節 世界觀與有情論
-
第五節 修行解脫論
-
第六節 批評
-
-
第五章 羅摩笯闍之吠檀多觀
-
第一節 概觀
-
第二節 對商羯羅派的態度
-
第三節 羅摩笯闍之教理
-
-
第六章 薩達難陀之吠檀多精要
-
-
附錄 數論之三德論
-
一、數論派之三德及其意義
-
二、三德思想之起源與開展
-
三、三德的科學的意義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